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特地去聊了一些产品经理,问了大家“无线和PC产品的区别”,自己也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梳理总结一下。
思路还是从做一个产品需要回答的几个关键问题来展开。
用户:主要是用户特征、用户触达。
用户群体更广,比如学生、打工者,有很多人原来是没有电脑的;对比我们的大多数产品经理“先PC后无线”,他们是“先无线后PC”的,具体的说,他们是通过无线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先入为主的“默认值”不一样,他们也不知道你这个无线产品对应的电脑上的产品的逻辑,所以,“移植”很危险。
这一点,使得年轻的90后产品经理拥有了一个加分项,90后们更具天然的“无线基因”,也更年轻、更有激情、更适应比PC变化更快的无线产品行业。
用户生理上的一些特性,也开始需要考虑,比如用手机的时候,双手?左手?右手?导致我们在设计屏幕布局的时候,需要注意。
用户触达复杂,不像PC,直接url链接即可,淘宝最擅长的就是导流量。无线要通过各种应用市场铺渠道,要审核(iOS审核很麻烦啊,一定要了解,不然会被打乱计划),要下载,再要打开,是否愿意把你放到首屏,结合客户端的特性,升级时候的用户触达也相应复杂,粘性很重要,对产品体验细节要求更高。
场景:随时随地,使用环境与开发设计环境不同。
有了新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从电脑屏幕前变成了生活中随时随地,他周围环境如何,吵闹?人多?黑暗?摇晃?如何与他的所见所闻互动?……
我们在办公室里设计,拿着看的时候可能没问题,但用户可能走在路上用、开着车用、躺着用(虽然这些行为都不太好);我们有高速的wifi,但用户可能是2G、信号不稳定的3G运营商;我们用iphone5s\三星的高配机器,但用户可能是性能很差的山寨机……一些低端机器对应用的体验,可能很糟糕,或者网速慢的时候体验很糟糕。而PC就没有这个问题,都是做在电脑前,机器性能对体验的影响比PC严重,PC访问网站基本都流畅了。
需求:更加丰富多样。
临时兴起的需求变多,碎片化,往往是很小的一个点,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满足;PC更正式,移动更娱乐生活。
解决方案层面。
基础设计知识:无线产品基础知识要去学习,这是基本的,比如同样是删除在ios上是左右滑动在android上是长按。一些技术基础也要知道,哪些操作是系统自带,几乎不用开发的?
要熟悉硬件:引用kentzhu所说,在移动设备里,常见可以被利用的硬件包括:话筒、GPS、距离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影像传感器、磁阻传感器、重力感应器、方向感应器、加速感应器、三轴陀螺仪、RFID、NFC、裸眼3D、温度计、震动感应器等,还是很多的,做产品的时候,能否利用上?都可能让产品有新的创新点、新的特性(地理位置?与现实链接?),这个在PC端基本不用考虑。
互动方式:鼠标键盘的“人造物”,变成了更自然的语音、手指、动作(摇晃)。与使用者强关系(手机对应人,私密性,能获取图片、行踪信息,安全更重要),有了各种硬件sensor,不但是人与机器交互,人还通过机器和周围的环境交互。
需要理解产业链:硬件层、BSP(连结硬件和操作系统的package)、OS层、OS suite层(比如米UI)、APP层,都需要了解,每层上都有不同的厂家,导致最终的产品需要适应多种情况,比如iOS和安卓、多种屏幕分辨率、相比PC,几个主流浏览器支持一下就好了。
逻辑要更简单:PC端很多产品的逻辑是有复杂的主干流程、分支流程、异常处理什么的,无线要放弃大而全的想法,一屏聚焦解决一个问题,串行的流程而非并行,更强调减法,“单核思维”;碎片化的思路,屏幕小、操作时间短,使得任务必须简单,几秒内完成,把大任务拆解,浸入式。
需要考虑电池续航能力了,要考虑流量消耗了,要考虑卡不卡了,要避免闪退了……
实施过程:产品设计方法论不同,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做规划、写PRD、评审、发布……无线节奏更快,需要“版本控制”的概念,新的方法论大家都在摸索。相比web产品,对于客户端产品的实施,我觉得PC客户端软件的很多方法论可以参考。
先这么多,刚入了红米当备机没多久,这年头,双机(一个ios、一个android)确实是标配了。
iamsujie的各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