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全国工商联对外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家族企业经营年限平均为8.8年,一半以上的(59%)的企业成立于2001年之后,处于早期创建阶段。
而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业成功,目前正在寻找接班人的家族企业来说,仍然麻烦不少。《报告》显示,只有16%的企业主子女表示愿意接班,仅占意愿明确样本的三分之一,并估计,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延续到第二代,能够将接力棒顺利传到第三代家族成员手中的仅为10%~15%。
子承父业意愿不高
在所有的3286家企业中,剔除未披露个人及家族持股比例信息的企业,家族企业占私营企业有效样本的比重为85.4%。其中,家族参与管理的企业为2135家,业主个人控制和管理的企业为1151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比如在浙商中有9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有些小的公司可以称之为家庭企业。
他说,此次问卷中,添加了对公司是否是家族企业的调查,但是有些企业受制社会环境和舆论等方面的压力,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家族企业的特性。
今年11月末在宁波举行的“2011国际家族企业论坛”上,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在发言中指出,“占中国经济总量70%~80%的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是家族企业。”
他说,这些企业的元老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创业,当前正面临下一代交接班的高峰期。影响家族企业顺利接班的因素渐多,陈凌认为,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分散,导致家族凝聚力不强,这制约着接班的顺利进行。
与父母热望的“子承父业”不同,下一代对于接班的热情,并不高昂。此次调查显示,只有16%的企业主子女表示愿意接班,仅占意愿明确样本的三分之一。
同样,对浙江省103位第一代创业企业主的子女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愿意进入家族企业的子女只占被调查者的36%。
对影响企业主子女接班意愿的诸多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之后,发现企业所处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接班的意愿。
具体来看,产品和服务涉及航空航天产业企业的企业主子女的接班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同时接班意愿不明朗的情况所占比重也为最低。对于目前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被调查的509家中介服务业企业中,只有75家企业的企业主子女有接班意愿,不愿接班的比例高达32.6%。
报告予以初步推断,企业的正规化程度越高,企业家子女的接班意愿就越强烈。
传承之路并不平坦
如今,“财富二世”的接班大戏正在陆续上演,比如2006年茅忠群正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负责方太公司,2007年阮伟祥继任父职出任龙盛集团董事长等。
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企业传承,但根据大量经验表明,“传承之路并不平坦。”
报告估计,“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延续到第二代,能够将接力棒顺利传到第三代家族成员手中的仅为10%~15%。”
陈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家族和企业两环都要同时发展,现在多数家族企业缺乏传承计划,大都尚未形成清晰的传承路径。
《报告》样本家族企业的开业年份分布特征来看,家族企业经营年限平均为8.8年,一半以上的(59%)的企业成立于2001年之后,处于早期创建阶段。
数年前,在胡润发布的全球最古老家族企业榜上,中国企业无一上榜。比如其中的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
报告指出,我国几乎所有的家族企业都遭遇到了家族关系矛盾影响企业经营、企业利益冲突破坏家庭亲情的困境,家庭企业遭遇双重治理之难。
继承人难以承担重任
在一项对美国失败的家族企业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45%的企业失败的根源在于继承人无法胜任领导角色,“继承人经历是接班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此次全国工商联调查的3286家家族企业中,让接班人接受正规教育和在企业内部轮岗是被应用较多的培养方式,分别占49.7%和30.7%。
而被国外学者和成功家族企业普遍认为重要的企业外部历练尚未引起国内家族企业的足够重视,只有11.6%的家族企业采取了这种做法。
可是在约旦,有67%的继承人在加盟家族企业之前,通常需要到其他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这一过程,在欧美等地得到了体现。
报告分析认为,在比比皆是的“能人治厂”型的中国家族企业中,传承计划的重要性应该更为凸显,因为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家有着更高的依赖。这种人力资本的传承和培育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社会化过程,缺乏精细周详的传承计划,很容易造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