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微博是比微信伟大的多的产品,虽然市值上和微信比有点羞于见人,但若论社会意义微信其实远逊于微博。所以下面文章里既不想打压也不想捧杀,只是想认真的探讨下,微博的未来以及可能的重振手段。
微博的问题在于既没有互联网思维,也没有产品思维,有的更多的是时机,社会资源与运气。具体来讲,同小米的运营,微信的产品比,微博的各种手段很是渣渣,所以大家纷纷唱衰微博。但反过来想,这也正是一种机会。这就和那个老故事一样,在一个没人穿鞋的岛上卖鞋,是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是没有市场空间?
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看,微博的存在需要一种宏大叙事上的角色定义,而不单是我就存在在哪里,或者我就是想赚点钱。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在唐宁街的台阶上对其支持者说出了著名的一段话:“混乱处我们带来和谐,错误处我们带来真实,怀疑处我们带来信任,沮丧处我们带来希望。”这是一种宏大叙事下的角色定义,微博不一定要到这个层次,但它天生是一种公众性的产品,又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下,所以要有自己的一种角色定义。有这种角色定义并强化它,就好比举起一杆旗帜,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粉丝。微博现在的情怀更像是我做个东西,你们玩玩,我赚点小钱,这简直差到贴地,还不如罗永浩的: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从产品思维的角度看,微博需要先确保产品体验而不是忙着赚钱。Facebook花了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震掉一地眼球。但如果不往歪了解读,这东西可能买的就是未来与用户,有了未来有了用户你就拥有一切,没有未来没有用户你就什么也没有。我个人感觉更可能是SNS上的这种极端的思维导致了Facebook的大手笔收购。而为了用户,那就不能在用户体验上折中来赚钱,从行为上来看,微信明白这点,知乎也明白这点,但微博偏偏反其道而行。各种的广告,让大家无比厌烦,这很像现实版的杀鸡取卵。
其次则是弄清楚自己是媒体还是SNS,往媒体方向走可以强化热点事件,往SNS方向走可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点上应该不用选择,显然应该是SNS,媒体只是这种SNS的一种辅助属性。要不然继续做门户网站好了,做微博有什么价值。如果这点没问题,那关键点就比较清楚,SNS下用户与关联才是关键。
微博可以往那里去
把问题搞清楚了就可以有一种基本思路出来。
如果我来搞定微博,我就会用这样的思路:以类似V众投这样的方式逼近真实,再用真实在市场上创造价值。往细了分解就是产品角色上强调平等、真实与责任,把这个作为这款SNS产品的灵魂。基于此来雕琢产品细节,比如导入算法来计算人们的信用等,并去除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创建一种基于效果的新的广告分成模式,让所有参与者受益。
宏观上讲这个思路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在SNS普遍兴起之后,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信息滤器,在之前搜索引擎很好的履行了这个职责,但当信息无限膨胀,人们个性越发鲜明,选择无限增加时,人们需要一种个性化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搜索引擎是以一种统一的算法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并对其排序,这样不同人产生的信息在搜索引擎里面的权重是一样的,但对于具体的每个人而言,这种信息的权重显然不一样,比如购物前至交好友的推荐甚至可以抵消无数个其他人的推荐。
具体措施上第一步是让微博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产品而不是单独某个公司的产品。这意味着要从用户中选举出一个委员会,与微博运营方共同制定一种运营规则以及这种规则的升级方式。当然法律和政策是底线,在特殊国情下,微博运营方可以为了保护产品的存在而迅速采取行动,但这个事后要对委员会公开解释。这一步的目的是在共同的目标下:平等、真实与责任,把新浪的微博转化为大家的微博,大家的微博才可能更客观的追寻某种理念,也正因为是大家的微博,所以它需要是自治的。
第二步是在产品上导入一种投票的方式来建立所有用户的声誉。配套的要建立信息的层次性,比如缺省时只朋友圈的投票结果可见,但有简单方式可以看到所有的投票结果。这上面投票权的获取非常关键,要考虑如何防止水军。这时候要从单纯的“用户多就是好”的思维方式下解放出来,转换为“合适的用户多才是好”的思路。
再接下来要创新一种广告的模式。在SNS中,广告显然应该属于个人,所以这种广告要由个人发出,加入个人的信用担保,同时按照SNS链条来传播,但微博运营方与社区对此有贡献,所以要参与分成。同时信用系统要与广告产生关联,虚假广告要影响信用。具体形式不确定,但应该以不影响体验为前提,比如:可以在个人微博下方建立一行小的广告区域,只能输入10~20个字,以另外一种字体和颜色展示。
这里的关键是广告与个人信用相关联,而广告受众的体验可以直接反馈在个人信用上,甚至是这条广告上。
这里的关键是执行社区规则是委员会而不是新浪。新浪可以负责监察,但不负责执行,社区需要自治,否则没人相信这背后没有暗箱。同时要明确区分微博和广告,微博就是微博,广告就是广告。现在两种广告形式(PC上的横幅广告以及插入微博式的广告)要尽快去掉。
再接下来则是控制微博接入进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是娱乐性的,但更主要的是要能为用户创造收益的。当然这种收益的创造要基于信用系统,因为基于信用系统才更贴近平等真实与责任的使命。所以最关键的应用很可能是威客类应用。
最后则是强化通讯功能,努力弄的比现在的私信好些,看看能不能以上面的特征为切入点,侵占一部分微信的市场。但这点上不能搞颠倒了,对于微信而言其产品重心可以从菜单上看出来:聊天,发现,通讯录。但微博的话不管怎么弄也只可能是微博,信息,搜索等。
远期来看也许可以以这种SNS的关联创造更好的搜索算法,但这似乎太遥远了,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情了。
对公与对私的差异
对于大多用户而言微博和微信的一个核心差别可能是每条发布的可见范围。微信朋友圈里的信息是只有关注的人才可见的。这样一条线很像是一种公私间的界限。这其中对公的更有商业价值,对私的更有亲和力。我一直以为对公的天生有种优势,因为做发布天生就是给人看的,但现实却颠倒了,微信爆发出比微博更大增长速度。但到现在为止我仍然相信这种差异是运作和产品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对公和对私这种属性上的差异。也就是关键点还是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