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网瘾”背后的利益瓜葛

南宁网瘾少年训练营致人死亡事件被曝光,13相关责任人被刑拘。事后,有陌生电话打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被称为“中国治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家里;对方开口就说“我要杀了你。”,陶教授很风趣,哈哈大笑的说“可以,你来吧。”然后挂掉了电话。

确实陶教授可以笑得很爽朗,也可以笑得很开心,一是因为打电话的人很无聊,二是因为死的人和他没关系,花钱受训的也不是他,受损的更不是他,相反他还是“中国治网瘾第一人”,只是一个开创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好像事与他毫无关系。

“网瘾”一词究竟是什么出现的已经没有查究的意义了,但从看到这词开始,笔者内心便有一种抵制的压抑;首先,笔者不认为网瘾是一种病态,也未必需要通过什么训练营来象“戒毒”那样做治疗。但我们看到,自从有“网瘾”这个说法以来,背后便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网瘾治疗中心、网瘾训练营、戒除网瘾疗法。这些打着治疗网瘾旗号的机构其目的真的是想为那些迷陷网络的网民解脱吗?从">媒体报道和那些问题少年发出的声音来看,网瘾治疗好像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的效果,相反我们却看到从中这些为网瘾“奔波”的人从中获取不少好处。

自从网瘾一说出现以来,我们总感觉到有一群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大搞大炒。站在台前的时候,穿着学者的外衣说网瘾是病,回到台后便换回了白大褂开诊所治病,这到底是什么关系,什么逻辑?在笔者看来,网瘾无非是被夸大炒作的“精神病”,它是利用了很多家长对此着急无策、被渲染受影响的心理,让他们把问题少年送进这些团体所关联的“治疗中心”从而间接达到谋利的目的。究竟治疗的手法是否合适合乎科学而且有效,那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南宁网瘾少年训练营致人死亡事发之后,各方纷纷发表意见,认为是治疗手段不当,治疗管理不规范所致;但笔者认为,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因为治疗网瘾出现人命案,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社会责任做得还不够,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大多数都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忽略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如如何正面引导网民心理的健康发展。去年笔者记得有家网游公司提出“限时在线”的防沉迷措施并付诸实行,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积极响应,导致最后不了了之。其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些网络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需要花费网民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去游玩,于是这些虚拟生活便被当做了网民现实中的精神依赖。

拿社交网游来说,在信息发达时代,人们现实的社交生活并不可能完全依靠网络来维系。因为我们知道人与人的交际与沟通还是需要更多的面对面、需要更多的利用肢体、表情来达成的,而这些在网络上是不可能100%实现的。所以,笔者对于沉迷网络的心理,认为不能把它当类似“吸毒上瘾”的情况对待,因为现在的所谓治疗手段、和现象评定都还只是某些人的理论而已,至于应该怎么治,怎么防,我认为还有待慎重研究,当然,我不反对大家关注重视这一现象。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网民的暴增,各种各样健康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也逐渐出现,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也没有发动专家学者去研究或者出台一些有效的引导办法来;于是一些打着“为网民服务”旗号的个人团体便频繁的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为了“救命菩萨”,事实上这些“救命菩萨”并没有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相反却因为缺乏被监管、和利益的驱使而出现违法致人死亡的现象。

为治疗网瘾献出生命的邓森山

所以,这次南京网瘾训练营致人死亡事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在事件之前对这种没有经过论证、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的所谓训练和治疗机构不闻不问,任其大张旗鼓招摇敛财,如果在此之前各方能多以关注和规范的话,这个问题还会演变成悲剧吗?如果网瘾治疗中心能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运作,能有相关的规定进行约束,那还会出现今天的悲剧吗。

说一千道一万,这篇“网瘾背后的利益黑幕”不在为指责谁对谁错,而是想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让大家对真相有个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能以这次事件引以为鉴,尽快行动起来,为网民,为中国的互联网做点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任由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忽悠谋利,叩谢。(作者:灵戈)

时间: 2024-10-25 07:08:57

揭开“网瘾”背后的利益瓜葛的相关文章

一周上网40小时:全民网瘾背后的数字鸿沟

电脑报记者程朋 李好宇 一周上网40小时,这一正在拟定中的网瘾标准,轻而易举地将全世界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划入了"网瘾者"的范围. 全民网瘾就如同一张贴在中国互联网面孔上的争议性标签,立即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是否已经陷入全民网瘾? 但是,比起"网瘾是不是贬义词"这样的争议本身,对整个中国社会更具有深刻穿透力的则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与互联网高度捆绑所营造出的特殊现象,已经让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年龄

网游爆发的代价:90%网瘾少年沉迷网游

网游爆发的代价 2007年,中国上市的网游企业达到10家.乐观者甚至大胆预测,未来10年,我国网游行业会产生100家上市公司 陈汉辞 在北京大兴的一家戒网瘾医院,坐在CBN记者面前的张兴(化名)倔强中又带着十足的戒备,但提及曾经的网游生活,青春少年的气息便活了过来. "就如<这一生只为你>中所唱的一样,'在<魔兽>.<征途>的绚烂前,真的只为他盈盈一笑,我也就无处可逃:拔剑斩情丝,情丝却在指尖轻轻绕:都只为情字煎熬,枉自称侠少英豪.'" 看着儿子说出

产业观察:网瘾激辩背后是文化的冲突

文/子夜 1月12日,国内"戒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以及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游戏女玩家陈岚对目前"网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辩论. 在这场"网游是否该被封杀"的辩论赛中,双方各持己见.陶教授认为:网瘾导致青少年堕落甚至犯罪,只有通过分级制度才能有效治疗网瘾.陈岚则认为:网瘾不能完全称之为瘾,问题少年不是因为沉迷网络导致问题而是在其他方面得不到关爱,除了为游戏分级之外,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要"妖魔化网络".辩论视频在网络上公布后引

“网瘾”改名引发网友热议 或为商业利益驱使

摘要: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由于切近日常生活,这个

“网瘾传说”的中国版畸形

1995年的某一天,居住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伊万·戈德堡突然产生了开个玩笑的念头.看完被誉为现代精神疾病"圣经"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后,他决定模仿手册找点乐子.他杜撰了一种疾病. 以上文字,是曼努埃尔·安赫尔-门德斯日前发表在西班牙<国家报>的专栏文章<网瘾的传说>的开头.接下来的故事,就直奔网瘾这个主题了.伊万·戈德堡把这种疾病命名为"网络成瘾症",虚构了其主要症状并理所当然地把这些内容放在了自己的网页上.据他描述,

新京报:网瘾凶猛治网瘾更凶猛

最近"网瘾治疗"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据央视报道,在我国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门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在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各种激进手段不断爆出,其中以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和该中心主任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最引人关注.网瘾是不是精神疾病?如何界定?是否需要治疗? 问题1 "网瘾"是精神病吗? 陶然:成瘾并危害其社会功能就是疾病 新京报:您一直主张将网瘾归入到精神病范畴,对吧? 陶然:是的.世界卫生组织有明文规定什么叫疾病,给自

谁来为暴增的中国网瘾少年买单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度<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估算,在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总数约为400万.而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10~19岁网民已经达到1.05亿人,若仍按10%的比例估算,"网瘾少年"数量已达1000万.然而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网游出版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183.8亿元:相关专家预测,到2011年,国内网游市场将达到323亿元.(10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 曾几何时,网络游戏作为

网瘾更名病理性上网被指玩文字游戏

"病理性上网"背后有没有"猫腻" 作者:刘昌海 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说实话,看完报道,笔者根本没有搞懂"网瘾"和"病理性上网"有啥区别.以笔者浅见,把"马铃薯"

《数字营销解析——揭开用户数据背后的秘密》一1.1 数字媒体类型

1.1 数字媒体类型 数字营销解析--揭开用户数据背后的秘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字媒体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整整10年里,尽管我们对媒体类型进行了重新标记,但是比较流行的主要媒体类型有两种.第一种媒体是付费媒体,一般以付费搜索(例如Google AdWords)广告的形式或者展示广告(例如DoubleClick横幅广告)的形式出现.付费媒体实际上只是-某个品牌付费使用的数字媒体渠道. 第二种媒体是自有媒体.这是对公司的任何媒体资产或平台的通用术语.公司拥有.控制并利用自有媒体向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