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参与一个电商项目,整个公司只有7个人,上线经营的第二年,年净利润大概在40万左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小公司,品类不多、员工不多、营业额不高,但利润率相对于传统零售高一些。这样的公司可以活的很好,只要产品的质量能稳定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能不断完善,做好客服的数据维护与重复销售,不盲目扩大规模,相信这样的公司会存活的很久。
公司的发展一直是以规模庞大作为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公司规模越大、员工数量越多、营业额越高那公司就越成功。这当然是一种普世的基准,规模对公司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利润率,只要有足够的规模,即便利润率低也不是问题,庞大规模下是企业主可操控的更多资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是这样。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来带了一种可能,一种公司虽然不大但也一样能生存的很好的可能,这也正是互联网所带来的商业模式上的转变。
商业模式变化中最直接的就是产品诞生方式,传统行业的产品是资源型生产,企业拥有面粉就生产馒头、拥有布料就生产衣服。被互联网改变后企业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组织生产,用户有先有了衣服的需求,甚至先参与了款式的设计并以预定的方式预购后,企业再组织相关的资源生产,企业的风险实际上被降到最低。同时由于是用户需求定制,就意味着不是极大众化的品类,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过去是大公司淘汰小公司,大公司所拥有的规模、资源、资金优势最容易形成成本优势,也最容易通过价格战砍杀小型竞争者,小公司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而那些异常个性化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没有企业会去生产这样的产品。举个例子,我相信十数亿的人里面喜欢牛肉包子的人可能会有数千万,为了服务这数千万人的市场就需要有规模足够庞大的公司,以标准化生产线的方式提供标准的牛肉包产品,这是小企业所有无法做到的,市场发展的结果一定是只剩下有数的几家企业服务全国市场,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型小商铺填充夹缝市场。另外假设全国喜欢榴莲包子的有数千个人,他们希望包子馅是新鲜的榴莲,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前这些人在这个喜好上就是个悲催的存在,因为没有企业会为了数千人的非每日需求去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区域型商铺更不能去满足他们。是互联网的存在让一家手工制作榴莲包的小企业有生存的可能,只要它能与这数千人建立关联,来一个需求提供一次服务。这个企业不需要大,哪怕这个企业就是个夫妻店、哪怕它只是在一个四线城市,而且很可能提供这个服务的人也是个榴莲包子的爱好者,那他就一定会是个幸福的存在。表面上看是互联网的效率呈现,实质上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撬动了一块空白的市场,也催生一个小而美的企业。
传统行业的内核不会改变,包子还是包子、衣服还是衣服,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互联网给予传统行业的首先还是效能工具,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这个效能工具能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售后、二次销售、客户跟踪等各环节的效率提升。很可能一开始只是针对某个环节提升了效率,但是当各个环节都在悄悄变化的时候整个商业模式也就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小而美的公司将会诞生,大量以前不可能被关注的需求将会被满足(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