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角度来看,这篇报告反映的是整个政府部门在进行抽检时,典型的标准不科学、过程不透明,结论潦草的作风,无法让人信服。
l 样本量太小,京东有4020万商品,只抽检20个;淘宝有10亿商品,只抽检51个。
l 不同网站、平台因为购买不同品类、不同数量的不同商品,无法横向对比出结论。
l 自营电商不宜与平台电商横向对比;
l 人为缩小了“正品”的定义范围;
l 涉及到平台电商,抽检标准不明确;
原因一:样本量过小。
样本量太小对于海量商品而言是最大的弊端,也是传统抽检方式对待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的一次严重错位。
从报告中可以发现,此次抽检一共在网上购买了6个大类21个品牌92件商品(报告原文说是“批次”,实际就是件),涉及到6个电商网站或平台。平均一个网站只有15.3件商品作为样本。(下面会提到,实际上大部分淘宝店家只抽了一件商品)
· 京东在上市时披露的SKU(库存量单位)为4020万。
· 银泰的商品sku为700万
· 阿里巴巴系的sku比较特殊,计算为10亿的量。
因此,从上述百万级商品的网站购买15件商品,就敢得出对方的正品率,一定是个笑话。
尤其是去ZOL只购买1件商品,这必然得出ZOL正品率为100%或者0%的结论。但事实如何?大家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
原因呢?
我只说一点:工商总局传统那套抽检法在电商时代完全没法用了。
原因二:比较方式不科学
在不同网站购买不同的品类和商品数量进行抽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涉及到不同网站放在一起予以横向对比以及排名的话,那就是在扯淡。
· 在京东、ZOL、天猫分别上买了一个手机,在淘宝则买了4个。化妆品类,在京东买了4个、天猫8个、聚美优品3个,此时天猫和1号店又是0样本。化肥农资类仅有淘宝的15个样本,其他平台都是0样本。
从这样千疮百孔的样本量竟然得出了以下结论:
· 从各购物网站的检测结果来看,淘宝网的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样本数量较小(3个)的聚美优品均为正品,正品率达到了100%;另ZOL商城(中关村电子商城)购买了1件非正品,正品率为0%;
在A网站购买1件商品,在B网站购买100件商品,然后在论述中将A与B进行排序,得出【A网站比B网站正品率高,A网站值得信任】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
引导媒体用这种比较的结论,工商总局是个啥意思?
原因三:比较对象分类错误
在报告中有这么个论述:
· 三大知名B2C平台中,京东的正品率为90%,略高于天猫的85.71%和1号店的80%,同时京东和1号店的非正品均来源于非自营的商家。
表面上来看这里比较的都是B2C平台,但根本上来说,B2C还分自营和开放平台2类,京东和1号店都是自营+开放平台模式。天猫是纯粹的开放平台模式。
那么此处如果要放在一起做横向对比,必然是开放平台VS开放平台,自营VS自营。
从报告中可以发现京东和1号店分别有2件商品“非正品”来自开放平台,但没有给出采购样本量是多少(几乎都是一家只抽检一个商品)。即便是这样,符合上述原则的评价结果就会变成:
· B2C(开放平台)网站中,天猫85.71%>京东正品率(0%~90%)>1号店(0%~80%)
· B2C(自营部分)网站中,1号店正品率100%=京东100%=聚美优品100%
严重的问题来了。
淘宝网内的店家该怎么才能和京东、聚美优品放在一起科学地比?
从工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淘宝商店(开放平台上的商家)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也就是说,任何一家淘宝/天猫店铺都是与京东对等的存在。那么问题来了:
淘宝网 LEGO公园 乐高 60016 City城市系列油罐卡车 无3C认证
因为工商总局只公布了非正品的店铺与商品名,那么参照上述的方式(谁让工商总局在一家店只买一件商品呢),只能认定LEGO公园的正品率为0%。
也就是说此次抽检中,19个淘宝店铺的正品率为100%,另外32个店铺正品率为0%。
同理,1号店和京东上的店家也该照此类推:
所以科学的真实排名是这样的:
淘宝XX店19家 正品率 100%
天猫XX店6家 正品率 100%
聚美优品 正品率 100%
1号店(自营) 正品率 100%
京东(自营) 正品率 100%
1号店XX店X家 正品率 100%
京东XX店X家 正品率 100%
ZOLXX店1家 正品率 0%
淘宝XX店32家 正品率 0%
天猫XX店1家 正品率 0%
京东XX店2家 正品率 0%
1号店XX店2家 正品率 0%
原因四:“非正品”的标准不科学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工商总局这次出具了对于“非正品”的认证标准。一些海外商品(代购、二手、非授权渠道)都被直接认定为“非正品”,进而被媒体简化成“假货”。
但买过国外奶粉的爸爸and妈妈们都知道,代购品原本就不是销往中国,因此没有中文标签,电子产品则不会有3C认证。比如说被检测认定“非正品”的乐高玩具,就是因为没有3C标签中招,而不是“假冒伪劣”。
言外之意:这是真货,但“非正品”。
不!科!学!
以及,注意到列表中涉及到2家淘宝店的Youngor雅戈尔的2件衬衫被检出有问题,问题的表述是“成分、标签不合格”,说实在的,真不知道是说这两件衬衫是假货(按理如果是假货直接写“假冒伪劣”)还是说厂家标注错误导致抽检时商品质地与标签不符。如果是后者,那几乎跟渠道商没啥大关系,不得去找生产商雅戈尔吗?
报告中出现了“非授权正规渠道”,我也能理解,这就是“正品”,但不是厂商的授权体系内流通的商品,来源可能是从代理处拿到的“行货”。(其实就是厂商的代理机制出现问题了)
还出现了“非官方正品”的表述,这到底是说“假货”还是说“不是官方,但还是正品”的意思?
统计一下,淘宝店家一共抽检51个商品,明确标示为“假冒伪劣”的淘宝店家一共是11家11款商品,在该份报告的样本量当中,按照普通理解的正品率为78.4%。
原因五:在平台上选择什么价位抽检
“便宜没好货”是日常购物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话在网购时也通用。对于有经验的消费者来说,要买假货有假货的买法,买正货有正货的买法。我既可以买到100%的正品也能买到100%的假货。而在抽检时,也同样适用。
尤其是考虑到淘宝上店家的价格是不统一的。举个例子,工商总局要买一款2012年产的已经停产的三星note2,这款商品在其他的B2C自营商城已经无货,市场上也没有一个公允价,几乎无法横向对比,此时负责抽检的同学应该用什么价格去买呢?1100?还是5480元。
· 搜索结果显示,最高售价5480元,而最便宜的几家店的售价为1100元。
假设抽检同学非要用1100元去买,会是什么结果?
再接着问,淘宝平台上约有183家商店在销售该手机,抽检同学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来选择的?
这些疑问原本应该写入报告中(严谨的抽样调查报告必须说明)。使得现在只有结论没有过程,完全成了一个黑箱子作业。
说白了,工商总局心里是想买假货还是想买真货?是想抽检还是想拿抽检打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