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联合国认定的“国际移徙者日”,一场公益文化博览会在日月光中心的露天广场举行。一些参观者对“国际移徙者日”并不熟悉,但还是被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所吸引,共同关注“移徙者”在城市的生活状态。
“2000年12月18日, 联合国考虑到世界上移徙者众多,数目日益增加,所以决定宣布12月18日为国际移徙者日;早在1990的这一天,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一名参展者向记者介绍“国际移徙者日”的由来。在中国,城市里的“移徙者”除了海内外的白领移住人口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这些“移徙者”往往是弱势群体,生活、工作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
“也许一台淘汰的电脑就能帮上忙”,公益机构“新市民生活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坐落于浦东三林地区的新市民生活馆是一个公益服务实体馆,接受市民捐赠的闲置电子设备。志愿者将这些电子设备进行分拣、处理、修复后,利用它们为流动人口开展电脑使用等课程培训。一些学会电脑基本操作的外来人员现身说法,感慨这一做法的好处:“通过电脑培训,我找到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学会上网后,我可以和在上大学的女儿网上聊天了”、“今年春节回家,我可以在网上订火车票了!”
一些“草根”创业者也带来自己的商品,在昨天的“公益跳蚤会”上叫卖。千里迢迢从印度背回来的扎染丝巾、一笔一划画出来的手绘零钱包、小巧玲珑的时尚饰品、……五花八门的商品种类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而且价格也不贵,不过在十几元、几十元上下。在这些“草根”创业者中,有不少是“新上海人”。他们说,要把工艺跳蚤会的部分收益捐赠出来,帮助更多的移徙者;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城市给‘草根’创业者和移徙者更多的发展空间。”有的公益机构已经关注到移徙者的这一需求,从而设计了“公益消费”服务。名为“欣耕工坊”的参展商打出的口号是“扶贫不在于给予金钱,而是在于为贫困中的人们创造平等的机会,给予心灵的尊重”。他们为移徙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辟了销售其手工制作工艺品的网站,同时还在上海部分社区开设工作坊,为更多的移徙者提供居家就业的机会。
在博览会的公益机构或组织的代表中,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刚出校园的学生。寒风凛冽中,他们看起来并不强大;但说起“移徙者”这个话题,他们的热情却感染了众多参观者。这些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帮助“移徙者”并不困难,“方式很多、门槛很低”:花费4.8元可以买一条婴儿围嘴,为流动妇女开启儿童保健的大门;29元可以为一名妇女做一次女性心理疏导,鼓励她们生活得更自信;或者直接做一名志愿者,抽空陪外来务工人员聊聊天,缓解生活的压力。
来源:发布者:任翀时间:2011-12-19 19:02:11 来源:解放牛网【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