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周日,第一次听刘强东演说,在深圳电子商务发展论坛。相对于马化腾,刘强东说的内容太给力了。非常实在。
刘强东很绅士,黑色西服,白色衬衣,再配上黑色的眼镜。
刘强东很牛,又是红海、又是蓝海的,一半时间头抬得很高;小日本也不敢接他的项目;李国庆打不赢价格战……
我旁边的兄弟悄悄和我说,这个人几年后会比马化腾更有钱。
演说中,刘强东提到了很多经营数据值得我们去思考:京东目前有10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每年3亿多的技术投入,平均运营成本百分之六多,基本上是同行业的一半,平均商品库存周期是十二天多,可以比同行少三十天,准备花10亿资金,10年时间去做一个好的B2C项目……非常强悍!
最感同身受的,是以下二点:
1/ B2C系统的复杂程度,没有先例,基本没有系统集成商真正熟懂这行业务。
我,非常理解!不止一次的亲身经历。虽然每家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作业习惯和工作流程,但当你的库存SKU超过10000,每天订单超过500时,你公司的运营瓶颈必然暴露了出来。然而,当你公司每天订单超过10000时,你的系统如果运行正常,整个公司运营秩序井然,这才算基本过了关。这个背后,有多少IT支持的工作要做? 货物进出仓管理、越仓操作,虚拟库存处理、订单处理,多渠道支付体系,退换货处理,多地物流政策、包裹分拆和合并处理,物流跟踪,积分奖励和积分兑换,市场营销,销售跟踪…… 等等,每个处理环节都可以算是一个独立系统。就以网上购物这个最普通的行为为例,仅流程图就可以画一个半大黑板,还意犹未尽。实事印证这句话,做一个平台容易,做一个好平台太不容易了。所以,一个好的平台运营负责人,除了熟悉业务流程以外,还必须了解系统在每一个业务环节的支持要点。不然,业务流程的某个环节出错(极有可能是系统问题),就直接导致整个业务链断裂,业务无法继续。最明显的就是,订单进来了了,货却发不出去…… 每个B2C的公司都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信用卡付款的掉单率为0.1%,那每天10000笔交易的话,就涉及到10笔交易掉单。就这10笔交易,可能有劳系统开发人员、DBA、财务、客服人员等人忙上1天以上时间去处理。如果处理效果不当的话,说不定就有一单投诉到315去了。然后又要麻烦PR去处理、解画,最后,可能又要花费不少钱去补偿那个消费者脆弱的心灵。 如果,这十张定单需要二天时间才能处理完成呢? 那一个月以后,可能全公司同事都要去帮手去打捞这些订单了,晕啊……
2/ 刘强东讲:每年3个多亿的开发投入,1000多名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在做什么呢?
不要以为钱全部投到市场里去了,后台支撑系统才是B2C运营的核心内容。其实,刘强东讲到的很多数据,例如,会员购买一件产品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去决策,为什么京东的库存平均周期可以控制在12天左右(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等等,这些数字怎么来的,他说他们内部有个系统…… 其实,他没有说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业智能系统,决策系统。
记得我在几周前的一篇“做一个优秀的网站运营管理人”文章中提到网站平台有二个层次的价值,这第二个层次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我认为,系统数据的应用应该是一个闭环,数据闭合的系统才是一流的系统。类似ShopEx,或是系统外包开发的,甚至现在大多数企业自己开发的在线销售系统,基本上都仅仅体现了它的第一层最基本的“销售功能”价值。很多数据就这样流过去了,甚至有的还有没有意识到去采集。当然,这多少也可以理解为创业初期的“效率”,因为这是以时间和金钱为成本代价的。 BI系统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老刘说白了用10个亿的资金,10年时间,其实是在为我们探索BI的深度。就从这点来说,我佩服!
那是不是说BI不可触及呢? 也不是,一些很基本的统计信息,最基本的CRM的内容基本上已经都垂手可得了,例如,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等等。再进一步的可以考虑会员商品购买周期、会员消费次数,购买商品类别,等等,再再进一步还可以考虑(省略)…… 消费者(会员)端的数据比较容易采集,可以先进行分析,然后再扩展到商品,然后到供应商,再回过头来处理会员行为数据…… 当然,这些统计模型,对于每个行业都不相同,比较复杂。决策者对系统和系统开发的理解,绝对有助你决策BI,CRM等系统项目/子项目开发的轻、重、缓、急。负责BI系统设计的,一定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思考、决策。
BI/CRM等项目,不仅仅关系到系统工作效率,也是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一部分。整个系统没有这部分内容的话,你的源始代码就算开源出去,也不一定有很多人下载。
回到刘强东提到的这些数字,你对数字敏感么? 对他提到的数字,除了“会员的购买行为需要4-5天的决策时间”这一项外,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平台的数字不足以产生这一项内容的结果,除非做问卷调查。呵呵,好像有点水分哟。
Anyway,谢谢刘强东先生那么给力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