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一条很诡异的短信。电话号码为“171”开头的手机号码,内容是“某某,你可能不知道吧,你那位在KTV的那些事,在网上都传开了赶紧打开看看”,还后缀了一个网址。
初看那条短信感到很错愕,虽然知道这是骗子的勾当,但是还是感到诧异,骗子怎么得到的电话,又怎么知道的名字,还叫得那么亲切?原想回复问问,仔细一想,这也许是骗子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资讯,如今是大数据时代,要得到一些个人的信息并非难事。于是,果断把发来短信的电话号码列为黑名单,并迅速删除那条并不高明的诈骗短信。
由此,联想到几年前,有不法分子利用不法手段获取了某地官员的信息,然后炮制这些官员的所谓“绯闻”或“贪腐问题”的信件,通过邮局寄到官员手上,并说花多少钱可以摆平。不明真相且屁股不干净的个别官员,信以为真便“花钱消灾”,幸亏是“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堂堂正正官员及时报了案,把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才掀开了骗子的庐山真面目。而此时,那些被骗的官员捶胸顿足,肠子都悔青了。
如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骗子的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电讯诈骗占了很大的比例。最近在微信上广为传播的骗子冒充送快递的,送去一盒化妆品,说是某某公司赠送给挑选出来的最美客户,客户不信要“快递员”打个电话问,快递员说手机没电,借客户的手机打,“快递员”边打电话边说信号不好,到了拐弯处把手机卡给拔了,没多久客户就连连收到银行取款的短信。此时客户方知上当了。
其实,骗术再高明也有破绽,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多一分防患意识。一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古训。许多骗子就是抓住了某些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引诱你上当受骗。二别轻信可疑电话号码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短信、微信。对陌生电话,要在大脑里搜索一遍,自己的“朋友圈”“亲戚圈”有这样的人吗?绝不要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三要谨慎对待认真分析能叫出自己名姓和知道自己电话号码的人。在接听中,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信息先向对方透露,尤其是让你猜猜“我是谁”的电话更要格外小心。
骗子招数不断升级,我们防骗意识也要不断增强,切实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