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心切勿忘自我保护
网络招聘信息随处可见,“高薪招聘”“在家兼职创富”的口号充满诱惑,在招聘旺季到来之时,专家提醒,求职者应当注意防范风险,以免落入虚假求职信息的圈套。
2013年春节企业招聘“爆棚”。多家人才网站表示,春节过后的一周,发布的求职简历和简历更新数量较上年同期激增三成人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加了一倍。
“在信息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求职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注意防范风险。”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表示。
案例1
大一学生小赵在微博上看到网店刷钻员的广告,很是诱人,在家里上网就能操作,收益还很好。于是,他便加了QQ谈,对方发了工作介绍,资金交易都通过支付宝,感觉比较放心。等到小赵按要求购买了指定的商品之后,对方则推说因为其他原因,相应的价款会于第二天才打入小赵的账户,并强调,只要小赵不确认收货,就不会扣价款。怎料,第二天等小赵去查看时,自己的钱已经被划走了。原来,指定的商品都是游戏卡之类的“虚拟商品”,按照该购物网站规定,用户拍下虚拟物品的24小时后,无需用户确认收货,该第三方支付平台就会自动将款打入卖家账户。
案例2
应届生小林照着网页上提供的邮箱地址投了简历后,得到了“要入职就得先体检”的回复。对方说“单位会先把500块钱打到你卡里,你拿着这些钱去医院体检。”但是,小林当然没有收到这500元。然后,对方又安排所谓的“银行经理”一步步“指导”其更改ATM设置。结果,小林辛苦积攒的3万多元血汗钱,在她按下转账键的一瞬间化为乌有。
专家支招
赵占领认为,求职者应当注意防范风险,尤其是微博、社交网站等提供用户自行发布信息的渠道。“求职者在收到企业面试通知后一定要注意几点:(1)面试前一定要去当地工商局网站上对企业信息进行查询,以确定通知面试的企业是否存在及年检是否合格;(2)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查询该企业口碑或是否已有求职者投诉过该企业;(3)凡是遇到企业以任何的形式收取费用,求职者都应提高警惕,不要缴纳。《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即使企业要求员工进行培训,也是由用人单位进行缴费的带薪培训。因此一旦企业要求求职者缴纳费用,说明该企业存在诈骗的可能,至少不是正规企业。”
那么,求职者如果遇到欺诈行为,能否进行索赔呢?芽
赵占领认为,如果企业通过招聘的形式进行诈骗,求职者应当报警,由公安机关介入收集证据,追回已缴纳、已骗取费用;求职者在缴纳相关费用时应索要盖有公章的发票或收据。一旦确定企业属于乱收费,求职者可以向工商和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举报,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业返还已缴纳费用。
“我们对于平台上的企业要求进行企业经营范围和广告内容合法性的核查。信息发布后,如发现有信息不实、向求职者收费等行为后,对发布信息的雇主在第一时间会采取冻结职位信息,取消合作关系,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等措施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求职者维权。”中国唯一上市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公司负责人表示。
前程无忧对于可能存在不良动机的会员或虚假信息设立了“防火墙”——在企业会员账号开通时,审核企业营业执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招聘职位发布时审核其招聘信息是否合法合规。在职位发布后,进行持续监控。
电子商务是重灾区
“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而且愈演愈烈。《2012年中国网站可信验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超过39.7%的网民损失额度超过500元。”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李俊慧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退款问题、节能补贴、账户被盗、虚假促销、货到迟缓、网络诈骗、退换货难、物流快递、网络售假、支付问题是网友投诉最多的十大问题。
案例1:“一元宝贝”陷阱
“品牌运动鞋1元包邮。”“加厚T恤秒杀,一元包邮,只限今天。”“原价426元,参加促销限时打折后成了1.28元”……不少消费者都收到过这样的促销消息。当你以为抢到了便宜货时,却被卖家告知“价格标错了”、“没货了”,让申请退款。
网购“一元宝贝”暗藏陷阱:部分卖家利用超低价虚假销售来虚增销量,造成热销假象,诱使消费者购买;部分卖家套取买家真实姓名、地址、手机号码、固定电话、支付宝邮箱、家庭住址或者单位地址等信息。
专家支招
李俊慧:打着“低价”旗号设置虚假交易骗取用户信息,关键是要骗取用户敏感信息,具体有几种类型:
钓鱼网站仿冒知名网站,骗取网民信息或财产。
此类骗局的核心是钓鱼网站和正规网站的身份完全不一样,网民只要抓住这个特点,借助一些第三方工具,比如中网“可信网站”验证或安全软件、浏览器等,就能在官方网站、搜索结果中和浏览器地址栏便捷查验网站真实身份,识破骗局。
正规网站不法卖家行骗。
此类骗局主要一些不诚信的卖家通过设置虚假交易,骗取网民参与,收集用户相关信息,可能涉嫌虚假促销或非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避免陷入此类骗局的关键是,其一,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信用机制、用户评价,来综合判断卖家的可信度;其二,发现不当促销或交易行为,及时向工商部门进行举报。
案例2:奢侈品电商售假
某电商高调推出市场价七五折销售天梭表的活动,被触怒的天梭迅速发出声明,指出该电商网上出售的天梭表未经授权,天梭不提供售后服务。然而,这家电商答复,所谓的“假表”,其实是问题出在了没有“授权”上。
李俊慧:对于一些价格昂贵的产品,谨慎在网上交易或购买;对于超低价销售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