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1年,物理学家Leon Chua提出了第四种集成电路基本构成元素的概念。他相信,由于对称性的存在,新的组件会被创造出来,加入到既有的三种构成元素电阻器、电容器和感应器当中。当
1971年,物理学家Leon Chua提出了第四种集成电路基本构成元素的概念。他相信,由于对称性的存在,新的组件会被创造出来,加入到既有的三种构成元素——电阻器、电容器和感应器——当中。当时,他为这样一种新的存在起名为“记忆电阻(memristor)”,英语单词memory和resistor的混成词。
37年后,第一个记忆电阻被惠普公司生产出来。而今天,研究者相信记忆电阻将在计算机领域掀起一场革命。
从电子到离子
记忆电阻的出现预示着“电子时代”的结束和“离子时代”的开始。
自从1947年被发明后,晶体管一直是制作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晶体管通过电子的流动发挥功能,而一旦电子的流动被阻断时——比如遇到电力中断的情况——所有的信息都会丢失。
而记忆电阻能够产生并维持一股安全的电流通过某个装置,“记忆”先前通过的电荷量。这样的特性使得配置记忆电阻的计算机即使突遇断电,也能不依靠存储至硬件的方式将信息留存住。另外,记忆电阻特别的一点还在于,相比于晶体管,它可以突破二进制编码的局限。
像大脑一样运作
最初,记忆电阻主要被用作制作极速存储芯片,它能容纳更多的数据但能耗更少。
Jennifer Rupp是一名电子化学材料学专家,即将供职IBM,为其研发基于记忆电阻的机器,她认为,记忆电阻不同于晶体管的一点是,它不再基于二进制编码——这种计算机方法论上的转变使得人们可以创造出更智能的计算机。突破了0和1的限制,可以计算0到1之间的数值,同时表示多种状态,进行高速的数学和逻辑运算,更类似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这种转变使得计算机更为强大,并具备了学习和决策的能力,最终推动我们向创造如同人类般的人工智能更进一步。
晶体管由硅制成,这种坚硬的材质由于其特性被用于控制电子的流动,进而管理信息。Gordon Moore,Intel的联合创始人,曾在1975年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项定律曾经一次次被证实,也曾为计算机性能更新换代的速率定调。然而,记忆电阻出现后,这样的规律或许很快便走向终结。
记忆电阻技术为这样的重大突破埋下了伏笔:记忆电阻意味着硅时代的结束,它的记忆功能使得计算机能够兼具计算和存储双重功能,节省了传统计算机需要来回进行数据传输所耗费的能力,为电脑实现低功耗,高信息处理能力,大容量数据存储和全新的逻辑模式提供了可能。
竞赛还在继续
2014年,惠普公司发布了利用记忆电阻制造计算机的计划,该计算机被命名为“The Machine”。根据计划,此款计算机将于2020年面世,它将使用电子进行处理,光子进行通讯,并使用离子进行存储。
如果惠普成功开发出此款计算机,那它便确实引领了一场革命。存储技术是影响许多计算机应用程序性能发展的瓶颈。存储器可以做到既快又小,如同处理器上的缓存;存储器同样可以做得既慢且大,比如驱动硬盘。在不同的存储设备间重排数据,并为实现最佳性能,使得正确的数据被放置到正确的位置,是其中最显著的瓶颈。惠普公司宣称,通过高速光学互联与记忆电阻存储器的结合,数据库可以在一秒内处理百亿个更新程序。
生产的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收益更为诱人:记忆电阻功耗低,而处理速度快,又比其他硅制的微芯片晶体管信息容量大。
如同物理学领域中的微粒一样,在能够真正制造出记忆电阻之前,我们必须大量积累理论。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制造其的能力,这个电子工业中“遗落的第四元素”或许会成为我们通向更多人类发现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