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 李正穹 吴楚) “公众想要为环保做贡献,但是往往会‘好心办坏事’,保护树木森林,需要建立在相关知识健全的基础上。”今天是第41个“世界森林日”。一位多年专门从事树木保护的公益志愿者、NGO组织“自然大学”草木学院负责人杨恒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植树不如护树。保护树木森林,公众需要更多常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世界森林状况》,2000年至2010年间,全球大约有1.3亿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4000万公顷是原始森林,每年因森林消失和退化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估计在2万亿至4.5万亿美元之间。
另据记者在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上查到,最新的《中国林业基本情况》报告是2011年12月公布的。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顷的1/4,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立方米的1/7强。
面对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植树造林成为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举措,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植树中去。
“很多人都认为植树就是在保护环境、保护森林,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植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树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会消耗很多水,尤其是地下水。因此植树不如护树。公众想要为环保做贡献,但是往往会‘好心办坏事’,保护树木森林,需要建立在相关知识健全的基础上。”杨恒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她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从事植物研究和树木保护工作。
“举例来说,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应该从环保角度出发,种更多本土植物,例如合欢、白腊树、榆树。这些本土树种可能长得慢,但它们的适应性强、不耗水、存活时间长。像榆树,尽管有病虫害,但在净化空气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多用本地植物,重视育苗,与本地周边的苗圃合作,在产生环境效益的同时,还能带动地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杨恒提出了这样的造林绿化建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王召明提交了《在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乡土植物应用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议案。王召明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绿化产业一定要适应当地的风土、气候,一方水土养一方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要多用乡土物种,保护乡土植物。”
“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又称“世界林业节”。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1972年3月21日是首个“世界森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