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你若不笑话我,你有问题 “万分热爱汽车事业”的狂热分子,农民出身却从30来岁起成为吉利集团——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之董事长。这样一个大老板可以买一千台奔驰、宝马,但是李书福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以五六万的小车“全球鹰·自由舰”为座驾。这是吉利集团自己造的车,李书福是第一个试驾者,“我自己造的车我得先试呀,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用户嘛”。 而他的“梦中之车”是沃尔沃。现在,这也已经是他的“吉利制造”。 时至今日,李书福对外界回忆起这场“蛇吞象”时,仍平静地说,“四年前你若不笑话我,那你真有问题”。 2010年3月28日,这个自比作来自中国的“农村小伙”,在瑞典大声宣布,爱上了沃尔沃这位“电影明星”,吉利出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后者已有超过80年的历史,年销售额是吉利的近10倍。同年8月2日,吉利宣布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收购。这笔有史以来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收购案最终达成,李书福的个人声望被推向新高。 “我们要主动站在真理一边,我们不能要求真理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李书福信奉的。他的梦想很简单,也很复杂,让全世界到处都跑着吉利的车。虽然多少有些痴人说梦话,但摆在李书福眼下的现实却是,中国已经是世界汽车制造商的“组装车间”,但何时能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制造工厂”? 中国曾希望“拿市场换技术”,但是奉行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如约给出了市场,收获了搭建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体系,培育了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人力资源,却唯独没有从合资伙伴手中换来“独门秘笈”。虽然同床却仍是异梦,战略上一厢情愿,战术上各自为政,中国用全球第一的汽车市场,换来的却是外资的竞技场。 或许,“用资本换技术”这样的铁拳出击会来得更凶猛、更有力。 收购沃尔沃一役,甚至从最初就满是坎坷曲折和好事多磨。坚信李书福能让沃尔沃重生的外部人士,寥寥无几。这不是针对李书福本人,而是以吉利现有资源重整沃尔沃的难度着实太大。就连李书福身边的吉利高层都曾感慨,“如果这件事情很容易就成功,哪里还轮得到吉利来收购”。 四年前,也就是2007年初,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担任CEO,随即提出“One Ford”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李书福感觉是时候了。 这个自称从2002年、自己刚刚在中国拿到小轿车“准生证”时就已经看中沃尔沃的愣头小伙,在2007年9月,第一次以挂号信形式向福特美国总部申请收购沃尔沃。而李书福从福特财务总监勒克莱尔得到的回复是,“我们现在不卖”!对方以极尽不屑的口吻说,“你知道沃尔沃一年有多少销售额?150亿美元,相当于1000多亿元人民币”。 直至金融危机爆发和美国汽车业遭遇不断走低,李书福才真正获得机会。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福特决定剥离沃尔沃。李书福以其对沃尔沃持续多年的关注打动了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和CEO穆拉利。 收购沃尔沃,对吉利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作为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东,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双零”,即所谓的安全和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规模太小,它跟奔驰和宝马比起来规模还是不够的,但是它的研发投入我猜测跟奔驰、宝马是差不多的,所以它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形成了大量的技术。”在这一点上,李书福很自信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就在李书福和他的团队为并购沃尔沃之后的整合、迅速实现沃尔沃盈利而奔忙时,中国企业中杀出这么一支“先锋部队”,从2010年开始频繁在海外农业领域以及食品领域“猎艳”。在此之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业及公用事业三大行业。 2010年初,光明食品集团出资16.8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商澳大利亚西斯尔公司(CSR)旗下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光明食品的此次出手,也预示着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能源与矿业。 不过,这宗中国食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最终兵败城下,半路杀出的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上市企业——新加坡风丰益国际集团——以黄雀在后之势咽下澳洲CSR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 尽管如此,光明全球并购步伐并未停止。2010年年中,旗下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到9月又传出与英国联合饼干谈判并购,12月又传出光明将收购美国保健业公司健安喜(GNC),以及竞购全球第二大酸奶生产商、法国奶酪生产商优诺等消息。 虽然上述数宗收购中,除收购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成功外,其余的光明都折戟沉沙,但是却未影响它再度出手海外的热情。今年8月中旬,光明证实将收购澳洲食品公司Manassen75%的股权,这笔交易涉及的资金总额可能接近4亿美元。这将是光明涉及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交易。 海外并购的热情,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胸中涌动,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创下新纪录。来自普华永道中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并购交易(包括国内企业间并购,境外企业并购境内企业及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及披露金额均达到历史新高,2010年公布的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4251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过2000亿美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16%和27%。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增长趋势十分显著,2010年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超过30%,达到创纪录的188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合计约380亿美元。 出手海外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今年上半年,安永公司每半年一度发布的“资本信心晴雨表”调查显示,35%的中国受访公司表示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在新兴市场展开收购活动,而表示有相同计划的全球受访公司比例则为31%。 现在正逢“天时,地利,人和”。受此前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众多欧美企业市值萎缩、流动性困难,一些知名大公司的资产持续缩水。在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形势下,这些企业正迫切需要整合,而资产价值也正好处于底部区域,此时出手并购,恰逢其时。同时,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一些内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仍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其“走出去”的意愿越发强烈。此外,海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企业尽快走出去,到海外去并购投资,利用原产地规则,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就可以有效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 到海外去并购什么?这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像吉利这样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在“市场换技术”收效甚微时,尝试用“资本换技术”;而像光明、中粮这样的食品制造企业,则在尝试用“资本换资源”。 2010年9月收购智利比斯克酒庄,今年2月收购法国雷沃堡酒庄,中粮集团接连在海外的葡萄酒资源主产区出手并购。当将法国雷沃堡酒庄收入囊中时,面对这个创立于15世纪中期、属于村庄级的葡萄酒名庄,中粮集团的官方表态都不掩饰其兴奋,“对长城葡萄酒更为深远的品牌影响在于,既收购了历史,也收购了未来”。中粮集团副总裁迟京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继这两桩并购之后,中粮集团旗下中粮酒业的海外收购战略将提速,长城葡萄酒将迅速展开全球资源的战略布局。迟京涛表示,未来长城将陆续并购澳洲、美国、南非、西班牙、阿根廷等地的酒庄,构建“全球酒庄群”。 迟京涛并不掩饰中粮的野心。中粮海外收购的目的,就是为构筑“全球酒庄群”,获取产区资源、品牌资源和产品资源,从而提升中国国产葡萄酒的实力,随着一系列收购的展开,长城葡萄酒的国际化步伐也将逐步提速。中粮酒业总经理吴飞介绍,长城葡萄酒对海外葡萄酒黄金产区资源的收购整合,更大意义在于囊括优势资源,并促进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与以往国内葡萄酒企业贴牌式合作不同,长城葡萄酒对智利、法国酒庄的收购,都是以获取产区资源、品牌资源、产品资源为特点,实施从葡萄原料种植到酿造生产的全产业链管理,以长城葡萄酒的品牌输出为核心,优势互补,通过双方在生产、酿造、工艺等方面的融合,将国外优质产区悠久的酿造传统、丰富的酿造文化等物理资源和品牌资源,收纳成为长城品牌的一部分。 资源为王,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的商业案例验证了这个真理,中国企业也正在学习这一课。 没钱不行,光有钱也不行 “曾经认识一个小女孩,她对我说:首先,你不要告诉我你没钱,我不愿意和没钱的人交往;其次,你也不要告诉我你有钱,好像我是因为你有钱才和你交往的;最后,如果你一定要证明你有钱,那就送东西给我,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多少年后,这个在资本市场兜兜转转、已经是“老男人”的朋友,在为一宗海外并购奔走忙碌甚至一度焦头烂额时,突然想起女孩曾经说过的这三句话,大悟彻悟,“原来这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啊,这三句话用来形容并购的过程太合适了”。 回头来说光明收购澳大利亚CSR旗下的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临门一脚,光明却突然调低了报价,被半路杀出的新加坡丰益国际抄了后路,煮熟的鸭子最终飞了。7月5日清晨,丰益国际迫不及待对外宣布,已同澳洲CSR达成协议,将以17.5亿澳元的价格购买后者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随后有消息称,导致光明此次落败的直接原因是临时改变报价。尽管此前光明提出的报价与丰益国际最终购得的报价17.5亿澳元相同,但在阵前却不知为何突然改为16.5亿澳元。 一时手软,光明与之擦身而过。不过,中粮集团却不希望重蹈光明覆辙,跌跤在“不差钱”上。 一年之后,中粮集团的一支并购先锋正活跃在澳大利亚天气最湿润的Tully镇上。这个小镇因为甘蔗和Tully Mill而发展起来,镇口有一组雕塑,就是介绍产业和工厂发展的艰辛历史。 6月30日,Tully镇上的主流媒体Tully Times(塔利时代报),邦吉公司的广告没有像此前那样出现在报纸上!这是个好消息,邦吉在最后时刻决定退出这场已经持续半年的长跑,这让中粮在Tully镇的并购团队长长舒了一口气。 Tully Sugar Ltd.(Tully糖业公司)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Tully镇,从事甘蔗种植与加工,是当地惟一的为数不多的由甘蔗种植农场主自己拥有的公司,大约有325家农场为其糖加工厂提供甘蔗。该糖加工厂一年产出26万吨原糖,约占澳大利亚原糖总产量的5.6%,其产品全部出口国外。 Tully糖业公司的股份掌握在499位股东手里,其中一半股东是甘蔗农。由于今年昆士兰州遭遇洪灾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今年澳大利亚的甘蔗将大幅减产,预计产量将创20年最低值。而蔗农们在其庄稼遭到洪灾和飓风蹂躏之后急需资金。 围绕收购澳大利亚的Tully糖业,中粮面对的是全球四大粮商中的邦吉(Bunge Ltd.)和路易·达孚公司(Louis Dreyfus)。中粮、邦吉均是自己参战,而路易·达孚则是支持澳大利亚当地一家食糖生产商Mackay Sugar,Mackay Sugar持有Tully糖业公司9%的股份。 中粮参与竞购Tully糖业的原因,从眼前来看,近年来中国食糖消费增速明显,国内产量难以提高,食糖缺口进一步扩大,中粮希望借此缓解
中国市场的食糖供应缺口;从长远来看,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发展需要全球市场的支持,整合海外优势资源可以完善中粮全产业链在制糖业的布局,并将全产业链延伸至海外。 此前角力三方接连飚价。5月底,邦吉把每股收购价从41澳元提高到43澳元时,中粮迅速跟进。6月初,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率团赴澳大利亚考察,此行不仅拜会了澳大利亚农业部部长、西澳农业部部长,还包括昆州经济创新与发展局副局长、昆士兰州联邦议员、全国甘蔗种植者协会主席,为推进收购塔利糖业进行“上层公关”。同时,中粮宣布将收购价从每股43澳元提升至44澳元。 6月30日《塔利时代报》上细微的广告变化,让个中人嗅到了这场收购大战已经出现的转折意味。在报纸的第四版上,题为“10 new financial year resolutions”(新财年的十件大事)的文章,列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Tully糖业的股权之争将有结果,执笔的《塔利时代报》主编Jhon Hughes预测,COFCO(中粮集团)将是惟一能够赢得超过50.1%股权的竞标者。 他果然言中了。7月4日中午过后不久,邦吉发表声明称,邦吉目前持有的股份无法实现控制Tully公司的目标,邦吉公司也不认为收购Tully公司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收益,因此决定退出。传言被证实。在此之前,Tully社区就流传一个说法,邦吉将正式宣布退出竞购,并把股份卖给中粮。邦吉在声明中解释为什么把股份卖给中粮时说,他们向很多支持自己的Tully股东询问哪一家竞购者是他们的第二选择,绝大多数的股东都说是COFCO。 两天后,“美国邦吉退出并购 中粮确认控股塔利糖业”的消息在中国国内主流媒体上刊出,报道称,中粮集团持有的塔利糖业股权已经达到61.25%,这包括中粮集团直接从塔利糖业股东手中收购的54.3%股权,以及邦吉转手出售给中粮的6.9%股份。 结果通报寥寥数语,只有中粮集团一线的并购团队和接近并购的人士,才知道这是怎样一场智力和勇气的博弈。根据澳洲媒体报道,之前由于中粮的国有企业身份,当地舆论担心中粮收购暗含“政治含义”,有些股东对于将他们手中的股份卖给外国公司也心存疑虑,认为Tully董事会对中粮集团的支持是“可疑的”。 出现这样的状况,中粮的并购团队并不意外。之前,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折戟,2008年华为收购3COM受挫,2009年中铝在收购力拓案中的纠葛与恩怨,无一不是因为在此类问题上跌跤。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6月初在澳大利亚的高调拜访,就是要尽力化解外界对中粮的种种误解,而关键时刻中粮提高收购价则是为了更多展现诚意。 而更多的辛苦和功夫是用在幕后。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消息人士透露,中粮为并购Tully糖业找到了数位“Mr.Right”(关键先生)。比如请来了昆士兰糖业有限公司(Queensland Sugar Ltd,QSL)的前任首席财务官John,QSL是Tully糖业的股东,持股19.9%。John此前在QSL工作了22年,当地蔗农非常信任他,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最大的灌溉工程Cubbie Station董事会主席KeithDe Lacy加入中粮澳大利亚子公司董事会并出任副主席,在最后关头鼓励Tully糖业股东接受每股报价44澳元的收购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中粮Tully并购案的一线团队还“专修”了两门重要的功课:学穿人字拖,学看联盟制橄榄球。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资本领域长袖善舞,他曾教导中粮员工,“收购别人的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让别人喜欢你,这是并购成功的秘诀,就这么简单”。 澳洲的朋友曾提醒中粮Tully并购案的一线团队,和当地农民股东的沟通和派谁去沟通,是赢得并购的关键,要让对方知道中粮尊重他们、了解他们。中粮的竞争对手邦吉就在当地请了一个老农民,给了他一个亚洲区糖业务负责人的头衔,由他代表邦吉去和农民沟通。中粮的团队也听从澳洲朋友的建议,请了QSL前任首席财务官John作私人顾问。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是在澳大利亚的收购,光明败走麦城也是因为此。有消息人士透露,在收购澳洲CSR糖业部门一役中,光明最终被介入仅一个月的丰益国际击败,最大的原因其实不在价格,而在沟通。“他们二三十个人,西装革履的,一会去东一会去西,把农民都吓着了,不知道中国人要来干什么?”澳洲朋友给中粮并购团队的建议很简单,脱掉西装革履,换上澳洲人爱穿的人字拖、大裤头和短袖T恤。就是这么一身标准配置,中粮在Tully镇上的并购小分队坚持和每一位股东面对面沟通,上门家访超过30次,和他们聊家常里短,谈生活理想;做冷餐会、股东吹风会、游船加钓鱼之类的活动,让股东们感受到被尊重。“一切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喜欢我们,在价钱相当的时候选择我们而不是别人。”接近中粮并购团队的人士如是说。 学看联盟制橄榄球,同样好理解。作为私人顾问的John曾告诉中粮并购团队,你到澳大利亚不能只学会穿人字拖,还要学会和人聊Rugby League(联盟制橄榄球)。澳大利亚人热爱橄榄球,它象征着健康、自然、活力和欢乐,乐中有苦,苦中有乐,笑中有痛,痛中有笑,澳大利亚人认为通过橄榄球结交的朋友坚牢而可靠,因为橄榄球人朴实而执着,“当你学会和别人谈橄榄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多了”。 在马上到来的9月,中粮Tully并购团队正在倒计时,意欲100%将Tully糖业收入囊中。[page] 华尔街,我们来啦 这厢是被并购豪情鼓动的中国大型实力企业,在海外频频出手;那厢是中国新锐公司,赶集式地亮相海外证券市场。 7月下旬的某个早上,豆果网创始人、总裁王宇翔接到朋友的电话,谈了些业务上的事情后,这位朋友调侃王宇翔道,“第四拨互联网公司上市浪潮过去了,第五拨正开始,抓紧了,你们属于第五拨哈”。豆果网是一个目前只有15个员工的美食菜谱互动社区网站,今年6月刚对外证实已经获得“盛大千万元投资”,这创下了中国美食互动社区行业最高的融资纪录,同时也是盛大首次对美食行业进行投资。而事实上,这个项目从接洽到最终拍板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王宇翔的这位朋友所谓的中国互联网第四拨上市浪潮,主要指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以电子商务和视频网站为主的上市,包括优酷网成功登陆美国,麦考林、当当网等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垂直门户网站搜房与易车网也在美国上市。今年3月奇虎360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5月份,网秦、人人网、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等在美国成功上市,形成“红五月”的别样风景;有资料显示,开心网、淘米网、土豆、迅雷、盛大文学等超过15家公司也正跃跃欲试,以中国互联网产业海外上市为主的第五拨上市潮似乎正在涌动。 做产品出身的王宇翔,深知互联网行业很烧钱和很爱噱头,但是更需要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会说话。“(上市)我们没有想太多,我觉得现在想太早。”王宇翔对上市很淡定,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不被周遭炙热的氛围所鼓动。资本市场对垂直美食互动社区细分领域的青睐,已经在国外美食网站有了明显的证明,比如日本Cookpad于200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美食社区类网站之一,其用户提供了近60万种不同的菜谱。 获得资本助力的豆果网,已经明确要告别此前的小步前进,快跑的雄心壮志显露无疑。王宇翔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时豆果的注册用户数能激增到100万,是目前注册用户数的数倍。王宇翔很明显地感觉到,一旦登上了资本的战车,要想慢下来没有那么容易。 出名要趁早,上市不赶晚 土豆网终于按捺不住了。北京时间8月17日晚间,中国在线视频公司土豆网在
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TUDO”。按照土豆的发行价29美元计算,土豆估值为8.22亿美元。据土豆提交的材料显示,此次融资1.74亿美元,将用于技术升级、带宽扩展以及视频
版权。此前一天,即8月16日,土豆网CEO王微在美国路演时的一段视频在网上
曝光,他将土豆网比作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Hulu和HBO电视台的结合体。 抢先一步亮相华尔街的优酷网CEO古永锵,听闻土豆上市的消息,在“优酷、百度可能收购土豆”的传言声中,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沉静地写下祝语,颇有些惺惺相惜:同为创业者,深知个中滋味。中国有句老话,好事多磨,终成正果。预祝今晚行情大涨。而“土豆上市”事件的主角、土豆网CEO王微的微博,从7月24日之后至土豆网上市消息传出当天,一直没有更新。 土豆网破冰般登陆纳斯达克,是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重获风光的开始吗?今年春天之前,中国概念股一直在美国证券市场如鱼得水。 根据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发布的《2010年中国企业上市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共有491家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总计融资规模1068.75 亿美元,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均达到年度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融资规模均超越了2007年228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969.2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为这个历史新高“添砖加瓦”的,还包括中国企业赴美IPO掀起一股高潮。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的上述报告显示,境外方面,香港联交所继续成为中国企业境外IPO首选目的地,共完成82起IPO,融资金额合计299.20亿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22家中国企业IPO,融资金额为26.28亿美元;纳斯达克完成20起IPO,融资金额达12.58亿美元。加上1起全美证券交易所IPO案例,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数量达43家,同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IPO风头正劲的原因有二:全球经济回暖,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而金融危机期间积累的IPO需求也得到释放;在国际资本市场整体活跃的条件下,中国企业背靠国内庞大消费市场及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普遍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中国概念股2010年受到热烈追捧,并因此创造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高峰。 在中国企业IPO热潮背后,是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们一起分享这场资本的盛宴。 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市的491家企业中,具有VC/PE背景的220家,占比达44.8%,涉及国内外投资机构269家。与整个资本市场中国企业IPO的活跃相对应,2010年VC/PE背景企业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2006年至今5年的数据来看,具有VC/PE背景企业比例也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参与分享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在境外方面,31家VC/PE背景企业登陆港交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则分别为20家和14家。美国股市方面,在纽交所及纳斯达克IPO的42家中国企业中,VC/PE背景企业占比达8成。 这其中,红杉资本中国无疑是投资“中国概念”的主力军。有数据显示,2010年红杉资本中国运作的 IPO退出案例9起,其中8起为美国资本市场退出。沈南鹏也凭此成绩荣登福布斯2010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榜首。沈曾颇有些自豪地对媒体介绍,2010年是红杉资本中国从2005年成立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一年之内实现9个IPO。 在此之前,携程网、如家快捷酒店、分众传媒等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背后,都有沈南鹏与红杉资本中国的身影。沈南鹏亲身经历着中国企业如何在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2003年的时候就只有携程,2004年有五六家企业,2005、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十几家,之后呈逐年上升之势。 2011年,红杉资本中国的“开张”生意不错。3月31日,主打免费杀毒软件的奇虎360公司登陆纽交所。当日,股价较发行价上浮134%,以每股34美元报收。而该公司的投资人中,就有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沈南鹏(持股比例8.51%),以及高原资本合伙人涂鸿川(持股比例15.95%)和鼎晖投资合伙人王功权(持股比例6.8%),他们所持有股票的市值均破2亿美元,其中,沈南鹏在股东中排行老四。 有媒体曾估算过,2006年沈南鹏当时在奇虎360投下的700万美元,如今已是3.37亿美元。5年时间,增值48倍。眼光独到的沈南鹏,这步棋走对了。 遭遇做空,中国企业“被”上了一课 并非所有投注都是赢面大。2010年一度让沈南鹏颇为得意的麦考林,不想却变成了一颗“烫手山芋”,还有几家在美国IPO的公司一上市即跌破发行价。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麦考林(MCOX.NASDAQ),曾被誉为“在美上市的中国B2C第一股”。3年前,红杉资本中国以8000万美元控股麦考林,上市后股权占比62.8%。2010年10月25日首发当天,麦考林开盘即冲高至17.50美元,较IPO发行价高出6.5美元,收盘时麦考林股价报于17.26美元,涨幅56.91%。但未曾想,这竟成为麦考林登陆纳斯达克至今的最高收盘价。 上市后不到两个月之中,由于接连受到投资者质疑过度包装财报、IPO相关文件中存在误导投资者的虚假信息披露和数起集体诉讼等风波冲击,麦考林的股价一路下探。今年3月,红杉资本中国以每股ADS(美国存托股票)6美元的价格,出售麦考林共计29%的股份分别给新浪和中国动向集团。部分脱身麦考林之余,红杉资本中国收回投资1亿美元,并与新浪签订2年内可以再以8美元的价格认购11%麦考林股份的协议。到8月中旬时,麦考林股价已跌落2美元之下。 有媒体评价说,红杉资本中国在麦考林的投资上,“谈不上败笔,只能说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麦考林就是被“坏消息”击中的中国概念股之一。今年6月8日,世界最大的非银行证券经纪商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发布了一份“黑名单”,担心列入其中的132家中国公司可能存在财务上的不规范,在未来或许会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互动中间商决定,如果发现客户有购买中国公司股票的意向,则禁止客户向自己的账户中新增借款,只允许客户用自有资金交易这132家公司的股票。这意味着,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的交易量和市场活跃程度都将大打折扣。上“黑榜”的大多是去年以来上市的中国中小公司和网络企业,包括麦考林、当当网、博纳影业、世纪佳缘等,就连新浪、搜狐等老牌中国互联网公司都赫然在列。中国概念股全面暴跌,在6月的头两周,新浪、人人均跌了约28%;当当、优酷跌幅均为约30%。 再早些时候,今年初,美国证监会基于潜在的财务欺诈问题将340家中国企业列入调查范围。3月初,绿诺科技在遭到美国《海外反腐败法》相关调查后,被勒令退市。紧随其后,美国龙昌会计师事务所向美国证交会举报了由其审计的中国高速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中国公司,中国概念股的噩梦开始。今年3月至今,已有20余家中国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丑闻,被纳斯达克或纽交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媒体称,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对一个国家的上市公司作出的最严厉制裁。 天堂和地狱似乎只有
一步之遥。中国概念股曾经是华尔街的强心剂,业绩好到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国际
金融风暴袭来之时,美国证券市场一片萧条,美国证交会相关高层多次呼吁中国优质企业赴美上市。中国经济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平均涨幅高达130%,有5家涨幅超过1000%。2010年,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继续大放异彩,其中神舟矿业涨幅达1083.09%,以惊人的10倍涨幅被称为“中国最牛概念股”。有人评价,美国的基金经理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疯狂炒作中国概念股”。 或许,被舆论称为“在动荡中成功破冰”登陆纳斯达克的土豆网CEO王微,很能体味个中滋味吧。在他微博“沉默”的十多天里,王微为了“说服”投资者,自己每天都得参与“无数”个一对一的会议。对于要登陆美国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来说,现在是“夏天里的冬季”。刚刚过去的7月份,呼声甚高的迅雷和盛大文学临门收手,暂缓上市,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IPO当月交出白卷。这是自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土豆网成功上市,却无力一扫此前眼前的阴霾。上市首日,土豆网股价收报25.56美元,较发行价29美元下跌11.86%。或许,“破冰”原本就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聚集在中国概念股头顶的阴霾还看不到消退散尽的迹象。过去几个月,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遭到无情打压,中国概念股股价可谓“跌跌不休”,5~6月,股价平均跌去近两成。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中国概念股还沉醉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炙手可热、中国溢价(China Premium)的幻觉里时,做空者们却已经举找到了其中“破壳蛋的缝隙”。 到今年7月成立才一年的美国浑水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就是这轮做空中国概念股的主力。在浑水的官方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成语有云,浑水摸鱼,亦可称为‘不透明产生敛财契机’”,称他们专门致力于研究在美上市的中国小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和欺诈行为。从2010年11月开始,号称“看穿了中国公司的真相”的浑水连续发布报告质疑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曝光了包括绿诺国际、东方纸业、高速传媒、展讯等已在美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虚假财务信息的丑闻,还转战加拿大,对一家市值达70亿美元、在多伦多上市16年之久的中国概念股嘉汉林业(TRE)“开火”。被它“袭击”的中国公司无一不股价狂泻。 股票大跌的翌日,6月3日,嘉汉林业迅速做出回应称,Muddy Waters 持有该公司股份的空头头寸,能够从其促成的股价急剧下跌中获得巨大利益。随后,浑水的报告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MGI Securities机构投资顾问Susan Mallin在名为《关于嘉汉林业与Muddy Waters事件的探究报告》一文中写到,“这份报告的意图是促使嘉汉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他们获取利益的方法是在发表该报告前做空嘉汉公司的股票并企图以此获利……这最终导致嘉汉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针对浑水公司唱空嘉汉林业公司的报告,Susan Mallin还逐一列举了“这些指控是如何地经不起推敲,又是如何地谬误百出并且应该予以驳斥”。有数据显示,6月3日当周,加拿大市场上针对嘉汉林业股票实施做空操作的比例达35%,高于今年5月初的17%和去年底时的13%。同时,嘉汉林业是其所在的标普多伦多证交所综合指数中被做空比例最高的个股,针对其做空获利的收益率为4.8%。 在欧美证券市场,无论做空还是做多,只要不违法,这两个方向赚钱都符合市场规则。而类似于浑水公司这样的做空机构还有很多。他们通常的操作手法是:先找到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企业建立空仓(美国可以手上不持有股票,从券商借股票建仓),然后写报告质疑该公司并列举出存在的问题。正在私有化过程中、欲退出纳斯达克的泰富电气CEO杨天夫曾这样对媒体总结美国相关机构“做空”的四部曲:“第一步,有人写做空报道;二、有律师来调查公司;三、有对冲基金做空股票;四、还有在场外的赌博期权。反复的做多和做空后,中小投资者都洗跑了。做空者就成功了。” 与中国证券市场“严进宽出”不同,美国是“宽进严出”,相对宽松的发行标准和注册制度的审查程序既为美国证券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也为滥竽充数者和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利用漏洞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反向并购(RTO,即“买壳上市”)方式登陆美国股市。此次遭受美国做空机构狙击的中国概念股,大部分就是近年来通过反向并购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小型公司。 有熟悉海外投行业务的资深人士指出,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在国内上不了市;上市另有他图;受监管限制不能在国内上市,比如早期的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在包装中国概念股境外上市方面,美国有一条完整的“借壳上市”产业链,从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到公关公司,所有的中介机构都是美国公司,这些美国公司对本国的监管与市场了如指掌。“掮客”这样的职业也应运而生,他们神通广大,多以海外投资公司的面目出现,为中国企业穿针引线,打通美国证券市场的各个关节。即便是一家不景气或者存在较大缺陷、瑕疵的中国公司,在美国借壳上市也不难。而赴美借壳上市的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运作资金。 不管是无辜被卷入的还是身陷这场“被唱空”危机的中国概念股,已经在采取包括回购股票、私有化、发布新战略、约谈投行、宣传引导等不同措施积极应对,以图自救。也有投资界人士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将这些做空机构称为资本市场的“食腐者”,认为他们是资本价值链上的“清道夫”,清除市场的腐肉,避免病毒扩散。针对眼下的窘境,中国公司也需要反思:在开始吸引投资人和选择团队时自己是否慎重,实现上市之后,是否能规范好自己,毕竟最有动力和条件进行财务造假的人还是公司管理团队。面对目前的IPO热潮,中国企业必须保持冷静和警醒,只有真实良好的业绩、透明及时的财务披露,以及优秀诚信的管理团队,才可能在这个充满诱惑又充满机遇的平台上成为最终的赢家。电影《无间道》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敏感的投资界人士已经嗅到,眼下这股做空中国概念股的风向,可能有变。美国罗仕证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继中国在美RTO(反向并购)股票被做空后,机构已经将他们的目标瞄准了通过IPO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近期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PE值都很高。马峻称,一些中国企业上市过早,上市以后还在沿用原来的方式经营,操作不够规范,容易被别人质疑。
从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看中国企业的资本情结
时间: 2024-11-02 13:42:15
从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看中国企业的资本情结的相关文章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3天创造3800万的销售成绩,相信太多的中国各界的人士会为<功夫熊猫>惊叹,当然,如赵半狄一样的抵制派也不在少数.只是,抛开民族情节的判断外,<功夫熊猫>之所以能在如此低迷的08市场创造如此成绩其内含和外在的系列营销手段不容小觑.作为一个营销人,该剧被笔者反复观看了很多次.其中,不乏国内企业值得得亮点所在! 产品永远围绕消费服务 毫无疑问,在这点上<功夫熊猫>做的很到位.虽然饱受中国部分消费者的非议,但仔细看过人不难发现,其内涵中长期深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消费者的
从环迅支付改变域名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据报道,日前国内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环迅支付(IPS)斥资50万美元用于打造其国际化支付平台,目前的举动包括了软硬件升级和风控体系的完善及收购www.ips.com国际顶级域名.目前该域名已经指向了环迅支付改版后的首页.联想到不久前,中国移动主动调整域名战略,将公司官网及飞信等网络服务域名都整合到10086.cn下. 如今,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支付企业环迅支付也主动调整域名战略--从ips.com.cn到ips.com,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意图之所在.首先,ips.com域名更加简短,更容易让用户记
中国企业的新身份
文/ 本刊编辑部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最初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闹剧,因为两者过去的反差太大了.现在尘埃落定了,总算相信这是事实. 中国人还多少有点不适应.因为距离中国汽车企业全面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不过10多年时间,怎么时空转换,突然轮到中国了? 是的.中国企业现在有了新身份.吉利将不是特例,甚至不是先例.这样的事,未来将频繁发生.这一切,都是世界经济危机所赐.有人说危机就是转机,这又是一例实证.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身份就是"世界苦力"."世界工厂",是世界品牌和资本的
新格局下中国企业营销:世界过坎中国爬坡
简单来说,本轮危机的特征是:世界在过坎,中国在爬坡.爬坡虽然不易,但总是在往前走,往上走.话虽如此,中国企业却要在认清营销机遇及方向的同时,更加要辨析其误区. --新格局下中国企业营销机遇.方向及误区 文/刘春雄 2008年以来的世界危机,一直被称为宏观上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其实,本轮经济本质上是企业的危机,是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企业的集体危机.企业危机通常属于微观层面,但企业的集体危机则会演变成宏观经济的危机.正因为如此,本轮源自美国的危机竟然是从一批企业的倒闭或濒临倒闭开始的.本轮危机
中国企业该向Faceook学习什么
第1页:中国企业向Faceook学习什么 第2页:作为大数据模式的Facebook第3页:Facebook与Google的互联网霸主争夺战 第4页:Facebook怎么赚钱 互联网周刊2012年第10期 中国企业向Faceook学习什么 --2012-05-28 08:26来源:互联网周刊作者:赵嘉怡 Facebook即将上市,让人们再度将目光聚焦于这个拥有8亿多用户,且日均活跃度高达4亿人的世界级社区.作为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模仿Facebook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有关中国的Facebook,
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国有企业超六成
9月3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由中国企业联合会.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613.html">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发布会了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和服务业500强. 这次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第十次向社会发布,这份400多页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观察中国企业发展状况
CRM下午茶(18)-中国企业需要CRM吗?
中国企业需要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856.html">客户关系管理吗? 中国企业迫切而且很必须要客户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程序员会说"程序写的好有啥用,做的软件再好没有客户关系也卖不出去","咱们关系不硬,做不成","你和XXX关系咋样".可想,在中国做买卖,关系是渗透到每个人. 但中国企业需要客户关系管理吗? 每个人理解客户关系管理不就是经常打几个电话.见见面.吃饭喝酒泡
日本百年企业悲催:东芝电视业务要被中国企业收购
为了筹钱拯救陷入困境的核电业务,日本老牌电子公司东芝不得不准备出售最核心的NAND闪存业务,目前潜在的收购方博通.鸿海都给出了2万亿日元的报价,不过东芝缺钱的窟窿还是太大,指望NAND业务出售不可能填满,还得继续卖卖卖.东芝下一个出售的业务可能是TV电视部门,最有可能的收购方是中国海信集团. 东芝的NAND业务现在是他们最具价值的业务了,不过NAND闪存是东芝或者说是整个日本的高科技技术,日本政府对技术外流非常敏感,所以之前日本媒体不断爆料称东芝NAND业务不可能卖给中国大陆公司,甚至鸿海这种跟
从短命的中国企业看国内网站九大问题
最近在看<差距>和<大败局>,里面血淋淋的例子看了太让人触目惊心了. 秦池(姬长孔),从三北市场(东北.华北.西北)发家后以6666万元1995年CCTV的标王,年销售额从2.3亿元猛增至9.5亿元,更以3.212118亿元夺得1996年标王,但是转眼间被"川酒入鲁""白酒勾兑"等事件被媒体的唾沫星子淹死,最终因拖欠300万被拍卖商标,下场及其悲惨: 爱多(胡志标),这个找成龙打了个"爱多VCD,好功夫"广告的年轻企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