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尼三十年创业四大绝招

1975年,40岁的乔治。阿玛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Giorgio Armani”公司。30年后,Armani已经是超过20亿美元的品牌。仅2005年第一季度,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增长了52%. 现在,Armani集团在全球共开有300多家店面,员工5000名。作为设计师出身的阿玛尼同时担任着集团董事长、CEO,一个早年的橱窗设计员如何将诞生于一间14平米工作室的品牌,经营成为长久不衰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呢?这也是很多咨询公司研究的话题。 但纵观阿玛尼的管理发现,他就是一个执着、坚持又会抓住机遇的人。 绝招一电影营销 Armani品牌并非一开始就闯进了顶尖品牌的行列,转折是在1980年,当年阿玛尼设计的Armani男女“权力套装power suit ”问世,为了将此设计向顶尖人群推广,阿玛尼将此套服装提供给《美国舞男》中的男主角李察。基尔,同年全套Armani“权力套装”随着影片的放映亮相。这部影片大获成功,Armani品牌也在好莱坞这块明星云集的城市受到追捧。阿玛尼从来不向未成名的影星设计服装。 他的顾客主要包括希望获得尊重的成名大腕,如Jodie Foster,Glenn Close,Mark Wahlberg,Ricky Martin等。而近几年世界足坛明星也逐一走近了Armani,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维埃里、皮耶罗、菲戈以及舍普琴科等都是常客。阿玛尼是第一位认识到名人市场潜力的现代服装设计师。 点评:无论谁开始白手起家,都需要一点机会,而阿玛尼是以电影和名人效应打开市场的。这一点和国内服装品牌高价请代言人如出一辙。但是阿玛尼更加注意节约营销成本。他用技术与艺术直接征服观众。 绝招二收购与重组 为此,他专门在洛杉矶设立了办事处,向名人出租服装,专门满足他们在服饰方面的奇思异想。为了稳固并发展Armani在顶尖市场取得的成就,设计师出身的阿玛尼在经营上做出了很多举措。这些举措对在品牌管理、营销方式上面临困惑的中国男装品牌也是一个借鉴。Armani的手法主要有三:一是通过收购长期的特许经营商和贴牌工厂加强阿玛尼集团对制造和分销的控制,二是通过积极推出阿玛尼自己的零售店,加强对零售端的控制,三是积极扩大产品线。公司利用现金实现对阿玛尼集团大部分生产和分销的控制。阿玛尼将那些给自己贴牌生产的企业一一收购,又收购两家制衣企业生产Armani Collezioni高端服装。除此之外,他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一些第三方分销商。然而,在收购过程中,阿玛尼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收购其他品牌,以免无法融合或损坏Armani品牌。这与Gucci和LVMH有所不同。 点评:有了第一桶金之后,你必须有胆量去发现你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发展走势。以资本可以买到更多的市场江山,重在你能够利用这些资源产生更受欢迎的价值。在收购与重组中,发现市场的空白点比你拥有多少资本更重要。 绝招三加强终端控制 积极推出自己的零售店,加强对零售端的控制,也是阿玛尼的营销战略之一。Armani品牌自1974年落户意大利米兰市场,1989年进入伦敦市场,1991年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4月,他在上海开了Armani在中国最大的旗舰,Armani集团期望2008年以前在中国最主要的城市建立一个拥有20—30家独立专卖店的零售网络。 点评:无论如何,最关键的因素,让你生存也可以让你灭亡的因素在市场终端。那些拥有大的市场规模的服装企业,如果不及时的关注到市场的终端,都会在下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 绝招四拓宽品牌线 作为时装界“副牌”diffusion line,也有人称为sub—brand、leisure wear或jeans wear概念的创始人,阿玛尼于1981年试验性的推出Emporio Armani,首开了品牌延伸的风气。随后,其它的国际大牌纷纷仿效。国内男装企业开始批评品牌延伸会导致品牌定位模糊的弊端时,阿玛尼却意识到品牌拓展范围不够广,品牌生命力也就不能旺盛长久,只有从不同层面构筑产品金字塔,才能使品牌丰满有力。阿玛尼还把品牌拓展到了眼镜、手表、化妆品、家具、珠宝等众多领域。通过为梅塞德兹。奔驰公司设计定制内饰,他把触角伸进了汽车行业。他准备与一家日本寿司公司合资;还计划和迪拜的埃玛房地产集团合资开14家阿玛尼宾馆…… 点评:只要你有了影响力,也许你可以做所有的事情。但是,更多的国内服装企业操盘手必须清楚,每一件新的经营事项是什么意义。我们关注阿玛尼的各种行业拓展经营事项,不难发现他是在为品牌影响力造声势。从根本上来看更像是无声的跨界营销。

时间: 2024-09-20 13:27:19

阿玛尼三十年创业四大绝招的相关文章

感悟三十年创业模式

曾经一味推崇浙商为典型的本土企业家们的勤奋和智慧,而如同先前提及的话题却一直缠绕我的思维:这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的创业者们带来的模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抑或经得起我们这些后生们的推敲? 三十年带来了什么?令人尊敬的邓小平先生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确实让我们芸芸众生看到了富裕是什么.然而,我们仔细看,这些富人是谁?看到的却是成片的财主而已.这在人格和法律上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财主就财主罢!但是用社会学家的眼光来参悟,却会看到财主代表的财富除

农民李桂莲创业三十年:被巴菲特捧红的女人

63岁的李桂莲让巴菲特当了自己的"推销员".图/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股神巴菲特又一次展示了他点石成金的能力.他在中国捧了两个人,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今年他成了胡润百富榜的中国首富,一个是大杨创世集团的李桂莲.李桂莲的大杨创世股份公司的股价从一个月前的8元飙升至目前的近19元. 他捧王传福用的是投资,去年9月,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占比亚迪股份约10%股权.而他捧李桂莲,只用了一段3分钟视频短片. 在9月份的大杨集团30周年庆典上,应李桂莲

爱恨交织的快递:三十亿砸不出一个新顺丰

一大早,穿着体面的中年男子走进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和别人不同,他没有低头看菜,而是不断打量着卖菜的年轻人.时近中午,男子约上几个卖菜的小伙儿,坐在附近一家小饭馆里边吃边攀谈起来:"生意怎么样?一个月收入能有多少?"几个小伙"吃人嘴短"的争相回答:"一 千多!""卖得好两三千!"听到这里,男子停顿了一下,分别给几个人斟满啤酒:"这么少?干脆来我这儿干得了,保证比你们卖菜多!"几个人顿时将埋在饭菜中的脸抬起来,匪

正解“三十岁”挨踢

又有学生给我来信,她写道"听说,程序员有很多到三四十岁都会转专业--"学习越不顺利的同学,对这个事情越在意.我想将正在写的<逆袭大学>一书中关于这个话题的一部分提前发布出来吧,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修改,但意思清楚了. 下面是正文. 扎在IT学子喉中的另一根鱼刺是,坊间传闻三十岁后就不能编程了.大学毕业,二十二三,青春饭才能吃几年?希望深造,追求学术最高峰,但博士帽戴上之时,半辈子没了,青春饭都吃不上了. 情何以堪?! 在各种论坛中,这个话题也屡屡被提起.唉声叹气的也还真不少

“西南偏南” 三十年首次 “聚焦中国”

本文讲的是"西南偏南" 三十年首次 "聚焦中国"[IT168 资讯]"西南偏南" (SXSW- "South by Southwest")是一场由全球10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世界级年度盛会,由交互体验.音乐.电影三大部分组成,许多世界级的新型创业公司,如Snapchat.Airbnb.Twitter等都在这里开始发光. "聚焦中国@SXSW"(China Gathering @ SXSW)作为"西

三十八载,Oracle伴我同行—记我的职业成长之路

题记 三十八载 Oracle伴我同行 --记我的职业成长之路 2015,今年是Oracle公司38周年:2015,今年我已然38岁.在Oracle庆祝38岁生日之际,仅以此文作为回顾,记录我的Oracle技术之路. 缘起边陲 恰同学风华正茂 我在2000年大学毕业时,第一次接触到Oracle数据库,作为一个程序员,开始从网络配置一步一步深入Oracle数据库的内部. 很幸运,在我作为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中,我的第一位师傅把云波先生,不断给我信任和鼓励,也不断促进我的学习,在我能够轻松完成开发工作

孙德良:身家三十亿八成是靠幸运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今年4月18日,孙德良在杭州举行的"浙籍精英峰会"上. 成长篇 对于"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网盛科技董事长孙德良并不认可,他认为自己是"8分幸运+1分智慧+1分汗水=自身成功".从毫无背景的农村娃,到坐拥30亿身家的网络富豪,孙德良认为,自身成功关键还是"幸运"两个字. 农家孩城市之梦 1972年,孙德良出生在杭州萧山一个贫困农民的家中."家中,只有我和哥

不想做管理的程序员三十多岁以后怎么办?

问题描述 我喜欢写代码.比较热衷技术的东西.不喜欢做管理,自己也不适合. 在咱国家过了三十多岁能做什么? 只有架构师和创业么? 在国外几十岁还在写代码的大牛那么多. 解决方案 继续写代码!资深高级工程师嚒 公司除了CEO还是有CTO的解决方案二:去外资,外资有蛮多30多的程序员解决方案三:那你就继续写代码呗,只不过工资和以前差不多.没人逼你搞管理解决方案四:做个自由职业者呗

运营商造梦“管道+内容”三十载不言放弃

自从历史的车轮碾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电信运营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内容"掌控权的焦虑,从三十年前试图垄断.掌控互联网内容开始,到如今苦苦追逐互联网公司的脚步,试图补足自己的内容"短板".中国运营商也好,海外运营商也罢,造梦内容产业的一次次尝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最近一次壮举是,美国运营商Verizon确认以48.3亿美元收购近年来急急下坠的雅虎经营业务,对此,无论媒体和分析师如何评价,这一切依旧没有绕开电信运营商偏爱染指"内容"的宿命.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