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了解HTML5的由来
HTML5移动应用开发入门经典
1989年3月,Tim Berners-Lee爵士写了一个提案,提出使用超文本将网络上相关的文档进行链接。通过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配合,超文本最终成为了HTML,又称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以一种正在使用的文档标记语言——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为基础。1991年9月,互联网上开始兴起关于Web及HTML应如何发展的讨论。
直到1993年前后,唯一可用的浏览器是一个名为Lnyx的纯文本浏览器。之后Mosaic问世,它提供了图像、嵌套列表以及表格等功能。在今天,大部分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功能是司空见惯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许多人只能在一个黑白色(或绿白色)、纯文本的环境下浏览网页。可以说,支持图像的浏览器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直到1994年,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创立了HTML工作组。1994年7月,该工作组发布了HTML 2的工作草案。同年,W3C(万维网联盟——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作为HTML的标准组织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1995年,HTML 3作为草案发布,1997年,HTML 3.2成为标准。随后在1999年,HTML 4成为建议语言。
1.1.1 XML及XHTML
1999年后,情况有所改变。W3C开始认为HTML不应保持原状,而是应当更容易被计算机读取,更一致,并且更严谨。但是,它们并没有开发新版本的HTML,而是设法将HTML转换为更为严谨的标记语言——XHTML。
XHTML是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重写的HTML 4.01版本。XML发布于1998年,用于创建机器可读的标记语言。XHTML文档对结构及有效性的要求很高。实际上,如果页面的HTML无效,或者是结构不好,则W3C就希望所有读取XHTML的浏览器能停止渲染这些页面。
当今,仍有许多公司在使用XML。例如,许多内容管理系统(CMS)在后台使用XML来管理大型网站;许多图书采用DocBook进行编写,而DocBook是一种用于发布的XML语言;ePub格式的图书也使用XML来创建电子书。
注意:
结构与有效性
一个结构良好的文档需以声明语句开始,其中需包括规范,所有属性用引号括起来,所有元素必须为闭合的,且仅有一个容器元素。一个文档只有在经过规范检测后未发现任何错误,才能称之为有效文档。
1.1.2 HTML5的诞生
基于XML的XHTML有着和XML一样严格的要求,因此也同样编写起来困难。尽管大部分Web设计人员都明白编写有效HTML的重要性,但最重要的是它在读者的浏览器中能否被识别。每个检验过页面有效性的Web设计新手都明白,页面不具备有效性并不代表着浏览器无法将其显示出来。实际上,Web浏览器总是能够显示技术上失效的HTML。
鉴于上述原因,一个由Web设计人员、开发人员以及浏览器制造商等组成的团体在2004年创建了Web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他们从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及浏览器制造商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HTML5规范。最终,在2008年,W3C为了重组HTML5社区,决定取消对XHTML的开发,并将HTML5规范纳入W3C的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