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某个工厂又要迁移,高速扩张的商业楼盘与住宅小区已经将这个生产型厂家围成瓮中之鳖。然而城市建设规划只是迁厂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工厂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使他也成为PM2.5众多贡献者的一员,环保部门只能把它同化工厂划到一个队列。而这次迁厂之后,虽然是在城市边缘部位,以后仍旧会在环境污染与老百姓生活这个矛盾上纠结,外界传闻说这一次迁厂最多不会超过十年,而前一次迁厂距这一次的时间是8年。
有句话叫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说的是凭借资源优势做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在没有山与海的地方搞生产制造是相当不易的,生产制作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都需要外地购进,除了人力之外,各项成本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样的企业不鸣则已,一但发展起来定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开篇所提这个工厂能够存活并延续,主要是因三线城市的经济政策所致,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仍旧是二线城市以下的骨干企业,是各地经济的主要贡献者,要想短时间内让这样一个企业停顿整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地方企业不好转型的原因之一。
简单说个案例,是关于一个民间化工厂的。大概的情况是说某乡镇通过招商投资引进一个化工厂的项目,然后不计后果的把这个化工厂建在了在某几个村落之间。因为污染极度严重,当地村民多次举报,后来这个化工厂干强征了附近几个村的所有土地作为工厂用地,却不给村民相应的补助,化工厂提供的工作当地村民又无法适应,双方一直在这个矛盾之中,一度激化了几次暴力事件,而当地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有记者曾经过去拍照,据说被抓到以后一顿毒打,而且动手的是并非企业,而是当地派出所,这个化工厂的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放眼全国,类似这样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只这么一家,这不能只怪企业,可持续发展谈了几十年大多都是熟视无睹,这样的企业大多倍受各地政府庇护,因为他们一般都是纳税大户,往往能够跟当地的各级政府搞好关系。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企业即使再能创造效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做几年?即便他们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经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一套也不是万全之策,若想继续发展为有考虑如何优化企业,或者如何转型。
无论是大、中、小型企业,因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很多都面临迁厂这个问题,企业们往往积极与政府对接,考虑迁厂方案的细化与工厂的持续运营,但是很少有企业借助这个机会来考虑工厂的转型,若是能够借助迁厂这个时机来优化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运作流程,这对企业将来的转型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制造业重新定义 首要的是营销模式网络化
在传统企业转型方面,主要焦点集中于营销模式的创新,所谓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主要表现在营销模式从线下转到线上,或者线上与线下兼做。事实的情况是虽然当前互联网企业对线下企业的冲击严重,却主要表现在营销这个范畴,互联网企业可以做各行业的电商,但是生产仍然是他们无法涉及的,对生产厂家而言,他们更像是一个独家买断的经营商。
互联网企业的模式,作为产品源头的厂家是完全可以这样操作的,目前的服装、快消品及科技产品等行业的很多厂家已经开始这么做,不过多是托身第三方电商平台,像韩都衣舍也是自己出产品,却已经可以定义为互联网公司了,生成流程都可以用来自网络的用户数据做指导,这样便实现了按需生产,不会积压库存。因此,营销模式的改变不只是把营销渠道搬到互联网,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指导生产,这样企业不会盲目生产以致生产过剩而增加成本。
营销互联网化还有个好处是可以缩短销售链条,相对传统企业的代理渠道、分销渠道、门店渠道等多渠道运营所消耗的成本而言,网络营销可以一步到位,B2C可以直接把产品卖给终端用户,B2B则可以把产品卖给大型商家,如果凭借线下的门店做O2O那就更接地气,苏宁是这样做的,包括万达也在布局这个模式。
营销模式的转变,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转变,从而慢慢向互联网化过渡,以网络营销为核心营销的企业必定会受互联网因素影响的多一些,网络营销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会给生产带来很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迫使下,企业定会围绕营销在生产方面不断变化以适应更多的由网络营销带来的变化,企业也就会慢慢转型。
就转型而言,从当前各行业的发展形式来看,有前瞻性的企业正在向生态化企业的方向发展,生态化首先是全产业链整合,其次是跨行业融合,整个生态化进程同时需要线上与线下的参与。几年后,人们不会再谈线上与线下,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渠道与形式都会被整合,然后打撒,再次分拆为更适合互联网化的经营模式。因此,各行业在以后的发展中,既有互联网企业收购传统企业,也有传统企业并购互联网企业,最终都会发展成为生态圈或者平台的竞争,目前互联网行业的BAT恰恰为各行业做了一个见证。
制造业重新定义的第二个方面 生产工具智能化
业界相关评论称中国已经失去了“世界工厂”的优势,这是无可厚非的,人民币升值以及各项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劳动力成本升高,外企来中国建造工厂主要是看上了国内廉价劳动力,如今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长,自然会有这样的言论发出。
社会发展到现在,没有哪个企业能提供铁饭碗,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人们选择工作的自由度也大大的增加,对工薪的追求促使企业员工跳槽就如喝水一样随便,因此现在的企业想要留住人才不大力度投入是办不到的,因此企业员工的流失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企业普遍面对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制造业尤为明显。
车间里的工人不怕工作累,怕的是挣不了钱,把车间搞的再温馨不给高工资也没用,企业利润不高的情况下,自然拿不出更多的工资给工人,再加上其他企业的循循善诱,员工走人再正常不过。制造业工厂的管理者提到这个问题都会很头痛,又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恰恰也是制造业重新定义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方面。
应对这个问题,除了保证给工人足够的薪资以外,重要的是工人树立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让员工从内心真正爱上企业,懂得企业的价值所在。当然,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即便工人再爱岗,在生活压力的逼迫下,仍旧会离开。
因此,企业除了考虑人工成本外,还有考虑对生产工具的优化,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肯定比半自动化生产线用的工人少,生产设备能够改进为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尽量改进,不要顾及多投钱,投钱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企业应该看的长远一些,不要在意一时的投入。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只能机器人模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像富士康等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线已经大规模的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这是降低生产本与提高竞争力的方法之一,同时智能化也是将来与销售数据对接的基本条件之一。
制造业重新定义的第三个方面 生产管理流程化与数据化
很多生产型企业都有一套ERP系统,小型企业可能也会有自己的进销存系统,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都不能合理使用这样的系统,虽然ERP系统内有数据,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业务流程,但是系统数据与自己的数据是两个概念,系统数据与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相符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整个系统的各个节点都不能按照流程及时录入和更新数据,导致整个ERP体系只有部分环节的数据可以使用,而就整体数据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这些数据并不能为企业的产销一体化提供服务,企业不得不另行手写等级数据,不同部门之间对接的时候经常有数据的错误,校对需要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工作效率令人发指。
生产管理流程化的概念就是借助一套系统,让整个企业从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全都按照一套流程来执行,各种流程都要以数据来表示,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些数据就能了解到其他部门的情况,从而根据他们的情况来对接自己部门的工作,操作起来并不需要人员之间的交流,快捷方便。
理想的企业运营情况是,销售的相关数据统计出来传达给协调部门,协调部门经过统筹并安排车间进行生产,车间根据下达的任务执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第一时间分类拖运到库房或者直接运送到发货部门,由发货部门与外面邮寄单位或者采购人的对接。这样,就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并做到产销一体化。
对企业而言,各项操作与管理数据化以后,可以为从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提供数据依据,以此来准确表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情况,从而迅速断定盈利或者亏损。随着大数据与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互联网化以后,数据营销更是网络营销的重中之重,以后的多种操作都会以数据化前提,所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
关于重新定义制造业这个话题,这里谈的相对宽泛,本文的意义在于让传统企业了解其与互联网企业的差异性,以此对企业转型做更多的了解,笔者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不当之处望业内人士给以指正。
我的微信公号是jiwei1122,QQ188283156,欢迎提供更多企业转型方面的案例,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