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另类社区的价值

知乎:另类社区的价值作者:纪云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屌丝”的机会时,知乎坚持高质量内容,吸引一群专业人士,使他们之间产生连接,进而成为知乎最宝贵的资产。“得屌丝者得天下”,这似乎成了中国互联网的不二法则。91、58、多玩YY(40.64,1.27,3.23%)等低调公司的逆袭上岸,其用户群的特殊、极恐怖的APRU值,让人瞠目结舌。中国互联网,也并非这几年突然发现了草根的价值,细想如今的大公司腾讯(366.2,-4.00,-1.08%,实时行情)、百度(135.01,0.37,0.27%)、阿里,无一不靠抓住草根用户才有今天。多玩游戏网总裁李学凌便表示,草根才是中国互联网最核心的用户,任何一个真正成功的公司,必须抓住草根用户。没做到这一点,基本上还飘在天上。然而有一款产品自始至终就不打算遵循这套规则,它一直强调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它就是知乎,一个知识型问答社区。最初两年知乎一直都很慢。它于2011年1月26日正式上线,初期实行严格的邀请制和审核制,用户增长不快,也没有新产品推出。今年3月20日,知乎开放注册,短短半年时间,日活跃用户达到70万,月活跃用户达到1100万,增长10多倍。5月26日,知乎再有新动作,发布一款新闻资讯应用——知乎日报。知乎创始人周源将这款产品形容为“一个超级印刷机”。这台印刷机每天印一张“报纸”,内容是知乎社区中的十来条问答,
它们大多结合时事热点,人们喜闻乐见。2个月时间里,这款产品获得100万下载量,已经频繁出现在朋友圈、微博的分享中。两年半时间里,知乎并未如当初有些人预测的那样无法长大,反而以一种逆潮流的方式在持续进步,这是怎么做到的?未来,它有多大想象空间?碎片化时代的高质量信息Keso是知乎最早期用户之一,他在知乎上一共回答了955个问题。有人问他为什么在知乎上这么活跃?他的答案是:说明中国互联网在满足像我一样的人的需求方面,做得太少。恰恰当所有人都看到了屌丝的机会时,另一群人被忽略和淹没了。这群人富有好奇心,追求认真、专业的表达和交流,中国互联网却没有这样的场合。最先论坛上聚集了这样一群人,然后博客出现,它更适合个人的完整表达,于是他们纷纷转移到博客上。但论坛和博客有先天缺陷,已经大量没落。2009年开始,微博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互联网世界,论坛、博客等产品纷纷进一步被冲散,内容生产者纷纷来到微博。然而,微博本身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它的极度碎片化,它无法满足人对完整、高质量、深度信息的需求。这是知乎得以成长的空间。它一开始就以精英的身份降临。早期知乎采用严格邀请制,第一批用户包括李开复、薛蛮子、徐小平、雷军、Keso等业内知名人士,还有很多投资圈、媒体圈人士。这群人被周源称为“种子用户”。他们不仅奠定了知乎这个产品基调的基石,也带动了其在短时间内的迅速蹿红。针对这些人,周源会尽量去认识每一个。他会给每个人发邮件,询问产品的使用情况,如果对方没有提问和回答,他会询问具体原因是什么。他想通过跟这些早期用户的交流,知道用户在使用知乎的过程中,因为什么事情比较兴奋,是否能在知乎上获得价值?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周源发现,即便一个产品的形态有不完善的地方,性能也会经常不稳定,但如果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效果会超乎想象。他举了Twitter的例子,这看起来是一个多么粗糙的产品,它已经有7年历史,仍然保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浅薄时代尤其需要高质量内容,这些东西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里,未经分享,知乎将它们激发出来,对他人产生价值。跟传统的博客写作不同的是,知乎是一种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周源和一些知乎用户都曾有个有趣的比喻:如果说人是一个茶壶,他所具备的经验、知识、见解就是里面装满的饺子,这些东西平时倒不出来。知乎所采取的问答形式的好处是,将茶壶盖掀开了。传统的写博客、写文章的过程被拆分开来,问题已经都由其他人提好,你不用苦思冥想找选题,直接写就行了。并且别忘了,已经有一群观众等在那里,无形中又给倒饺子这个过程加了把劲。社区的加减法一个良好的社区,总是对破坏者具有排斥性。知乎想要保持高质量内容,并持续吸引一群专业人士,需要管理好社区的氛围。其他社区倾向于人工干预,知乎则选择用机制来管理,这在最初引发了外界的不少担忧。“公共编辑”机制是其中之一。在知乎中,一个问题被提出后,其他用户有权限修改这个问题。它的初衷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可能问不出好问题,可当别人能帮忙修改时,好问题就能诞生了。外界的担忧在于,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是娱乐氛围比较重,同时,多年的论坛文化也渗透较深,盖楼、灌水等形式数见不鲜,如果将修改问题的权限交给所有用户,会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知乎坚持采用这一机制,只不过在实行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效果,对它做了多次改进。最开始,一个问题被修改后,修改者不会接到提醒。一段时间后,周源发现这样行不通,会出现误解。接着,规则被改成只要一个问题被修改,所有参与、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都会收到通知。结果发现,那些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并不对问题的修改感兴趣,会对他们造成打扰。最终的结果是,一个问题被修改,只有问题的参与者知道。这个机制存在至今,运作良好。这说明即便中国互联网,靠机制来管理一个社区也是行得通的。只要机制够好,就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并将其引导到好的方向上。周源喜欢将一个社区比喻成一个城市,管理一个社区,其实就是在管理一座逐渐变大的城市。在一座城市里,肯定很多人在丢垃圾,有人迷路,社区管理员不可能顾及到每一部分,不可能给每一个新来的人指路,而是要靠这个城市里完善的交通指示牌,以及社区已有的文化和氛围。整个知乎社区只有一个管理员,他主要负责处理投诉等信息,其他一切都靠机制来解决。但这套机制并非来自管理者一厢情愿的设想,管理者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给这个社区增加新东西。事实上,知乎社区的机制都由细节一点点堆积起来,新产品的出现也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不过,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也是走了弯路后的教训。“领域”,这个已经关闭的产品影响了周源对社区运营的想法。2011年底,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准备后,知乎上线“领域”栏目。最初的想法是,既然知乎已经有了这么多内容,是否可以将某个领域的内容集中呈现,这样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到。看上去顺理成章,用户却不买账。周源事后总结,用户在知乎上的行为更接近现实中的聊天,其中有一种探索的乐趣,而“领域”则是一种纯阅读的形式,用户并未对知乎有这种需求,或者说,需求还不够迫切。上线半年后,“领域”被下线。“这就属于自己想太多,跟用户脱节的一个设计。”这件事之后,知乎再想上线新产品或新功能,周源都会拿这件事提醒自己,不要远离用户的真实需求,而把社区变复杂。这种社区运营思路,让人想起豆瓣CEO阿北对社区运营的经验总结——不运营。阿北认为,所谓的运营,其实可以通过产品手段来解决。举个例子,为防止豆瓣的小组讨论出现水化现象,在做设计的时候,把回贴按钮放在所有留言的后面,而不是主帖的后面,当你回复的时候,你需要看完所有回帖,这样你可能会发现想说的已经有人说过了。这种做法的实质其实是将编辑的工作众包给用户。相信用户,并将权力交给用户,这种做法可能并不完美,但至少目前来看,值得一试。如果成功,会对以后的社区运营产生深远影响。从内向到开放一开始,周源真的没想过知乎会开放。他曾在多个场合用一个例子说明自己当初的想法。当知乎只有200名用户的时候,投资人找到他,问他想把知乎做多大,当时周源想,得有个大点的目标,要做100倍,就是2万。投资人觉得没什么前景,转身就走了。没想到年底,知乎的用户数是20万,超出了周源的想象。随着知乎的不断壮大,开放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2012年底,知乎用户数40万,用户停留在知乎上的时间是400万小时。开放之后,知乎每天创造出2000条高质量的问答,产生45000次“赞”。“知乎应该服务更多人”,周源决定,与之而来的担忧是,知乎能否消化开放后涌进来的巨大人流?知乎所追求的高质量内容是否会被冲淡?为此,知乎做了3个月的准备。决定开放之后,知乎召集全体员工,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写在4块白板上,为每一个问题建立一个任务,周源记得很清楚,当时一共列了53个。这些任务中包括技术上的准备、社区机制的加强、用户引导等。开放之后,知乎生产的内容更多,另一个想法也自然出现了——怎么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得更广?这就是知乎日报的诞生。如果说知乎这个社区一直在解决的是内容生产问题,知乎日报则是一个传播工具。理论上说,知乎社区里多数人都可以参与讨论,但真正回答的问题的人只能是少数。尽管回答一个问题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但实际参与的概率很小,因为一个人只会偶尔碰见适合自己来回答的问题。另外,知乎给回答问题所设置的高门槛,也将一部分人拦在门外。对知乎日报而言,浏览不需要任何门槛,甚至不必是知乎用户。这些人的数量必定比参与知乎社区回答问题的人多几千几万倍,假设每天能发动几万人来生产问题,同时能有几千万人在看这些内容,这在传播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知乎日报这款产品还有更大的可能性。目前,除了上知乎社区的内容外,知乎日报上已经有了一些专栏。据知乎透露,知乎日报不久将与壹基金合作,开设专栏普及公益知识。如果这款产品的用户足够多,专栏的内容更丰富,未来或许可以成为一款新闻阅读器产品。如果说知乎是一块肥沃的土壤,知乎日报就是上面长出来的第一棵大树。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知乎日报让知乎影响更多人,知乎给知乎日报源源不断的供应养料。此时,让人纠结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得到解决,知乎社区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并不会受到知乎日报广大用户的影响,能仍然坚持高质量内容。知乎的未来知乎社区最有价值的资产无外乎两种:信息和人。知乎的信息生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众包形式,它有几万个作者,涵盖了无数个专业领域,并仍在扩大中。另外,之前的信息生产可以说都是单向的1.0模式,作者琢磨读者可能会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知乎的生产方式则是2.0版,先产生读者需求,再生产定制信息。每天知乎上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原创的、高质量的内容,这已经是一种新的、值得重视的内容生产方式。有了这些内容,所有关于信息的商业模式知乎都可以尝试,比如传播、出版。知乎日报正是在知乎传播上的一个尝试。出版上,知乎也将与Kindle电子书城合作,推出《知乎周刊》。以后甚至还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就某个领域或某个话题结集出书,也可以找知乎上某个领域的专业作者出书……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了先行者——盛大文学。它同样由UGC产生内容,牢牢抓住上游的内容,往各个产业链打通,从最基本的出版,到影视剧、漫画等,想象空间很大。差别在于,二者的内容和用户不同。盛大文学的成功,真正是抓住了互联网上“屌丝”用户的需求。但有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互联网的人群结构一直在变化。盛大文学最初的用户,如今已经而立之年,他们开始对专业、非虚构的内容产生需求,这是一块正在成长起来的市场。信息之外,产生信息的这些人更有想象空间。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回答问题只发挥了一部分价值。一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价值就是流量。流量能转换成广告点击量,转换成下载量,转换成电商订单量,却没人关注流量背后的人的价值。这些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人最关心什么?有了社交网络后,人才真正成为主体。但在中国互联网,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社交平台。新浪(80.6,0.61,0.76%)微博曾被寄予厚望,但从最终的产品形态看,它的核心仍然是传播,最后看的还是转发量。在开启商业化之后,它则彻底沦为流量平台。社交网络是什么?它其实并非指某种特定类型产品,而代表一类产品。它的要素在于,人在其中彼此连接,并因为这种连接产生价值。Facebook(37.81,0.73,1.97%)由现实社交网络发展而成, Linkedin是工作网络,而知乎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因为问答而建立起来的连接。“知乎也许可以考虑向LinkedIn(230.5,3.49,1.54%)方向发展。”谷歌(865.65,9.11,1.06%)中国前高管、兰亭(19.27,0.24,1.26%)集序创始人郭去疾在微博上写道。二者确实有共同点。人们在Linkedin 中能更好的展示自己专业能力,能更方便彼此连接,知乎也如此,只是连接的媒介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知乎已经部分是Linkedin了。而后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有超过2亿用户。《财富》杂志曾在封面文章中评价:Linkedin不仅是用户喜闻乐见的社交网络,也是深得华尔街欢心的企业软件公司。最后,知乎可能成为中国的Linkedin。有趣的是,本为职业社交网络的 Linkedin,最近却在开展媒体业务,提供社区中专业人士的知识和见解。这不正是知乎在做的吗?这两家公司,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似乎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在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是一个趋势。人们对如健身教练、律师、医生、财务顾问等专业人士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 知乎所聚集的那群专业人士就越有价值。Linkedin 已经尝试成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知乎的考虑方向,比如专业人才招聘,这是目前Linkedin的主要业务之一。事实上,这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知乎社区自身已经萌发了这样的苗头。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怎么在知乎上找工作”,在下面的回答里,有人特地贴出了自己收到的私信,清一色的各种求职信。一个良好社区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会自己生长,管理者只需在适当的时候收割果实。知乎坚持高质量的信息,吸引了一群专业人士,这些人再产生内容,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某种程度上,人和信息其实是一回事。这些人在知乎上通过信息产生连接,连接就能产生价值。知乎可以做的才刚刚开始。汤雅栋|摄

时间: 2024-09-24 23:33:14

知乎:另类社区的价值的相关文章

垂直问答社区的价值

导读:美国<连线>杂志记者JeffHowe在2006年的6月刊上首次推出了众包的概念.众包思想的内涵是:一个庞大的项目,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拆分,让众多参与者分别完成其中自己擅长的部分,最后让这个项目大而无形,泽被天下.众包在网络时代成为群体协作的榜样,而众包也分很多种,而依靠群体智慧去解决问题的问答模式,无疑是互联网众包的经典案例,先驱者维基百科以及Quora引领着国内诸如百度知道.知乎等逐渐强大.而这些问答模式,给互联网,各个产业,乃至全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探索中的问答模式 问答网站中Qu

从知乎的社区机制困境 看国内社区核心竞争力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知乎是否已经变成了论坛?","知乎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区别?","知乎与李毅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定位为"高端社交问答社区"的zhihu.com出现这样的新手提问,总会让那些资深用户有一种受到冒犯的感觉,而他们的回答往往也带着一丝不屑和鄙视:"这样的问题再多一些,两者就真的没区别了." 实际上,两者至少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在知乎指南中说明的:"

知乎网络社区Android客户端免费下载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知乎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用户可以在上面提问. 寻找答案.分享知识,国外类似网站包括Quora等.今日,知乎 终于发布了Android客户端!      <知乎>Android版的基本功能和iOS版一致,但与iOS版不同的是,Android版让"收藏"功能在移动 端的地位抬高了一截.在首页的导航栏中,加入了 新的"我的收藏

剖析社区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价值链模型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我的前一篇文章描述了社区电子商务的主要特性,其中提到社区电子商务的价值链结构.这是去年我在华侨路茶坊电子商务规划的过程中,为社区电子商务找到的最完美的理论解释.    或许人类一直在为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寻求数学模型,使自己得以用数值量化自己面临的对象.所幸,社区的电子商务结构符合"价值链营销"这一理论模型.而我,试图用数学物理的理论描述其中的

站长网播报:雅虎一年19笔收购 上海查处造谣案380起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1.Google的"20%创新时间"政策已名存实亡 所谓的 "20%创新时间",是指 Google 允许员工每周拿出一天的工作时间,用来做本职工作以外的项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谷歌工程师向 Quartz 网站透露,该政策目前已名存实亡.这一消息在 Quora 上亦被提到. 对于很多 Google 员工而言,从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做独立项目已经过于困难.到底发生了什么,让 Google 这项曾让其他公司争相效仿的

移动端微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互动

互动是移动端微社区的核心价值.用户在交流的时候,会沉淀下来UGC内容和互动话题. 在4年前,有关媒体报道"站长已死",其实那时候的站长并没有死,草根出身的站长们全身心的投入组团(成立团队)与变现(商业化);但是4年后,在移动互联网的这个大浪之下,还停留在地方与垂直社区领域的站长们,反而迎来了真正的困难. 用户的使用场景由PC转向手机,包括社区在内的所有PC端产品流量明显下滑. 当然不是所有站长都甘心束手待毙.某旅游网站近期开展了一次跨界相亲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其移动端的微社区共有两

社区运营 如何经营自己的价值主张?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首先斩竹同学我写文章一向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中间来回穿插,所以各位看官先买点副食做好准备.社区如何经营自己的价值主张?先抛个老梗: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澄清一下,什么叫"社区"?什么叫"价值主张"?,当然也可

网上社区的营销影响力 建立网上社区的品牌价值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终于敢说,已经有如此多的网上消费者了解到广告也有真正的价值.在适当的时候向消费者投放有针对性.相关性的广告信息,你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一个随意的访客转换成你的客户.但是,为了将这个客户打造成你忠诚.长久的老顾客,仅仅简单地展示产品的价值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做更多努力--向购物者所在的网上社区表明你的品牌价值. 对消费者来说,网上社区是至关重要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向志同道合的人转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感

唯伊网的社区实践4:社区价值

从过去的创业历程中,我们标榜着是中国"社会化商务"Social Commerce的革新者,但事实上在今天也无人能给出答案,不过人们对社区与商务(或是电子商务)的结合开始了新的思考.随着web2.0.社会化网络的兴起,互联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用户UGC的热情,去中心的驱动,改变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的架构,还带来了透明和公开的信息传播途径,品牌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也许是创业者的机遇. 当很多人探讨web2.0盈利模式的问题,大多为有悲观论者.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追究到本源的事务是什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