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如今有这样一句搞笑的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尽管搞笑,却实实在在的表达了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近日,青岛市民张 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在少数,过年年夜饭等等都反应着这样一个问题。但由手机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却一再重复上演。很多手机一族都有“手机铃声响 了”的幻觉,边走边玩手机的人是大街上躲不过的风景。公交车、地铁、会场、课堂、办公室……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在玩手机。倘若在一个地方,手 机没信号或上不了网,很多人会异常焦虑和焦躁,好像被这个世界无情抛弃了一样。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似乎更能佐证这一观点。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手机的功能早就溢出了 其单纯的通讯意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聊天、玩游戏、刷微博、购物……手机逐渐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之物。但这并不完全是好事,它在加深人们对手机 依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对于亲情的依赖。人们为何会患上手机依赖症?这需要从心理上去寻找病灶。现实的高压,往往让人产生逃避的心理,而虚拟的世 界,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诉求。久而久之,这种逃避成为一种懒惰,更多的人愿意在虚拟的世界里表达诉求,以避免现实交际带来的纷扰。而手机依赖症的弊端是显 而易见的,它使人渐渐失去社会交际的能力,被物化、工具化,由“社会人”变成“工具人”,从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益的习 惯被抛弃,如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让位于手机、网络,让人的身心逐渐浮躁、虚空,对工具的依赖感日趋加重,最终人与工具形成不可分割的捆绑。
摆脱手机依赖,回归现实的人际沟通,更多的恐怕需要重建自信和信任,并形成宽泛自由的交流环境。人们的交际压力必将因信任和轻松而释放。一方 面,需要对手机这一现代通讯工具有一个新的定位,并重拾一些渐被抛弃的生活习惯,比如郊游、社交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和亲人相处、与别人交往时,不妨 将手机调成静音甚至关机,以面对面的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增进彼此情谊。
总之,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小至家庭,大到社会,都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