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想象一下:现在坐在你身边工作的那个家伙居然是一个机器人,或者是电影《Her》里面的那种高级程序。他现在正做着和你相同的工作,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不会被外界环境影响,甚至能持续超高效工作不用休息,工作效率是你的几倍,更重要的是,他还不需要老板付薪酬……仔细想想会不会觉得好可怕,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准备被老板炒掉吧!
但这可不仅仅是想象,而是未来20年之内极有可能成为的现实。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牛津大学联合发布的报道说,在未来预计有一千万的不熟练工种将会被机器人取代。在2033年之前,全美国45%的工作将会被机器人广泛的取代。
机器人大部队来势汹汹,面临即将失业,我们如何与机器人竞争?
答案并不难想,人类有机器人无法达到的能力,这些技能的掌握和熟悉运用是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的,但对机器人来说非常困难。所以人类可以去胜任那些只有依靠“人”才能做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
从富士康计划引进100万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到亚马逊启用机器人管理订单和仓库,机器人已经开始在逐渐取代人力劳动。
你可以想象吗?法国一个科技公司创造了机器人助教,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美国一家超市的机器人员工为顾客提供商店地图索引;喜达屋旗下连锁酒店使用机器人服务生代替酒店员工;瑞典人创造的一个名叫Lsjbot的机器人几年内写了270万篇文章,贡献了维基百科中8.5%的文章。这些工作,在未来15—20年内会被大量的机器人取代。
从目前已经开始使用的机器人类型和对机器人发展的预测,我们可以概括一下,单调的、重复性操作的、可流程化进行的工作在未来一定会被机器人取代。另外,从事依靠大数据可获得的、计算类工作的人员,甚至低水平脑力劳动者也面临失业的高风险。
情感化的感性思考是人类的宝贵优势
虽然机器人能够完成重复性工作并在靠知识和逻辑完成的工作上赶超人类,但机器人不能掌握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和进行感知。人类能够进行情感化的感性思考,通过学习和情商磨砺,能够达到高层次的认知或情绪技巧,以及高水平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同时,人类还能进行批判思维、创造性思考,这些对机器人来说都非常困难。
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麦肯锡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的比例降到41%。到现在十多年后,还在继续下降,而填补这些头脑一流MBA的是MFA(Master of Fine Arts),艺术硕士。麦肯锡认为调查报告需要用更艺术的方式表达,很多MFA在慢慢替换掉MBA。由此可见,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会成为未来企业人才新需求,这也正是人类和机器人竞争的优势。
依靠知识和逻辑的工作越来越贬值,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被机器人取代后,人类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用科学的方法磨砺感性思考。计算可以被机器人替代,但是感性思考、创意、社交不能。
用科学方法磨砺感性思考
人类在情感化的感性思考上占优势,但凭着这个竞争过机器人还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掌握高层次的认知和情绪技巧。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认知上充满偏见,而且惰于思考。并且,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没有专门学习过认知和情绪技巧,而掌握这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对情绪的管理,避免情绪主导我们的思想,而且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更好的情感沟通。
人类需要用科学方法磨砺感性思考,比如,磨砺情商、通过专业指导克服自然认知、识别自身思维缺陷、开发情感技能、阅读批判思维的文献并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构建健康积极的社交关系等。只要正确发挥人类本身的优势,我们就可以胜任那些只有依靠“人”才能做的工作。
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类和机器人竞争会面临失业,但有适合人类的工作和能力为我们未来的竞争提供保障,我们仍可以优雅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