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财经到好奇心日报

摘要: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让我去采访伊险峰,我是拒绝的。因为他是我过去的老板。 从前他在第一财经阳光100的办公室从来是几净窗明,从地板到办公桌纤尘不染。这次他热情招呼我走进《好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让我去采访伊险峰,我是拒绝的。因为他是我过去的老板。

从前他在第一财经阳光100的办公室从来是几净窗明,从地板到办公桌纤尘不染。这次他热情招呼我走进《好奇心日报》位于建外SOHO的办公室,玻璃茶几上杂乱地扔着几本杂志和他的Macbook,我还从地上捡到了一张来自某弹幕视频网站CEO的名片。

从第一财经到好奇心日报

作为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始主编,做成中国商业上最成功的财经杂志之后,伊险峰去年4月份开始了创业。

“本来应该再提前三个月的”,伊险峰告诉36氪,“我也提交过一些第一财经改革的报告。国企的改革,总是说要用好现有的人,不能乱,所以就决定还是出来干吧”。

“传统媒体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内容问题,而是效率变低了,同样的发行量,一年前需要1000万花在渠道上,现在就需要2000万”,曾经认为“死掉的的杂志会是坏杂志”的伊险峰现在部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截止到2014年底,《好奇心日报》的日访问用户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六位数。达到同样数量的订阅用户,伊险峰在第一财经周刊用了五年。两个多月之后,好奇心的日访问用户已经翻番,而且,“平均每个用户会阅读大概三篇左右的文章”,这个数字高于绝大多数的科技或者财经博客。

“我没有什么资源啊,没带几个人出来,中间还跑了几个”,伊险峰觉得外界的一些说法并不公平,“当年做周刊我也是白手起家。我们这批媒体人出来创业,别人总说是有资源。就说澎湃新闻,他们能有什么资源,不就是整天盯着中纪委的网站吗?”

但是伊险峰没办法否认的是,《好奇心日报》上线初期得到了第一财经周刊的推广支持,不少记者同时为两家媒体撰稿,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第一财经的内部项目。直到后来伊险峰离职双方才划清界限。

离开了原来第一财经的平台,伊险峰现在感受到了作为创业者的焦虑。曾经在第一财经周刊一呼百应的总编,现在找渠道、谈合作、挖人,也不再像从前那么得心应手。

”小米、360、今日头条我都去过,跟人聊,聊完了就没有下文了“,伊险峰告诉36氪,“我去跟雷军聊了两个小时,聊到最后雷军忘了我是谁了。很多人找他投资,他有自己的一套话,跟谁都这么说”。

雷军没投好奇心日报,但是投了界面。界面曾经要做中国Bloomberg,现在开始准备中国最大的自媒体联盟。界面的创始人何力,和伊险峰一样。都是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始主编。

“你们需要融资吗?”

“融啊!”

伊险峰从柜子里拿出来一盒药片,吃完后又点了一支烟,

“最近也见了不少投资人,很多人让我做这做那,挺傻逼的。”

伊险峰只想做内容,然后靠广告挣钱,他现在手里并不缺钱。传闻《好奇心日报》上线之前就拿到了一笔不小的资金。

“十万(日独立访问)用户之前我们都没做过推广”,伊险峰告诉36氪,“后来找了一些推广渠道,但是觉得iPhone的推广都是骗子,Android的问题也很大,有一次突然多了几千个来自宁夏的用户,追踪一下使用的设备都是V880(中兴四年前发布的一款廉价智能机)”。

“被你们36氪报道之后会有很多下载吗”,和从前指点江山的总编相比,创业者伊险峰现在更关注这些现实的细节。他还从投资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不用统计周活跃用户,因为广告是按天出售的”,比如“同样的活跃用户,媒体是要比社交的估值低的”,还有,雷军告诉他一开始就要专注移动端,“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啊!”

伊险峰曾经在PC网页端花了很长时间,因为“总觉得深度阅读还是会在大屏幕上完成”。《好奇心日报》一开始借鉴了不少国外成熟网站和杂志的排版,因为美国那边PC网页设计积累很深。但是App上线之后,他们发现90%的流量都来自移动端。

这一下全都得变,“十张图”栏目的信息图原来是横版的,还准备了很多交互方式,但是到了手机上要变成竖版,细节也要大幅度精简。

目前《好奇心日报》在移动端使用的是瀑布流,再参考了Paper、Yahoo Digest、Timeline这些先锋的新闻App之后,伊险峰觉得未来要卡片化。

“有一个细节要添加,就是阅读进度条。很多读者反映,一定要让我知道什么时候能把文章看完。我就奇怪,你是来看文章的还是进度条的”,伊险峰说到这里显得有些无奈,“我还做了一个妥协,就是文章要有小标题”。

在第一财经周刊的时候,我学习到的第一条军规就是:“文章不准有小标题”,因为“会让阅读体验支离破碎”。

伊险峰所做的妥协还不止于此,刚上线的时候他们更多强调坚持精品内容,而目前《好奇心日报》的内容制作周期已经向36氪这样的科技博客看齐。

我不用朋友圈

“平均每个作者每天一到两篇文章吧”,《好奇心日报》负责“非麻瓜组”的联合主编黄俊杰认为和杂志的写作节奏还是完全不同的。好奇心日报分为“智能”、“娱乐”和“城市”三个板块。“麻瓜组”是后两个板块的同学的自黑,所以黄俊杰负责的“智能”板块就是“非麻瓜组”了。

这种三个截然不同的主题混搭的方式体现了伊险峰对内容的固执,“我就懂点内容,读者想要什么我还是清楚的”,在第一财经周刊的时候,伊险峰就把采编队伍划分为“ 大公司”、“快公司”和“炫公司”三个组。

作为参与过ifanr创办的黄俊杰,回忆起和自己同时开始写科技博客作者,发现自己是仍在坚持写作的少数异类。经过2012年的短暂创业之后,他加入了第一财经周刊。他最能理解写作周期和文章质量之间的关系,“文章写的再好,一个星期之后再发出来就没人看了”。

“你们(36氪)的一个对手,偶尔文章还不错,但是量上不去也是白搭”,伊险峰提到了另外一家和自己比较熟悉的科技博客。

处理周期变短之后,《好奇心日报》的文章和一般的科技博客开始出现同质化。好在好奇心日报的设计比别人家更漂亮,而且伊险峰早有准备。

好奇心日报有三个特色的栏目:长文章、十张图和Top15。Top15是好奇心日报选出来的15家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类的公司,这其中包括苹果、Google、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优衣库、星巴克。体现了伊险峰和同事们的喜好和判断。

“如果通过栏目和产品的设置,能让用户在一篇文章上的注意力从两分钟提高到四分钟,那我认为这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伊险峰承认用户在移动端越来越浮躁,但是他总希望《好奇心日报》能够部分对冲这个趋势。

好奇心日报的三个合伙人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就是都不用朋友圈。伊险峰觉得朋友圈是一个“认知陷阱”,让你以为外面的世界就是你周围这些人的喜好。

“我也不喜欢新闻推荐,我试了好几家的产品,觉得最后都是在推段子”,伊险峰自己也招募了数据挖掘的团队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但是他反对诱导用户点击的思路,“如果用户对两件事情的了解分别是80分和20分,你更应该推荐哪一个呢?我觉得应该是后者”。

但是目前这仍然是推荐系统很难做到的,只能靠人。但是人不够快,而且人是会老的。

“(第一财经)周刊原来的定位是25岁左右的读者,文章都是写给他们看的,但是不知不觉整个团队年龄往上走,口味也发生了变化”,伊险峰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老东家。

那《好奇心日报》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目前他们记者的平均年龄26岁,加上编辑是27到28,根据好奇心日报的Slogan,是这些年轻人在用自己的口味和判断在满足读者关于“商业”、“新闻”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的好奇心。

不知道这是这篇文章中第几次出现“3”这个数字了,它好像对于伊险峰有着特殊的魔力。

“3是你的幸运数字吗”,我问伊险峰。

“还行吧,我对数字没什么特别的喜好”。

时间: 2024-10-11 17:45:09

从第一财经到好奇心日报的相关文章

“3”是《好奇心日报》的幸运数字

摘要: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让我去采访伊险峰,我是拒绝的.因为他是我过去的老板. 从前他在第一财经阳光100的办公室从来是几净窗明,从地板到办公桌纤尘不染.这次他热情招呼我走进<好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让我去采访伊险峰,我是拒绝的.因为他是我过去的老板. 从前他在第一财经阳光100的办公室从来是几净窗明,从地板到办公桌纤尘不染.这次他热情招呼我走进<好奇心日报>位于建外SOHO的办公室,玻璃茶几上杂乱地扔着几本杂志和他的Macbook,我还从地上捡到了一张来自某弹幕视频网站CEO的名片. 从第一

八个广告主需要知道的移动互联网广告事实

这两年,移动广告带来一个新的现实世界 至少从广告收入来看,Facebook 已经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 整个 2014 年,通过移动广告,Facebook 入账 74.3 亿美元,占据了总营收的六成.考虑到它在互联网的地位,说我们真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为过. 自 2014 年 7 月以来,这个平台上活跃的广告主新增了 50 万个,总计达到 200 万个. 不管是对于移动广告还是 Facebook,这个转变都足够迅速. 两年前的 Facebook,境遇窘迫,特别是在它上市前夕,美国第三大广告

企业微信体验 你的工作以后可能离不开它

你每天看多少次微信?有多少次是为了工作?微信几乎是今天所有中国人的办公工具,从中小企业到大国企,甚至已经配备了 Skype.Sharepoint 之类办公工具的外企,都将越来越多的日常沟通.公告甚至文件传输放在微信上完成.而现在的问题是,微信什么都有,而什么时候都得看,你也不知道是工作还是 一个无关的推送,这让我们本来就很有限的时间更加零碎了. 最近浮出水面的企业微信,就是一个试图将你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微信工具.<好奇心日报>拿到内测,我们使用这个工具工作了一天. 来看看未来用微信工作将会是什么

浅析李基培十年的投资之路

作为归国建设人士,兰馨亚洲投资集团的执行董事李基培,做到了两件事情,熟练运用中文,进入最佳创业投资人的序列.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树立了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同时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经济环境的转型和升级. 时代 李基培(Gabriel Li)出生于香港,小时候跟随父母到了美国. 他属于好孩子,介绍说,李基培先生以最高荣誉称号(summa cum laude)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从小到大,我明白,考试考到前几名,你光有聪明是不够的,一定要很努力,花很多时间.精力才能够做好.我做每件事情都是这样的.

SAP前中国区总裁缘何投身国内大数据创业公司?

Tim的经历会给予怎样不同的职业价值样板?而他目前选择的这家公司,到底有着怎样非凡的吸引力? 张烈生(TIMOTHY CHEUNG),前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曾任世界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SAP中国区总裁.在IBM和中国内地工作30年,先后执掌过IBM大中华区金融事业部.服务部.市场部和IBM香港等重要机构.Tim亲历了中国IT行业从1985年以来发展的全部过程,是中国第一代IT行业顶级经理人.2016年5月,Tim加入永洪科技,任首席战略官. 我的同事告诉我,他曾经采访过Tim, 那时Tim还是S

为什么你搜不到想要的小程序?【附带最全小程序名单】

想必各位的朋友圈已经被微信小程序刷屏了,然而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 1.小程序名字怎么都奇奇怪怪的? 2.怎么也搜不到自己想要的小程序? 比如下面,简直惨不忍睹,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完整全名,几乎搜不出来. 于是,犀利的网友开始吐槽: 对于一个APP重度使用者来说,小程序意味着一早上起来就解英格玛密码 然而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发现,有的小程序只有通过全文才能搜索出来,然而搜索「京东」却能出来「京东购物」.搜索「滴滴」也能出来「滴滴出行DiDi」.搜索「携程」也能出来「携程酒店机票火车票」

79岁记者追踪斯诺登:去年夏天他在香港做了什么

"我是免费接斯诺登的case,没有从中赚钱.等到你老到走不动,头发花白,需要两位年轻的护士扶着才能下楼梯的时候,你想起曾经参与过这件事,会非常骄傲的." 说这番话的人是RobertTibbo,斯诺登一年前在香港的代表律师.在这段肇始于香港并轰动全球的事件中,大律师Tibbo被认为是斯诺登在香港期间的核心人物之一.时值斯诺登和"棱镜门事件"一周年,Tibbo用了一段煽情的话来评价一年前他为斯诺登所做的一切. 6月17日的傍晚,在被连放了两次鸽子之后,<好奇心日报

谈谈iMessage应用商店:信息框里的小世界

iOS 10系统发布于今年六月举办的WWDC大会上,它的一大改变是iMessage信息大幅改进. 实际上,除了那些炫酷的字体,更有深意的是苹果在其中加入的iMessage应用商店(iMessage App Store).它借鉴了Apple Watch应用的想法,在iOS这个大生态下,信息功能中加入一个小生态. 安装使用 在iMessage中点击"App Store"图标,就能iMessage应用:如果点右下角打开App"抽屉",就这个见到这个加在信息功能中的小生态系

纳斯达克对经济泡沫的定义是:当交易价格远大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称为泡沫(转)

  2014 年的最后一个月以两家创业公司的融资收场. 先是 Uber 融了 12 亿美元进军亚太市场.估值突破 400 亿美元.接着小米又募得 10 亿美元,将估值推向 460 亿美元.这两家公司的估值在过去一年里至少翻了 4 倍. 此前,创业公司中只有 Facebook 2011 年融资后的 500 亿美元估值能和它们相比.而除了小米和 Uber,2014 年全球范围还有 Dropbox.Airbnb.Snapchat.Flipkart 等四家创业公司估值达到 100 亿美元. 惊人的融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