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有一个热词相信大家都记得:“信春哥。”真的,每当我们看到相互矛盾的数据时,
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数据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nbsp; 数据打架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了。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四大门户就上演了一场奥运频道流量第一之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均选取多家第三方监测调研机构的奥运监测数据,宣布自己在奥运期间的流量及多项表现超过竞争对手,稳拿第一。同一场竞争,结果却是人人都是“冠军”,到底是四大门户的自编自演,还是第三方数据出了问题?
据分析,“各家网站需要说事儿的时候,都会拿对自己有利的局部数据。而这些数据大多是网站花钱从第三方监测机构处买来的。”甚至不排除个别监测机构,在日益激烈的数据监测市场竞争中,片面、主观、孤立地发布和解读数据。
其核心则是国内数据行业的混乱,行业标准尚未形成,导致很多权威数据并不可靠。数据不可靠现象与国内互联网的整体环境以及更大范围的诚信环境有关。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角度看,网络广告是很多网站的主要营收方式,而按照广告行业的惯例,媒介在广告销售过程中是需要向广告公司或者广告主提供第三方数据的(包括媒介价值评估和广告效果评估)国内存在一些专门做“PR数据”的“伪第三方机构”,这些机构在互联网行业严重缺乏第三方数据、广告主懵懵懂懂的市场环境下发挥了“聊胜于无”的作用,但随着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数据市场的逐步成熟,这样的机构将最终被市场抛弃——因为广告公司和广告主已经越来越成熟,第三方数据机构中的南郭先生们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由此想起近日朋友之间的一次聊天,笔者傻傻地发问:“为什么一个发行价才3.6元,网下(机构)申购达到50多倍的新股,证券公司却说没有申购价值。而另一个发行价达到21元,网下申购只有7倍的新股,证券公司却向散户极力推荐?”朋友哈哈大笑,说:“不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嘛。”
继而笔者又连连就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发问,这位朋友一概用“屁股决定脑袋”作答。
不同的机构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难怪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答案。只是在人人精怪的时代,连数据都不能相信,我们还能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