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歌华有线公布,11月14日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达到66.2%,当天每户平均收视时长为203分钟。同时,歌华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每日每户平均收视时长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192分钟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206分钟。
对于这样的数据,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敢全信,但如果要质疑,确实也难以拿出足够的证据。我们只能说,在我们生活的小圈子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看电视,或者更少的打开电视,也许我们真的是这个社会的另类。
数据指标的背后真相值得探究
当然,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我们不应该去怀疑,可这个收视的数据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开机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般来说,开机率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用开机用户数除以总用户数,所以,开机率的提升可以是开机用户数的增加,也可以是总用户数的减少。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开机率提升到底是因为开机的用户多了还是因为总用户数减少了呢?
不管是以上哪种算法,这样的开机率都代表不了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远远不如总人口中的电视人口比例更有价值。
2、每日每户平均收视时长增加是如何做到的?
这个“每日每户平均收视时长”指标就更加耐人寻味,因为大概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每日开机的用户收视时长的平均数,也就是说,用开机总时长除以开机用户数;二是每日所有用户的收视时长的平均数,也就是说,用开机总时长除以总用户数。如此来看,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可大了去了。
不管是哪种算法,平均收视都与总用户数有关,因为,我们确信歌华不会用总收视时长除以北京总人口。所以,如果装机用户数出现了变化,剩下的都是电视高依赖度的老人等群体,那么收视时长一定还会继续提高,而且是快速提高,但留给经营企业的却难说是利好。
收视率上升并非真的利好电视台
当然,近来收视率的上升和收视人口的逆市增长可能与广电密集的行动有关,通过封杀机顶盒、扩大独播内容、提高精品电视节目比例等等手段,相信中国的各地电视台都会在最近一两年拥有回光返照的小阳春。
不过,这种依靠政策获得的收视红利不会持续太久,相反,在渡过一段收视反弹之后,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可能会快速下降,甚至有可能让传统电视台不如真正的谷底。
即便真的是收视率在上升,甚至可以维持一两年的时间,那真正会得到好处的也只有各地的有线网络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地方性电视台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与北京的情况不同,那些已经台网分离的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会在这段难得的机会期里完成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改造,从而在未来实现拥抱互联网的转型,而那些地方电视台却会被有线网络公司逐渐抛弃流落网络街头,直至变成互联网视频公司的附属物,或者是成为互联网公司倾销内容的用户窗口。
收视率不再成为衡量电视的最重要指标
此前多年,收视率一直是整个广电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收视率意味着节目质量,收视率意味着广告收入,收视率意味着栏目存亡,收视率更意味着广电的影响力与行业价值。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视和电视台在媒体中的价值已经衰落,即便是影响社会舆论在作用也早已经让位给了新媒体,因为新新人类的成长,媒体的话语权早已经不再电视台这一边。即便是新闻联播,如果不是为了看看某人今天穿什么衣服出访,还有多少人在真的关注,也许只剩下了离退休老干部们。
可以直接的讲,现在很多年轻人家庭即便电视开机,大多数时候也仅仅是背景声,或者即便开机,观看电视的也只是家庭中的个别人,而不再是全家一起的其乐融融,收视率反映的收视人口和收视水平等与以前完全不同。
智能电视的评价应该结合新时代的电视使命与使用价值使用新的标准,否则,简单的开机率或者收视时长、收视率都无法再正确的反映电视使用的真实情况。智能电视的普及之后,开机率的指标和收视时长更变得不再重要,一些传统上衡量互联网视频的指标应该会进入到电视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