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场上销售的绿A螺旋藻 摄影:郎晓伟
八大螺旋藻品牌6个“铅超标”
11日,近期因“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卷入风波的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对外宣布,针对新华网“新华视点”栏目刊登的《审批合格的螺旋藻为何“铅超标”?》一文,已正式对新华网及4名相关人员提起诉讼。
文章存在两大严重不实
就《审批合格的螺旋藻为何“铅超标”》一文,绿A公司认为存在两大严重不实与误导。
第一,该文声称绿A螺旋藻“铅超标80%”,其引用的铅含量标准适用错误。4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螺旋藻保健食品有关问题的回应”中强调,1997年由原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是保健食品审评审批的执行标准。其中规定:一般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为0.5mg/kg,一般胶囊产品为1.5mg/kg,以藻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指标限量为2.0mg/kg。所以,绿A螺旋藻的铅含量(以0.8mg/kg计算)不仅未超标准,并且只达国家标准的40%。
第二,该文中提到“申报流程造假,手法偷梁换柱”、“企业大都通过中介机构来申报”,称企业的“蓝帽”系“中介机构”由“寻租”过程审批下来,严重扭曲事实。绿A螺旋藻产品由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自己报批,经国家卫生部严格审查,于1997年获批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1997]第316号,当时既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介机构”、“寻租”等说法更属子虚乌有。
诉状已递交昆明市中院
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志祥表示,该文提到的绿A螺旋藻铅超标、审批“蓝帽”有权钱交易等信息严重不实,对消费者产生强烈误导,造成绿A商誉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消除该报道对绿A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公司已委托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马军律师,于前日下午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新华网及四名相关人员赔偿300万元的直接损失和其它商誉损失,并向绿A公开赔礼道歉。
胡志祥坦言,300万元数额计算的只是直接损失,即3月29日至4月4日,消费者退货金额和数个专卖店销售额同比下滑金额之和。“市中院表示,在完成法定审查程序后,决定是否立案。”
“从来没有搞进京公关”
针对现场有记者提问“相关媒体有报道,绿A曾派人进京对国家相关机构进行了公关,所以标准才变成了2.0mg/kg”,胡志祥表示,“有句老话说得好,"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绿A公司从来没有搞过什么进京公关,这个事情可以请媒体监督,必要时也可以请纪委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除了起诉要求消除负面影响外,胡志祥透露,随后还将邀请媒体和市民前往公司在永胜县程海湖的基地,观看公司从原料开始到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作为中国优质螺旋藻战略联盟的会长单位,随后也将提议举办会议,联合对公众承诺,联盟成员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以树立国人消费优质螺旋藻的信心。”
专访
杨志红:提起诉讼实属无奈
绿A公司总经理杨志红解释了为何提起诉讼的缘由。
我有三个感受,一个是无奈,二是无助,三是诚惶诚恐,心情非常复杂。
首先是无奈。近来有关绿A铅风波的事件,绿A是最大的受伤害者,关于绿A质量问题,虽然政府和权威部门已经给出权威公告,绿A合格。但由于资讯不对等,依旧还有人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包括新闻媒介的朋友、绿A消费者以及其他关注此事的社会人士。
虽然国家的检测结果已公告,但疑虑、质疑依然存在,绿A依然在承受不白之冤。因此我们很无奈。为此,绿A有责任、有义务以公开的方式向大家澄清事实:绿A产品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就新华网一文中的观点,绿A生物有限公司公开指出该文存在两大不实与误导。但是客观事实没有人听,没有人信。
其次是无助。为什么无助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绿A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诚信的企业形象,打造一个消费者信得过的企业形象,这从我们绿A品牌屹立于保健品市场15年不倒,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中可见一斑。我们相信诚信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产品质量是我们企业的根基。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这一点和我们企业的宗旨是一致的。绿A多年的也是借助媒体的传播才使品牌深入人心。但由于报道的失误,把我们的产品合不合格产品绑在一起;把我们企业和搞“权力寻租”的企业混为一谈。伤及绿A,将企业推到了悬崖边缘。我们真的很无助。
第三是诚惶诚恐。为什么感到诚惶诚恐呢?因为今天绿A公司将要做一个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私营企业从未做过,或是很少做过的事情,我们要状告新华网这个媒体巨头。新华社、新华网是国家级的新闻单位。为了螺旋藻产业,为了尊重事实,这也是“新闻的灵魂”,为了千千万万广大消费,我们不得不作出今天的决定状告新华网,还我清白。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 面对强势如新华网的媒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没有发出声音的渠道,唯有采取仅剩的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始终敞开大门,诚挚欢迎媒体及社会舆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