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发起了“关爱滇西抗战老兵”活动,并担任第一年的送款行动组长,到2015年已经持续了10个年头。这一年侯为贵赴云南参加送款行动时曾说,抗战老兵从历史的角落里走出来得到社会关注,他们经过了这么多苦难,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群体,所有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们,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1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折射出侯为贵低调、内敛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执掌了中兴通讯30年的侯为贵,也是通信行业的一名老兵,根据昨日晚间中兴通讯发布的公告,75岁的侯为贵将在2016年3月29日任期届满后正式退休。不管他愿不愿意,30年的风云激荡,让他在谢幕的时刻,聚焦了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眼球。
10年坚持不寻常。30年的艰苦奋斗,更不寻常。中兴通讯30年的成长史,正是侯为贵人生成就的真实写照。
10年筚路蓝缕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航天691厂技术科长、顶级技术专家侯为贵被选派前往美国负责技术和设备引进。1985年,43岁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创办了深圳中兴半导公司,由航天691厂和运兴香港电子企业及另外一家国有企业三家联合投资,这就是中兴通讯的前身。
创立初期的中兴半导体,和大多数中国公司一样,经营着“三来一补”业务。侯为贵很快就发现了通信设备的商机,并表现出了超凡的眼光,在1986年用贸易挣来的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领域,最终在1989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转型成为一家通信设备制造商。1992年,中兴通讯合同销售额超过1亿元。
有人说,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市场。80年代的“七国八制”,被国外巨头所垄断,正是以“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与国外巨头一边学习一边竞争,终于闯出了一方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侯为贵对技术的敏锐嗅觉和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弱小的中兴通讯是很难争得立足之地的。
在前10年中,中兴通讯不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更在经营模式上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避免了时代的企业悲剧。1993年,侯为贵推动了一次产权改革,与30多名自然人组建了民营企业中兴维先通,和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合资成立了中兴新通讯,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维先通占股份49%,并由后者承担经营责任,侯为贵出任总经理。这一举措开创了国内“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奠定了中兴通讯发展腾飞的基础。
10年中兴腾飞
从1995年到2005年间,侯为贵仍然在不断推动中兴通讯的企业改革。1997年,侯为贵成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当年合同销售额超过10亿元,并进一步A股上市,实现了中兴通讯的资本化和公众化。1999年,中兴通讯在A股上市公司中开始实行高管股权激励计划。2000年,中兴通讯销售额突破100亿大关。2004年中兴通讯营收达212亿元,并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A+H上市公司,侯为贵也于当年获评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透明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足以载入史册,也为中兴通讯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但这一个10年侯为贵更突出的表现,在于带领中兴通讯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精准判断。
CDMA市场之战可以说是侯为贵的经典之作。1998年春,由于与高通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尚未解决,中国联通第一次CDMA95招标项目夭折,再次招标时间悬而未定。侯为贵从从安全性和实用性角度认为,移动网络不可能绕过CDMA95阶段的检验直接跳到CDMA2000,并且即使转向研发CDMA2000也需要CDMA95标准的积累。中兴通讯将重心放在CDMA95项目研发上,并在2001年、2002年击败华为等众多对手,大获成功。
几乎于此同时,中兴通讯选择了支持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技术。当时从技术角度来看小灵通比较落伍,但侯为贵判断从市场、从政策角度,小灵通是固网运营商绕过政策、在移动市场“曲线救国”的关键技术,市场规模大有可期。到2004年年底,小灵通用户已达6000万,基本都是中兴与UT斯达康的天下。
技术是由市场驱动的。当年摩托罗拉花费巨资建设的“铱星计划”,虽然技术十分超前,但缺乏应用的市场环境,最终成为美丽的流星,使摩托罗拉和其他投资人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侯为贵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准确把握了中国这个受到政策博弈影响的市场的真实需求,在中国基础网络薄弱的年代,用最合适的技术、最低的成本帮助运营商建设网络,抢占了市场。
事实上,对技术的执着,侯为贵和中兴通讯一直执念了30年。中兴通讯的前身中兴半导体,就是研发集成电路(IC)产品,只是当时没有资金,只能先切入电子代工。1996年,中兴通讯重新成立了IC设计部,在资金支持下再度开启了IC技术的研发。2015年,中兴半导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有望成为中国第三大芯片设计厂商,并获得了“大基金”的重点支持。
10年崎岖前行
跨入21世纪后,随着华为中兴的成长壮大,和国外巨头在全球市场短兵相接,市场竞争变得无比激烈。从1995年就开始探索国际市场的中兴通讯,2005年起增长势头不减,在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发力。2008年,中兴通讯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比例达到60%;在国内市场,中兴通讯再一次抓住了机遇,在TDS领域成就斐然,并在2013年4月下线了第5亿部手机。
中兴通讯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在2010年前后,中兴通讯进入一个规模化通道,增长速度放缓,内部称之为“爬坡”。侯为贵在2012年初指出,这一阶段不会太长,最大挑战是规模、现金流与利润的平衡。
这是一个精准的预言。在随后几年,中兴通讯开始面临市场规模和利润取舍的挑战,在运营商市场面临激烈的存量竞争,在终端业务领域迎来了全新的竞争者,自身也开拓了更多的新业务,如何做大规模和保证利润是最大的考验。“固守传统思维将一败涂地”。年已七旬的侯为贵,在2014年初对中兴通讯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解构:成立终端事业部独立运营,提拔少壮派曾学忠全面负责;政企网提升为公司二级经营单位,实现电信、终端、政企和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四驾马车”并行。
2015年对中兴通讯来说相当完美。从业绩看,中兴通讯前三季度营收685.23 亿元,同比增长 16.53%,利润则增长了42.19%;从业务看,政企业务包括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明显突破,占据先机;终端业务从明星产品“天机”开始,跳出运营商渠道局限;IC业务也初露峥嵘。
从技术角度,中兴通讯连续第5年位居PCT专利申请全球前三甲,201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到历史高点,占比12%,居于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之首。在侯为贵“交棒”的同时,中兴通讯宣布将投资不低于56亿元建设广州研究院,可以看作是定下了未来“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调。
通信老兵侯为贵华丽谢幕。接棒人史立荣,将带领中兴通讯,拥抱M-ICT万物移动互联新时代。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