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对第二人生"虚拟世界"(Second Life)浓墨重彩地报道,目前,IBM、美国银行、通用、宝马等100家跨国公司,瑞典大使馆、路透社等组织机构,以及450万注册居民入驻Second Life。虚拟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科技、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结合体。Linden Labs实验室发出豪言,Second Life将在未来十年压倒(dwarf)互联网。
什么是"虚拟世界"?以Second Life为代表的"虚拟世界"魅力何在?对于IT业内人士来讲,这样的问题毋庸赘述,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对此下一个通俗的定义。我理解的"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用户栖息于斯,生活于斯,交流于斯的网络世界。我们更愿意称虚拟世界的用户为"居民"。居民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以文字、声音、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我们称这样的网络环境为"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因为它来源于计算机的创造和想象;这个世界又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居民"离开后依然存在,这区别于我们以前所设计的诸如魔兽世界网络游戏、RPG游戏等任何虚拟场景。真实的人类虚幻地存在,时间与空间真实地交融,这是虚拟世界的最大特点。
以Second Life为代表的虚拟世界为它的"居民"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虚拟环境,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巨型的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和工具。而这代表了网络发展的未来!从商业角度看,Second Life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潜力。Second Life开创者林登实验室称,它们已经拥有200万的常住、活跃、且有贸易来往的居民。这个虚拟世界用有自己的货币,林登币(the Linden),并与美元实行兑换。目前美国数家知名的银行提供这项服务,有些商家甚至允许Second Life使用信用卡进行虚拟交易。林登实验室通过出售"土地"盈利,而购买者对自己的领地拥有物权。他们可以将土地作为家、作为商店或者市场。比如IBM公司有5000个员工在虚拟世界里工作开拓市场。据悉,Second Life在2006年的交易额达到6亿美元。
可以预见,虚拟世界将随着目前的"网络一代"的成长而日趋成熟。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单纯的游戏,它将变成社交新场所,商业新战场,乃至人类的新星球。Linden Labs实验室豪言Second Life将在未来十年压倒(dwarf)互联网。现在,我们对此表示谨慎的怀疑,因为目前的虚拟世界还只是星星之火。当然,没有人愿意拒绝未来。我们欢迎互联网3D起来,我们欢迎互联网移动起来,我们欢迎互联网人性化起来。也许有一天,我们在虚拟世界里读新闻,看电影,恋爱、约会,逛街、购物,分享一切,享受生活,而把现实的生活让机器人代劳。
记得科技评论杂志曾做过一期专题报道,主题为“Second Life+Google Earth=Second Earth”,文章对虚拟世界的发展进行了大胆且富有建设性的的设想,提议网络虚拟世界与卫星俯瞰下的真实地球结合起来,生成一个3D的虚拟地球。人类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建立化身,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虚拟自我。在这样的世界里,真实的我与虚拟的我共存,彼此分工合作,享受别样生活。这样的设想,犹如科幻小说,充满了想象和诱惑。科技的历史正是在这样的设想下得以改写,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Linden Labs的狂言,因为或者10年,或者20年,“虚拟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代替互联网的梦想可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