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Cloud for All还是All for Cloud,Cloud才是关键!

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4月01日 新闻消息(文/于泽):美国时间3月31日,也就是北京时间4月1日凌晨,英特尔对外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投入及行业合作计划,包括新一代的SDI处理器至强E5-2600 v4产品家族、全新的3D NAND固态硬盘和涵盖与CoreOS、Mirantis、VMware、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等众多厂商、机构达成的新的合作方向。

总的来说,英特尔朝着其称之为Cloud for All的计划又迈进了一步。Cloud for All的愿景是简化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解决方案的部署,加快用户的云应用和实践进程。为此,英特尔早在去年宣布该计划的同时,就公布了未来将重点发力的三大领域:继续投入进一步完善SDI(软件定义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持续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以满足不同工作负载的需求、协调行业发展步伐,共同加快云部署的进程。简单理解,分别对应硬件、软件、合作伙伴。 

对号入座,至强E5-2600 v4的发布,对SDI的意义并不亚于当年的至强E5-2600 v3;全新3D NAND固态硬盘的推出则让英特尔的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更加完整。至于那一大堆的新合作,细细看来十分值得玩味,英特尔真的是一直在努力做行业的引领者,为此,它所做的是与所有合作伙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哪怕像CoreOS那么刚刚萌芽还十分小众的技术。究竟此次更新有哪些详细内容,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E5 v4让SDI更近一步

全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 E5-2600 v4 产品家族基于 14 纳米制程技术构建,采用Broadwell核心架构。相比前一代产品(E5-2600 v3)而言,主要提升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性能,其拥有多出 20% 以上的内核(最高22核心)与高速缓存(最高55MB三级缓存),虚拟化应用的性能提升最高达44%之多。 

其二是控制、编排能力,作为主力SDI处理器,这一点尤为关键,而此次革新带来的变化应该说是巨大的,其创新性的引入了英特尔Resource Director Technology(RDT,资源调配技术)。英特尔官方称该技术可提升用户对关键共享资源如处理器高速缓存和主内存的可视型和控制力,从而最终能实现更智能的编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等级。

说简单点,就是让处理器变得更可控。举个例子,原来应用程序发来请求需要调用资源,无论是优先级高低可能只能在任务队列里排着,并不能对它特殊照顾,但有了RDT功能后,就可以通过设定保障优先级高的任务有足够的资源来处理。

其三,安全性方面。通过改进恶意软件保护和密钥生成,E5-2600 v4的加密速度提升了70%之多,这对于用户数据保护无疑能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整体评价E5-2600 v4,应该是超出笔者预期的。一方面在功耗、效率限制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大幅度地提升性能,这本身就十分不易;第二,每一代产品,英特尔总能搞出点突破性的功能,E7 v3上的TSX (Transactional Synchronization Extensions,交易同步扩展指令集),此次E5-2600 v4上的RDT均属此列。 

两款SSD都是突破 

说完E5 v4,讲讲此次发布的两款全新3D NAND SSD(固态硬盘),它们分别是DC P3320和DC D3700。前者是行业内目前密度最高的使用3D NAND技术的SSD之一,后者是英特尔首批使用NVMe(非易失性存储)标准协议的双端口(双端口设计可提供关键业务的冗余和故障切换功能)PCIe SSD。

根据英特尔的测试成绩显示,P3320较SATA标准接口的SSD有3倍以上的性能提升,而D3700相较双端口SAS解决方案可实现6倍的性能提升。两款产品均为英特尔首次推出,不敢说领先行业,但至少并不落后友商。 

此次发布会产品层面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不过据英特尔透露,今年相继还会有很多产品发布。尽管关于摩尔定律已经失效的讨论已经有很多,甚至包括英特尔自己也发布消息称接下来将不再按照摩尔定律的周期来更新、升级,但可以肯定的是英特尔产品的换代周期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相比之前更加快了。

这其中有英特尔不断地投入、创新,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应用种类的日益增多,各种技术的层出不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下还是凭借E3、E5、E7,再加上凌动、至强D这样的组合虽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往长远看,也并不是没有问题,有句话叫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应该说英特尔深谙其中之道,或者说有危机感,于是我们看到了其在FPGA方面的布局,相信很快就会有至强+FPGA这样的产品出来,我们看到了其更快的产品更新周期。

朋友圈越来越大 

其实每次聊英特尔都会聊到生态系统,要说英特尔胜在生态系统一点都不为过。所以从一开始,英特尔就在玩生态,到现在近乎极致。先看看此次发布会宣布达成的合作。 

——英特尔正与CoreOS和Mirantis合作,帮助用户通过单个开源平台同时管理基于容器和虚拟机的应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单一平台,管理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 

——英特尔和VMware宣布成立云解决方案卓越中心 (Cloud Solutions Centers of Excellence)。未来,这些中心将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紧密合作,定制、优化、验证相关解决方案。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CNCF) 和英特尔宣布了面向原生云应用的全球最大的云应用测试集群,该集群将包括超过1,000个基于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服务器节点。 

——英特尔正在扩大其Cloud Builder计划,继续完善SDI解决方案,加速生态系统优化工作。此外,全新的Storage Builder也正式提上了日程。目前,英特尔的云、存储和网络“Builder”计划已拥有超过300家成员公司。 

四个大的合作几乎可以分四大类,一是对前瞻技术的投入、支持;二是实践领域,应该说面向最终客户的多一些;三是面向开发者;四我们平常可能了解的多一点,计算、存储、网络、管理平台这些。 

看得出英特尔的朋友圈虽大,但是路线都很清晰,传统OEM合作伙伴、操作系统、虚拟化这些就不多说了,过去他们一直是英特尔重要的合作伙伴,现在他们都是英特尔SDI愿景重要的参与者,未来也必将是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里重点想说的是两类,一是层出不穷的各种开源新技术,二是应用。 

回看英特尔这些年在各种开源技术上的投入,应该说十分了得,OpenStack、Spark、Hadoop、Container……只有你想不到,几乎没有英特尔不参与的。这些技术看起来离英特尔或许比较远,但事实上他们的关系就像英特尔和VMware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其中,英特尔自己也投资了不少公司,比如OpenStack领域的Mirantis、99Cloud、海云捷迅(其中后两家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大数据领域的Cloudera等。 

聚焦应用,同样如此,英特尔与SAP、用友、Oracle……之间都是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合作伙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所以用那句话来形容英特尔再合适不过了“尽管英特尔是一家硬件公司,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Cloud for All还是All for Cloud 

该如何理解Cloud for All?直译“为了所有的云”?似乎怎么感觉都不太对。谈一点个人的理解,未来IT必然是云化的,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而英特尔在其中是扮演底层的角色。所以理解英特尔提出的Cloud for All可以简单理解为英特尔帮你迈向云。

按这个角度理解,或许All for Cloud更合适。看看英特尔做的事,都是围绕云,底层SDI、往上云管理平台OpenStack、VMware,再往上各种大数据、容器等。自己能搞定的,潜心研究,自己搞不定的或者不擅长的,拉更多的合作伙伴进来一起做。

最后,不管是Cloud for All还是All for Cloud,总之Cloud是关键!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04-01

本文作者:李祥敬

时间: 2024-08-03 14:11:17

无论Cloud for All还是All for Cloud,Cloud才是关键!的相关文章

Spring Cloud Eureka 入门 (二)服务提供者详解

  "优秀不是过去是一种心态"  「Spring Cloud Eureka 入门系列」Spring Cloud Eureka 入门 (一)服务注册中心详解Spring Cloud Eureka 入门 (二)服务提供者详解Spring Cloud Eureka 入门 (三)服务消费者详解 本文提纲1. springcloud-eureka-sample 工程结构2. 运行 springcloud-eureka-client-provider 服务提供者工程3. 详解 springclou

Service Tracing Analysis on Spring Cloud Applications Using Zipki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how to use Zipkin to perform service analysis on Spring Cloud application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Zipkin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tress testing tools to analyze the avai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systems u

使用Spring Cloud和Docker构建微服务

本文讲的是使用Spring Cloud和Docker构建微服务,[编者的话]这是系列博文中的第一篇,本文作者使用Spring Cloud和Docker构建微服务平台,文章的例子浅显易懂. 本系列博文主要向大家介绍如何使用Spring Cloud和Docker构建微服务平台. 什么是Spring Cloud? Spring Cloud 是Pivotal提供的用于简化分布式系统构建的工具集.Spring Cloud引入了云平台连接器(Cloud Connector)和服务连接器(Service Co

PostgreSQL 内核扩展之 - 管理十亿级3D扫描数据(基于Lidar产生的point cloud数据)

背景知识 还记得成龙演的那部<十二生肖>里用3D扫描和打印技术复制的生肖吗?3D打印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技术,除了存储 物体表面的位置信息,还有颜色,密度等信息 .而3D扫描其实在军用领域很早以前就有了.如果使用普通的数据库来存储,得把这些属性拆开来存.而在PostgreSQL中,你完全不需要把这些属性拆开,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用好PG的扩展接口就好了.PostgreSQL 扩展指南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55981 什么是Lidar 3D扫描的基础知识

Alibaba Cloud releases MaxCompute big data platform in the U.S.

On November 16, 2017, Alibaba Group's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Alibaba Cloud, officially launched its MaxCompute big data plat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latform wa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by Alibaba Cloud and possesses many features, includin

阿里云上部署开源PaaS平台Cloud Foundry实战

Cloud Foundry介绍 Cloud Foundry是业界第一个开源的PaaS,号称工业界唯一的云应用平台. 本文重点讲述Cloud Foundry在阿里云上的部署方案,对于Cloud Foundry介绍的部分简单略过. Cloud Foundry解决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PaaS.开源 Cloud Foundry是一种平台即服务(PaaS),兼容多种基础设施云,提供多种开发框架和应用服务.目前开源支持部署Cloud Foundry的基础设施云包括AWS.Azure.OpenStack等等

开源PaaS平台Cloud Foundry在阿里云上部署实战

Cloud Foundry介绍 Cloud Foundry是业界第一个开源的PaaS,号称工业界唯一的云应用平台. 本文重点讲述Cloud Foundry在阿里云上的部署方案,对于Cloud Foundry介绍的部分简单略过. Cloud Foundry解决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PaaS.开源 Cloud Foundry是一种平台即服务(PaaS),兼容多种基础设施云,提供多种开发框架和应用服务.目前开源支持部署Cloud Foundry的基础设施云包括AWS.Azure.OpenStack等等

The Twelve-Factor在Cloud Native时代是否依然适用?

按语 Heroku是云应用平台的先驱,从对外提供服务以来,他们已经有上百万应用的托管和运营经验.其创始人Adam Wiggins根据这些经验,提出了十二要素应用宣言 .The Twelve-Factor App定义了一个优雅的互联网应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不过, The Twelve-Factor是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平台实践所总结出来的.12元素依然璀璨,很多原则依然具有普适性:但是在应用全面迁移到云端的今天,Cloud Native时代的应用开发,需要有更多与时俱进的

spring cloud 学习(3) - feign入门

feign 是一个让rest服务调用更简洁的开源项目,很多介绍文章或书也称它为声明式REST调用.传统的web service中,通过引用wsdl来自动生成一些client的代理类(或stub代码),feign跟这个有点类似,但是更灵活. 先回顾一下,上节中service-consumer对服务的调用代码: 1 @GetMapping("/order/{userId}/{orderNo}") 2 public String findOrder(@PathVariable Int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