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网络安全法》中第二十四条提到,“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开发安全、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该条款对于构建我国网络空间秩序,推动我国网络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某些需要高度信任的应用场景,要求使用实名制非常必要。《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实名制的实施,能够确保关键应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较为有效地对网络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这对于维护网络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要应用场景实施网络实名制也应当是未来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法》中没有全面要求实施实名制,也是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和保护用户权益,因为过宽泛采用实名制对我国网络发展难免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是实名制增加网络成本,不论是用户方还是服务方,都会增加处理的过程和时间。在互联网化全球竞争的今天,成本的积聚和长尾效应可能会成为网络服务企业成败,甚至产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其次,大量服务企业收集用户实名信息,存在较大隐私泄露风险。没有绝对安全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一旦这些存储用户信息的系统被攻陷,大量用户身份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导致这些身份无法再次被使用,同时国民的大量身份隐私泄露也会导致诸如国家重要经济情报泄露等严重问题。其三,过多实名制的推动必然带动身份买卖黑色产业的兴盛,使得原有对责任追溯的理想不能完全实现。从国际经验看,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失败向我们发出了诸多警示,值得我们借鉴。所以,《网络安全法》中仅在需要高度信任的应用中要求实名制。

推动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是建立我国网络秩序的必然选择。秉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路安全靠人民”的重要思想,研究和推动我国的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是必然之路。通过发动全民力量,首先是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力量,共同建立我国自主可控的网络身份管理生态体系,让可信的实体畅通无阻,让不可信的实体寸步难行。

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国家可信身份战略。早在2011年4月15日,美国就发布了《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一个网络可信身份生态系统。其目的是推动安全、高效、易用的身份管理和认证方案,提高美国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水平,建立起网上虚拟实体的诚信体系,减少网络创新及交易成本,最终繁荣美国网络经济,巩固美国经济全球霸权地位。

针对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我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可考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网络可信身份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的身份服务标准,通过不同层次的可互操作的身份服务,减少众多网络服务中用户实名和个人信息的审核和存储需求,减少用户和网路服务商的成本负担,也降低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用更加方便和简易的手段代替简单实名制管理,使百姓和机构上网更加安全便捷,并通过网络实体的信用管理达到更好的追责能力,降低网络商务风险。其二是要建立可信服务评估评价体系。通过合理的评估评价,让有信用的服务商赢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激发身份服务安全能力、商业模式和鉴别技术的创新。其三是要建立网络实体征信体系,通过网络实体行为元数据的关联和分析,确定网路实体的信用等级及关键信息,从而为信息服务商,网络金融和打击犯罪等提供网上实体的信用、保险和追责服务,确保人民网络财富的安全和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可信。

《网络安全法》强调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符合国际潮流,顺应网络发展,对维护我国网络秩序,提高我国网络空间整体安全水平,推动网络创新和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荆继武、王琼霄)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10-23 06:36:20

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意义深远的相关文章

2015网络可信身份发展年报

2015网络可信身份发展年报 第一章 2015网络可信身份发展现状 1.1 网络可信身份发展的需求产生新的变化 2002年我国开始了网络实名制建设的探讨,其本质目的在于保障网络空间用户身份可信,避免谣言.欺诈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在多年的实践中,网络平台或用户开展网络身份认证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为保证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要求从事经营或服务提供性质的互联网用户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如电子商务的经营者(网店主).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域名注册.网络空间租用等).另一方面,为

数据中心光模块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商用,数据中心流量和带宽成指数级增长,根据思科预测,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将从2015年的每年4.7ZB增长到2020年每年15.3ZB,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7%.而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到2019年数据中心光模块销量将超过5000万只,市场规模有望在2021年达到49亿美元,这将是光模块厂商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光模块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与传统电信传输市场有一些区别,在这里简单的聊一下数据中心光模块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市场上对数据中心光模块的要求可

关于DVR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

安防监控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的洗礼,嵌入式DVR的高稳定性.可操作性.以及组网便利性等众多优点,无论是在早期的模拟监控,还是如今的数字联网监控上,一直是安防监控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员. DVR技术发展方向 从技术方面来说,DVR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对图像/语音进行录像.录音.远程监视和云镜控制等功能,且集画面分割.报警控制联动.网络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目前DVR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了.功能基本完善,在将来DVR技术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 1.硬件方面可以总结为处理速度更快,存储时间更长.随着

近几年前端技术盘点以及 2016 年技术发展方向

我从 12 年底开始接触前端,12 年之前的前端发展情况只能从上一辈的笔触中领会.本文会盘点从 09 年开始到 15 年间前端技术的革新,同时也会从多个角度,解读近几年前端技术发展的潜在因素,其中穿插了若干对前端演进的拙见,难免会有错误和疏漏,望读者可以补充和斧正. 那些年,一度追捧,一度放弃 下面,花一些篇幅简单回顾下 09 年到 15 年前端的发展历程. 09 年,基础类库完善,寻求突破 09 年之前,JavaScript 还处于对自身语言的完善过程中,而到了 09 年,JavaScript

NGN 体系的五个技术发展方向综述

1 体系架构固定和移动向游牧性网络演进目前,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国内外标准制定组织都在加紧对NGN技术的研究.国际上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已经将NGN技术的标准化提上了日程,主要有四大阵营:ITU-T,ETSI,3GPP和IETF.ITU-T已经对NGN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推出了多个相关的标准草案.主要存在两种体系架构,由ITU-T 提出的NGN体系架构和由TISPAN所提出的NGN体系架构,ITU-TSG13已经制定了NGN模块化的体系架构,TISPAN依据3GPP的IMS体系架构提出了NGN的

交换技术发展方向:从二层交换到自适应业务交换

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以太交换技术的物理体现,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将与大家一起回顾交换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在自适应网络(@Net)时代,交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自适应业务交换. 以太网交换技术发展史 二层交换: 交换技术诞生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多端口网桥的改进版本,目标是不断细分局域网广播域. ATM交换和路由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园区网和城域网的兴起,二层交换机在广播规模.地域覆盖.管理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大型局域网.园区网.城域网等环境中开始引入路由器或ATM交换机构建骨干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数据与互动营销发展的意义

中国网络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578.html">广告市场数据与互动营销发展趋向调查由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起,中国互联网协会指导,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不同类型互联网媒介企业.网络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网站监测及广告监测机构,联合各方专家.联合各个机构.充分采集并聚合各个方面的数据,形成<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数据与互动营销发展趋向研究报告>. 中国网络广告调查为中国互联网调查的重点调查方向之一,后者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互联

追求网络空间绝对优势——透析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开栏的话:继2016年底推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后,3月1日,国家网信办和外交部共同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这些战略性文件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我们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同时也表明我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认识,认清当前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复杂,拓宽视野,启迪思考,本版推出"纵览各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系列专稿,着重介绍世界有代表性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新内容新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时间不长

罗森伯格助力新一代数据中心布线技术发展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主办与中国IDC产业联盟网承办的"2011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大会(第一届)"于3月2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峰会将围绕国内数据中心领域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市场运营.应用导向.技术引领.客户服务感知等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罗森伯格公司作为本次数据中心产业大会中唯一一家专业的数据中心布线厂家参与了本次大会,并取得了参会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2834.htm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