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银行信息安全如何防护?

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公众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让银行面临的声誉风险压力倍增。不容乐观的是,在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潮流的今天,信息安全风险也在急剧集中,银行重要客户的数据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身份冒充、钓鱼诈骗等违法事件将极难防范。如何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又保障业务健康发展,是摆在众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也是为什么在银行的IT基础设施里几乎看到安全产品的“全家福”的原因,各种防火墙、WAF、IDS、IPS、DLP应接不暇。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没能避免数据泄露、钓鱼欺诈的事件发生。让人不禁要问,银行信息安全防护之路在何方?

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这些传统的检测机制上寻找原因。可以说,传统的防御机制都是在牺牲了无数“小白鼠”之后,对这些已知的攻击特征做的针对性防护机制,但相信哪个黑客也不会傻到用路人皆知的攻击手段,冒着被全球追捕的危险去打银行的主意。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能否力挽狂澜?

在攻击者与防御者一直处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状态下,SIEM/SOC的产品出现了,其建立在早期的日志管理之上,更多的关注日志采集后的分析、审计并发现问题,将日志分析的功效发挥出来。这给安全防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毕竟攻击者在每个环节下都会雁过留痕,通过数据分析,如果真的能把隐匿在数据海洋中的攻击者或者潜在攻击者“揪”出来,那么攻击方在暗处,防守方在明处的不利局面将被彻底扭转。

但往往事实总是与愿违,受限于技术约束,传统的安全分析大都仅针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推论到剩余的数据集合上。而随着高级威胁和欺诈行为的不断进化,越来越需要对全量数据,甚至是相关的情境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当银行每天的数据量高达TB级时,SIEM/SOC的瓶颈出现了,庞大的数据量和多样性迅速成为“骆驼背上的稻草”,并且会产生很多误报。

大数据开始一度成为热词,这也让银行业尝到了甜头。利用大数据分析不仅可以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做精准营销,还可以在安全防护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天量安全要素信息的采集、存储的问题。

不过这似乎与传统数据分析除了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其他差异并不是那么直观。毕竟信息安全十多年来一直在利用网络流量、系统日志和其它信息源的分析甄别威胁,检测恶意活动,而这些传统方式跟大数据有何不同还是不太清晰,如果大数据安全分析仅是这样,那么想在安全领域力挽狂澜显然是不够的。

如何做好大数据安全分析

其实不然,在一个较为完备的基于大数据安全分析的解决方案中,通常会有一个大数据安全分析平台作为整个方案的核心部件,承载大数据分析的核心功能,将所有分散的安全要素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可视化,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发。

注意,是所有的安全要素,而并非仅仅是安全设备,无论是终端的、主机的、应用的、网络设备的、安全设备的,还是第三方云上的,通过收集这些全量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分析和展现,从而发现里面的异常行为,并进一步找到未知的安全威胁。这种思路常见于美国FireEye、 PhantomCyber等公司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包括中国的HanSight。

做大数据分析,数据质量也非常关键,如果提供分析的数据本身就有问题或者错误,那么分析结果必然有问题。具体来说,如果IT人员仅针对海量日志进行分析,可能由于攻击者将关键日志抹除,或者故意掺入假日志,反而会让基于日志的大数据安全分析误导。这时,IT人员很强调对原始网络流量的分析,将这些流量转换为元数据,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配合日志分析,效果更佳。

能够更加智能地洞悉信息也是大数据安全分析的优势之一。以银行业为例,黑客通过一些手段伪装成真实合法的用户进行资金划转,但上一笔记录是北京,而五分钟之后的记录发生在广州,这对于银行系统来说,只要是合法用户的操作,就不会干预。但显然在五分钟的时间里除了超人,没人能做到从北京直接到广州。通过用户异常行为的安全分析引擎,便会将这种违约交易进行阻挡,防患于未然。

对于黑客攻击网银系统经常使用的“低频暴力破解”手法,大数据安全分析也带来了奇效。所谓低频暴力破解就是利用手机银行在后台服务端可以多次密码试错的情况下,不停的撞库进行破解。而利用大数据安全分析便对这些仿制的原始IP查封,加入到黑名单。

不仅如此,大数据安全分析的发展还将改变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架构、安全分析体系,并深刻变革现有的网络安全业务模式。包括 SIEM、日志分析、欺诈检测、威胁情报在内的多种服务都在积极拥抱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大数据安全分析已成为安全业务模式变革的催化剂。而也正是如 HanSight这样的团队努力下,让大数据安全分析开始崭露头角,使银行安全防护的道路逐渐明朗了起来。

本文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时间: 2024-07-28 20:04:58

大数据时代 银行信息安全如何防护?的相关文章

两会人大呼吁加快建设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战略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3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重视好信息安全问题,大数据才能成为国家强大的生产力和产业链.为此,他建议加快建设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廖仁斌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就信息安全问题向全国两会提出建议.今年两会,廖仁斌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加快建设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等建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这座"金矿"作为提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

日前,<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5254.html">每日经济新闻>发表了<360"棱镜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样本">的报道,在PRISM(棱镜)热潮尚未退却的时候,个人信息安全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作者在文中向读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今年3月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爆料,一位自称陈明(化名)的网友称其手中有一个绝密视频,内容是其通过

你会被谁出卖?——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采访调查

阅读提示近日,京东.淘宝.支付宝分别调整了隐私政策,新版隐私条款明确指出了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的目的,明确点出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类型以及共享的个人信息内容.此次调整源于7月26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宣布启动隐私条款专项工作,并于8月24日结束隐私条款评审.在层出不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和各类网络.电信诈骗面前,个人信息的保护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数据产业也被推向舆论的风口. 如今,我们在手机上下载使用淘宝.微信等互联网应用APP时,都会面临一连串的隐私授权,位置信息.通

多家酒店信息泄露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拉响警

今年美国爆发的"棱镜门"事件,引起了全球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思考. 的确,身处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小动作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近日,国内安全漏洞监测平台乌云就发布报告称,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达驿站")为国内 大量酒店提供的无线门户 认证系统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 酒店Wi-Fi 疑为泄露源头 乌云网于10月5日公开的报告显示,如家.汉庭.7天.格林豪泰等不少知名经济型连锁酒店全部或部分使用了慧达驿站开发的酒店Wi-Fi管理.认证管理系统.慧达驿

[演讲]周鸿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

4月21日消息,奇虎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在今天的奇点大会上表示,可穿戴设备让每个人都变得无比透明,很多数据会被厂商拿到,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 周鸿祎表示,安全事故的核心是用户信息的安全,比如汽车的远程控制技术一旦开放,用户开着车可能就被遥控了. 周鸿祎称,今天智能硬件.车联网.物联网概念刚刚兴起,但是未来这些设备的数量可能是手机的10倍,各种数据都被记录下来,在这样一个时代,行业里的人有责任给用户建立一个安全基础.对很多创业者来讲,在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产生效益之前,应该制定一个

大数据时代银行应“接地气” 互联网金融乃生态之争

二十一世纪的商战里,一流企业拼生态,二流企业拼服务,三流企业拼产品.这十年当中,一中一外两家企业为我们地很好诠释了生态商战的涵义. 其一是苹果公司.在乔布斯近乎偏执的理念之下,苹果构建起了一个强大而封闭的生态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苹果自建的IOS平台中,形成了开发者与应用者的生态圈. 其二是阿里巴巴集团.过去十年间,马云几乎一手将国人带入了网购时代,仅淘宝网的职业卖家就多达六百多万.并且有自创的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同时阿里金融为网店业主提供融资需求,这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网购帝国. 在这样的生态商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

伴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正在被数字化,被记录,被跟踪,被传播,大量数据产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大数据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给予我们社会及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但同时其带来个人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期间,维护网络安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在会议上呼吁"政府对个人信息安全立法,加强监管,并在整个社会中树立起诚信文化".大数据时代下维护个人安

大数据为各国信息安全带来挑战 美率先采取措施

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媒体称为"元年".大数据(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同时也拉开了全球网络空间争霸的帷幕.各国相继调整信息安全战略,将大数据置于重要地位,以夺取"信息优势"和"国际话语权".相关发展动向如何?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月5日报道,自2009年以来,美国海军一直在研发和测试一系列微型机器人潜艇.这些潜艇在水下自动运行,收集盐分与温度数据,每隔1小时左右短暂浮出水面

大数据时代如何治理骚扰电话?

来看一组数据,据某权威机构<2014年骚扰电话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总数达270亿通.就骚扰电话类型来看,"响一声"电话以50%的比例位居骚扰电话数量的首位,其次为广告推销.诈骗电话.房产中介和保险理财.这些骚扰电话的源头,是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泄露. 被电话骚扰 大数据罪责难逃 大数据是个炒得很热的概念,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大数据这座"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