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籍作家莫言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等了这么多年才实现的愿望。不过与公众的冲动相比,莫言却显得异常平静。没获奖之前,人们问莫言有什么想法,莫言说,我没看法。获奖之后呢,莫言说,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热”,如果引起来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大家赶快忘掉。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莫言先生能修炼到如此宠辱不惊的境界着实不易,而这种释然的心态或许正是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原因。多年以来,正是因为莫言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站在人的角度写人,不唯上,不盲从,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幸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是中国文学的胜利,但最大的功臣却是莫言。今天的莫言可谓功成名就,但回顾莫言的创作道路却并非坦途,莫言作品曾经引发的争议犹在,对莫言体制内作家身份的质疑犹在,">中国作家生存的文学土壤并不肥沃。
莫言不希望“莫言热”,但却阻止不了“莫言热”。对国人而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座金矿,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出版商看到的是莫言作品出版的商机;制片人看到的是莫言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商机;记者看到的是莫言身上所蕴藏的新闻价值;莫言家乡的领导看到的是“莫言故里”的旅游卖点。而对多数人而言,关注莫言其实是满足了一下“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虚荣心。
“莫言热”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瞩目,更何况还曾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块心病。从某种程度上说,“莫言热”其实是“诺奖热”,因为没有过,所以翘首以待;因为刚获得,所以欣喜若狂。如果说“莫言热”是莫言作品热,或者由此引发“文学热”,通过莫言获奖提升国人的文学品味,推动中国文学发展,我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可如果“莫言热”变成了“政绩热”、“旅游热”、“故里热”、“影视热”,那这个“莫言热”还是尽快冷却地好。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的确值得关注,可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该关注什么?莫言文学馆扩建、整理莫言旧居,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发行莫言获奖纪念邮戳、莫言花750万在北京买房、莫言出国、莫言的家世、莫言作品编入教材,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莫言热”,而是在过度消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是靠作品说话的,所以我们最该关注的是一个文学层面的莫言,关注莫言的作品而不是其它。
“莫言热”,莫言不热。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如此淡定,为什么那些旁观者却如此猴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