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6月6日发布2017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态势报告》(或称“中国军力报告”),其内容涵盖网络、无线电频谱以及空间等领域的信息化能力。
美国对中国网络实力的解读
报告涉及大量关于我国2015年所立的战略支援部队的相关细节。而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建立时间不长,美国国防部在去年的报告中仅以不到30个词的篇幅将其一笔带过。
E安全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中国陆、海、空、火箭之后的第五大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主要是将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都很强的各类保障力量进行功能整合后组建而成的。成立战略支援部队,有利于优化军事力量结构、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报告指出,战略支援部队的使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间、网络与电子战使命的结合。报告提到,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将网络侦察、攻击与防御能力整合在同一部门之内,这可能代表着解放军在发展网络力量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这份报告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似乎已经注意到美国网络司令部的结构设置,且以同样的方式将各项网络作战能力汇聚在同一职能实体当中。
报告认为解放军划分了2种网络行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似乎对和平时期网络行动与战时网络行动进行了明确区分。
和平时期的行动,包括为中国信息经济所高度依赖的无线电空间及网络空间提供防御;
战时行动,帮助解放军指战员了解敌方趋势、规划作战并确保战事胜利等。
根据美国国防部在报告中所言,网络空间作战能力也在中国的反接入与区域拒绝(简称A2/AD,中国可能不这么命名)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中包括增加与敌对势力的对峙范围。中国可通过指向关键性节点的网络攻击行动破坏目标地区内的对手网络,从而支持A2/AD目标。报告明确表示,中国认为其网络作战能力与人员水平落后于美国,为了应对这些不足,中国正在加紧培训并推进国内创新,以实现各项网络作战能力发展目标。
这些信息能力相关投入旨在将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报告指出,“解放军正在通过军事演习模拟此类作战行动,并可能将传统与网络作战行动相结合以作为实现信息优势的具体手段。解放军方面整理的书面材料表明,战争时期下的电子战、网络空间、欺诈以及反击等行动有可能导致敌对方失去信息使用能力。”
北约关于中国的报告
根据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位于爱沙尼亚塔林的智库组织)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并非单独着眼于网络空间能力,而是将这一切视为更为广泛的“工业转型变革中的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由工业化社会向以信息化流程为主体的信息社会转变。”
智库组织在报告中补充称,对于中国而言,网络空间只是信息空间的一个子集,后者为包括人类信息处理与认知空间在内的,面向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交流体系。
报告透露,美国国防部意识到,解放军在书面材料中提到了信息战与网络行动在近期冲突事件中的实际效果,并主张将打击目标设定为指挥与控制网络以及物流网络。“正因为如此,解放军可能会利用其网络作战能力收集数据并用于情报或者网络攻击工作,并通过打击物流、通信与商业活动网络以限制对手的行动; 或者在危机与冲突时期内将网络作战与物理作战相结合以提升打击能力。”
美国国防部眼中的中国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这份报告还指出,截至2016年,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美国政府计算机系统仍是中国主要入侵目标。此类入侵活动主要体现为从相关网络内提取信息。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会利用网络活动从美国的外交、经济以及国防工业 基础部门处收集各类情报。
尽管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签定一项协议以停止全部以经济为目的信息窃取行为,这得到了大部分网络安全专家的认同与称赞,但美军认为中国曾从美国的国防承包商处窃取与高科技系统及飞机制造相关的信息。根据报道,美方还将中国列为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数据库入侵事件的最大嫌疑方。
根据外媒相关报道,中国在空间、反空间以及电子战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电子战能力测试还涵盖了多种针对通信及雷达系统(例如GPS卫星)的干扰性设备。
英国路透社援引一名五角大楼官员的话报道称:“中方通过其网络黑客搜集有关美国国防基础设施、物流和军事潜力等方面的情报,这些情报可能被中国用于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军事现代化。”
维基解密公布的文件打脸美国
近年来,美国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发布报告,渲染、炒作所谓的“中国黑客威胁”,一些美国网络安全公司也热衷于拿所谓的“中国网络威胁论”说事,却未能向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重申中国立场,表明中方一贯反对并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网络黑客攻击行动,同时重申中国遭受的境外网络攻击中,来自美国的攻击居于首位。
今年3月初,“维基解密”公布文件显示,美国中情局曾通过各种方式攻击了中国等很多国家的电子设备,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曾敦促美方停止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实施监听、监控、窃密和网络攻击等行为,同时重申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网络安全。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