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指,家电厂家专供电商的产品,和供应给实体卖场的货不一样。如“电商版”彩电产品在外观设计、液晶屏类型、底座选材、能效等级上都有不小差距,“电商版”产品偷工减料。在6·18前夕,虽然靶子是厂家的差别供货,但是其背后体现的是电商和实体卖场之间的矛盾升级。笔者不否认电商产品仍不尽完美,但是说厂家专供电商产品偷工减料,不能如此武断。
笔者特意找了国内几大彩电厂商“对质”,他们的回应是:虽然针对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专供产品,但是只要型号一致,产品必然是一致的。不论是尺寸、用料、能效、面板等,名称一样,产品就一样。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简单的偷工减料了,而是欺诈。处于信息全流通的时代,厂家是不敢冒如此天下之大不韪。不然,一旦出现型号一致产品不一致的现象,对于品牌的伤害和负面传播是几何倍数的。至少有长期运营目标的企业不会这么干。而在那篇指责“电商版”偷工减料的消息中,也的确是拿不同的型号放在一起比较。
网购已经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打开电商网页,产品的各个参数也会被列明。互联网销售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销售方式,卖家会精心设计页面,不然在海量的产品中,用户会果断地抛弃。这也逼得厂商对于电商销售的各种说明非常细心,标示错了就是欺诈,必须赔。
据笔者了解,现在在电商销售的产品,以彩电为例,一部分是电商定制,还有一部分则是厂商规划。以厂商规划来讲,需要经过消费调研、产品设计、盲选等等,在这过程中涉及的成本、用料和定价都会明确。而对于电商定制产品,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给定成本价,然后厂家按需求设计生产。也就是“他们订货时往往直接给我们限定价格,直接就说你给我造出多少钱一台的电视或者冰箱。”必须承认,家电网购的主要竞争力在于价格,抛去店面、中间商等环节,成本会有一些下降。而为了强化价格优势,厂家会集中一些消费者最想要的功能,而把一些消费者不那么关注的功能去掉,以此降低成本。其中涉及的定价策略,一般是以成本加成加价,目标成本定价或者竞争导向定价等等为主。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出现在网上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没有的功能不能标示。
其实定制产品不是只有电商时代才有,电商崛起之前,实体大卖场就已经和厂家有相应合作,“定制包销”一些机型,这些产品只在协议大卖场销售,根据大卖场的需求设计。和现在的一些“电商版”产品,本质思路没有差别,一个叫做“电商版”,一个叫做某卖场版而已。
6·18前后,竞争手段层出不穷,比拼价格、比拼服务、比拼产品特色,这些都不同层面地给予消费者实惠,也是受大众欢迎的。但是武断说厂家专供电商产品偷工减料,则有混淆视听之嫌,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竞争的核心应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功能的进步,可以是价格的实惠,也可以是心理的满足,但不应该是信息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