去年我参观了Adobe位于湾区的办公楼。他们的办公楼真是太夸张了,到处都是很酷的东西,楼顶上有个篮球场,还有风车,以及设计师沙龙。但是,当他们秀他们的开放合作式办公室时,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工作的地方。
我有过不同的工作经历,有一次,第一天上班,办公室主任发给我一张表,其中列出了工作相关的必要信息。表格里的信息既简明又条理。但我发现这个表格是发给Roger Smith的。
“还有什么需要的吗?” 主任问我。
我说,”我的名字不是Roger。”
“噢…” 她有点不知所措,“…嗯…那你的名字是?”
然后我收下了写着Roger的工卡,于是Roger就成了我的外号。这个笑话很快就传开了,我也成了公司的名人。偶尔我也开玩笑自称Roger Smith。
几年后我娶了我的好太太(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有时候会在我工作的时候打电话给我,但我的匆匆应付,让她不明白为什么我会“生气”。我工 作的时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跟在家里完全不一样。于是她就用Roger来指代工作中的我。她想不通为什么我在家的时候很温柔,而在工作中的时候打电话给我 却觉得我很陌生。她不喜欢Roger。多年里,我跟许多的程序员探讨过这个,许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并不是真的很生气,我们只是沉浸在编程中无法自 拔。
《人件》这 本书中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解释所谓的“状态”(注:The Flow)。在那种高效的工作状态中,你一下子能写不少的代码。时间不知不觉地流去。这太棒了。这种的高效率的状态必须要保护起来。这并不是《人件》独创 的概念,甚至电影《社交网络》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人们专心的工作时,不愿被打扰。
进入状态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如果是写程序,这15分钟内,你要记住你在写什么,然后在脑海中重构算法和数据结构。你同时看到程序现有的样子和做成后的样子。你察觉不到周围发生了什么…这时电话铃声响起。
“喂?(这个算法似乎有内存泄漏)。嗯,宝贝,我回家时顺便去买那个。(一个指针指向一个指针的指针,谁写的垃圾代码)…我…今天…过得还行…(我靠,好像是我自己写的…肯定是在打电话的时候写的吧)。”
所以说,如果你在程序员写程序的时候打电话给他,或者事先不打招呼突然造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不太会理睬你,因为他这时还沉醉于代码世界里。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每隔15分钟就被打断一次,他们永远也无法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
那么这跟开放式办公室有几毛钱关系呢?如果我的办公桌正好面对繁忙的走廊,人们在我周围走来走去的时候我无法工作。(不解释,这就是让我不爽。)每 次有人走过,我总要抬头看一下门。这已经足够打断我的状态了。无奈我只好将一个书柜放在办公桌前挡住我的视线,这让我看起来有点不合群,但至少我能正常工 作。
从我的办公桌往前看,都是木头
开放式办公室导致员工失去对于自己工作场所的控制。他们再也无法避免打扰,无法保持工作状态。对于他们来说,人来人往,高声谈话等等就像是狂轰滥 炸。合作没错,但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并不影响合作。别人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来谈事情,这样不会打扰到其他人。互助式办公室只会降低我的工作效率。开放式办 公室试图解决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并且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