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奇幻漂流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一个朋友问我:现在有几百万资金,有俩个技术合作,就是不懂干什么。

要我说,这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因为创业从来不是这样开始的。创业通常来自内在动机或者外在动机,当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互结合后,创业就启动了。

创业的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位置、工作专长或者某一种专业。一个人可能因为有某种兴趣而启动研究,因为对某一种领域有深刻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及,那么在这领域就有地位。一个人也可能因过去的工作经验,进入某一行业,工作久了,对这个行业有深入了解、深刻体会,因此形成特殊的工作专长,拥有一种专业。专业的理解或专长,通常会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因而不难成为该行业中最好的工作者。而一旦工作者动了创业之心,要付诸行动就很容易。这就是由内在动机启动创业。

至于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市场观察,我们可以纵观社会上什么行业兴盛、什么行业热门,做为是否要投入的依据。不过这种粗略的行业观察,通常对创业帮助不大,创业选择还需要更细微的观察。更细微的观察需要从具体的行业下手。比如说传统行业,需要先选择一个细分领域,仔细观察其上下游供应链、生产流程、原料来源及供给,看看是否都很流畅顺利。如果有不方便、不便利之处,那就有介入的空间。

许多的创新都来自同业中的内行人,因为只有同业才知道这个行业可能的需求缺口,也才能找出创新的满足方法,这都是来自于对一个行业的仔细观察及了解。而这样的创业者,如果是来自行业中的专业工作者,这就完全符合内在动机的趋动,结合外在机会的观察,浑然天成形成了创业行动。

通常创业是来自一种经验、一个迹象、一种专业、一种理解,创业很多都是凭空想出来的。

外部的观察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觉生活周遭的不满足。生活中的任何事,只要自己觉得不方便、不好用、不够好,都可能可以成为创业机会。理论上只要有一个人觉得不满足,放大到整个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人也不满足,这也是思考创业的原点。

现在有的人创业,仅仅是具备条件,但缺乏动机,写出来的BP非常细致缜密,殊不知毫无实际价值。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市场分析,随便翻开一份BP,刚开始都是洋洋洒洒图文并茂的市场现状或是市场预测。诚然,比起能力、产品,选对市场,是创业过程中更重要的功课。但很可惜的,我看到的创业者,多半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他瞄准的市场。更糟糕的,很多人只是读两篇研究报告,就认定他已经了解了他的市场。

这样的工作方式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基于预算、时间的限制,这些研究机构通常只对市场做了少量的抽样调查,再用得到的资料去外插总体的情况。这样的报告只能告诉你个模糊的大概,但实在无法作为策略形成的基础。如果你要去国外旅行,不可能靠着两年前出版的Lonely Planet来安排行程吧?

更重要的是,所有你在网上花三十分钟找到的资料,基本上都已经是公开资讯了。拿公开的资讯去再怎么演化,基本上也很难产生出任何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所以你必须做自己的市场研究,得到关键的自有资讯,才能基于这些资讯做出好的市场决策,提升建造一个可大可久、健康获利企业的机会。

首先你需要大量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这是最基本的。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这个工作的重点是必须要大量的做,因为每一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他的偏差,因此你必须要广泛的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然后,你需要成为一流的提问者。很快你就会发现,重点不是跟他们聊天,而提出好的问题。可惜问问题的能力从小不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因此它需要被锻炼。千万不要被初期的挫折打败,龟缩回自己的舒适圈——别怀疑,这是大多数初创业者都会落入的陷阱。请持续的去与人们交流,并且在过程中有意识的磨练自己提问的能力。

同时要记住,市场毕竟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因此你今天得到的资讯,明天很有可能就已过期。所以重点是练成有效取得资讯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哪些人是最新市场资讯的关键拥有者。等到你的付出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比很多人都更广泛的市场资讯。这时候,不要只是收获,也要适时提供与朋友息息相关的资讯。

最后,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因此,你将永远无法100%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你会很惊讶,听起来这么老生常谈的工作,九成以上的创业者都无法确实做到。所以,如果你能够克服想要窝在家里做产品的本能,真的走到人群中,去挖掘关于市场的真实资料,事实上,你很有可能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硅谷的顶尖投资家,通常也曾经是不错的连续创业家?这跟创业的道理一样,惟有摆脱网络、媒体上疯传的杂讯,学习质疑产业前辈大老的意见,去真正深入了解一个产业、几家公司,或许才有可能看到众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得到市场女神的青睐。做好的创业者,我想也是如此吧。

再比如说商业模式,很多人仿照《商业模式新生代》这本书提供的画布工具来推敲,似乎是万能钥匙。其实所有优良的工具都一样,如果不了解使用上的限制,越是强大的工具越容易误导使用者做出差劲的结论,举两个大家熟悉的管理工具为例:

新手最爱用的SWOT分析。如果你拿来规划未来三到五年的策略,很可能会因为这项工具“仅适合对短期计划做快速诊断”的特性给蒙蔽了双眼,更不用说很多人根本没有好好地审视企业内部的 S&W,以及辨识外部的O&T,只是去抄某研究机构的报告内容来做,因而失去诊断的意义。

逐渐无力的五力分析。又例如创业竞赛很爱用的波特五力分析,如果没看过原著、不了解几个基本假设的话,很容易会误导使用者陷入“竞争是企业的唯一出路”、“打倒对手=赢得市场”的思维,殊不知合作的局面带来的效益其实远大于相互砍杀,“打倒对手”不再是赢得市场的保证,因为消费者还有“不买账”这个终极选项。

对互联网领域而言,科技持续进步带来的问题是:如果硬生生把企业经营的做法套进《商业模式新生代》的9宫格里面,肯定悲剧。你会发现有些商业模式并没有办法让你填满所有的空格。所以说,那9个要素应该只是协助使用者分析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创造与设计”的基础。商业模式的价值、最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如果每个创业家们都用统一模型来“制造”商业模式,那这些所谓的商业模式大概跟垃圾没有什么两样,毫无新意。

所以商业模式是个完全摸不清的议题吗?也不见得。工具可以随时间流逝而演变,但基本的原理与问题却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回到五花八门工具和理论出现前的起始点,你会发现所谓的 Business Model,其实就是要回答一个企业经营的最根本问题:

“你究竟要凭什么来赚钱?”

而这个根本问题,可以再用三个简单的子问题来理解:

Why:你要帮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What:你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How: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和提供产品服务,收益来源和成本结构是什么样子?

其实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这三个基本问题涵盖了商业模式画布中所有的元素,甚至让你可以跳出9大元素的框架去思考商业的本质。很多事情有各家说法,常常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不知道要信哪一个?与其一知半解地乱用、硬套管理工具,不如去思考“你究竟要凭什么来赚钱?”这个出发点,反而更能设计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至于BP末尾常常出现的财务预测,更是成为八股般的存在。这个工作说简单很简单,把 Excel 表格整理整理、把收入支出的相关项目放一放,填入几个公式、画几张表就可以搞定了。但在你可以做这些轻松的工作之前,几乎每一个Excel单元格当中要输入的项目,都要靠着大量的资料搜集,甚至是借由访问业界人士的经验,才有办法开始做一连串“看似合理”的预测。比如你要做APP,那么CTR多少%?CPC、CPM、CPA该是多少钱?要怎么合理的计算ARPU?然后将这些东西塞进 Excel 的表格中,敲敲键盘,财务预测就完成。

可惜,这些数字都是bullshit,即便我们实际的运营状况侥幸符合某一行的关键数字,但如果真的要做生意,完全死照着BP上数字做,仅仅是加速灭亡。

为什么?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所取得的数字到底精不精确,因为对每一个生意来讲,每一个做生意需要的“关键数字”都独一无二,所谓的“最佳解”、“标准答案”等,一开始就不存在。直接拿去抄,当然不管用。每一家公司、每一种生意都不一样,没有两家公司的状况是相同的,“关键数字”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做生意的艺术层面就在这,即使规模、商业模式相同,但经营者不同、和上下游厂商的关系不同,这些无法量化的商业特性,最终会悄悄的反映在财务数字的结果上。

因为在做生意的领域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但参考答案并没有办法帮助一家公司存活下去,因此最靠谱的方法,就是打开你的商业感官雷达、不断调整,调整出一个又一个专属于自己商业模式、公司的“关键数字”。

有的公司看营业额多寡,有的死守着毛利率的底线,有的严格把关存货,有的特别关注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比率……除了要找出关键指标,也得抓出这些关键指标要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合格。

而如果要真的建立起可以持续运作的商业模式,不是画几个商业模式图、套用一些管理理论、跑几个财务模型就可以大功告成的,得真的下去尝试、从失败中聪明学习,直到在黑暗中抓到一线契机。

最后来说在缺乏前提条件下如何选大方向。我的观点是选择“丰盛”,这个“丰盛”和“风口”并不是一个意思。

人类经济生活的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最丰盛的资源(例如一两个世纪以前的石油,现在则是网络),而推动经济运作的动力是一个又一个的创业家去“浪费”这些“丰盛”,让许多过去成本高昂的事物因为这些“浪费”而变得便宜。至于投资人,他的工作就是去辨识“这个时代的丰盛”,然后去找到那些“最会浪费丰盛的产业&公司”投资。

举例来说,Amazon通过浪费网络带宽,来降低人们购买零售品的搜索成本;Google 也浪费同一种资源,让你我更轻易找到全世界在网络上存在的事物;世纪佳缘、58、无忧招聘,则帮你降低找另一半、找房子、找工作的机会成本……还有很多创业的例子可以提,不过各个时代的伟大创业概念,虽然应用的“丰盛”、“科技”不大一样,但都无非是解决“时间”、“成本”、“精力”等三个面向的问题。

近二十年最大的力量“网络”,对于消费端来讲,是不断降低的网络和周边产品服务的成本,让新的需求得以被释放出来; 电商的盛行,甚至在近10余年来破坏了传统零售业既有的商业模式,这些都让消费者取得更便宜的产品或服务。而对于供给端这一边而言,快速降低的成本让网络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将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来。举例来说,Amazon的AWS,就是降低网络创业者成本、提升成功率的重要推手。我们今天可以看到Dropbox、Pinterest和全世界众多的网络新创公司,AWS帮了非常大的忙;国内众多中小创业者,也都非常依赖于各家云服务。而当这些成本被移除后,我们可以看到日益蓬勃的网络生态。而当服务器这个固定成本的因素被消灭后,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网络公司在这方面的优势也一并被挪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多的创业公司的出现,而身为消费者的我们可以享受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而最懂得“浪费丰盛”的厂商,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巨大的财富。

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终点的盛宴都是让你顺流前进最大的动力。

时间: 2024-10-16 14:33:45

创业不是奇幻漂流的相关文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诞生记:一部电影,一段旅程

<少年 Pi 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238.html">奇幻漂流>的原著作者 Yann Martel 曾 认为,这是一部无法被拍成电影的作品.直到 四年前,李安在 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接下这部片子,并在四年后的今天,将这部"世界上最难拍"的作品梦幻般呈现在大荧幕上. 而这场在观众眼前 127 分钟的奇幻冒险,对李安和整个创作团队而言,则是一场历时四年的漫长旅程.同漂流在太平洋中的少年 Pi 一样

史上最大的苹果奇幻漂流,iPhone 6拯救了台湾电子

摘要: 7月10日出版的台湾<商业周刊>刊登了<一次搞懂iPhone 6威力>的封面文章,全面总结了9月份即将发布的iPhone 6的几乎所有信息,从硬件配置到产业链分布再到产能时间表.这篇文章认 7月10日出版的台湾<商业周刊>刊登了<一次搞懂iPhone 6威力>的封面文章,全面总结了9月份即将发布的iPhone 6的几乎所有信息,从硬件配置到产业链分布再到产能时间表.这篇文章认为iPhone 6拯救了台湾电子业,带动了两岸上游供应链,池水较浅的台湾股市

云计算的电影答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阔别4年,大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前该片凭借完美的3D效果.炫丽的视觉奇观以及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纽约影展获得盛赞.新片评审团成员表示,这个看似童话般梦幻的冒险故事,实则是对人性的一次探索.李安拍摄「少年Pi」花费了四年与1.2亿美元,(对照「阿凡达」花费的十二年与4.5亿美元.)一部电影,这部改编自最不可能影响化的小说之一,主角只有一位印度少年与一只老虎,70%在台湾拍摄和制作.大部分是在台中的废弃机场水湳机场拍摄替台湾创造了16000工作机会和60万工作小时.90

阅读数,少年“微营销”的奇幻漂流

两个故事. 一个是诺基亚中国市场部总监把每次营销费用向自己倾斜,导致其每次相关微博的转发和评论都上几十万,自己个的粉丝也小几十万:另一个故事,据说曾经索爱在微博做过一个赠电子票的微博,虽然其粉丝没增加几个,相关活动微博转发和评论也就一两百,但是据说活动周期内拿着电子票的网友们好几千? 两个故事应该都是真的,而且都是微博产生没几年内的产物,尚刚刚起步的微博营销还没两年似乎就被大家伙儿做的有点儿死胡同的味道? 如何破局?除了抖机灵卖萌式样的寻求粉丝和每条转发和评论数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可以被考量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背后 - 云计算

李安拍摄「少年Pi」花费了四年与1.2亿美元,(对照「阿凡达」花费的十二年与4.5亿美元.)一部电影,主角只有一位印度少年与一只老虎,70%在台湾拍摄和制作.大部分是在台中的废弃机场水湳机场拍摄替台湾创造了16000工作机会和60万工作小时.90%的场景都在水面上,超过90%的大量动画,成功让整部电影活了过来:然而,背后最重要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3470.html">动画制作核心引擎,靠的居然是中华电信的两百人云计算团队. 小

团购奇幻漂流记

当2012全年的团购数据揭晓,团购行业的从业者们也许只能百感交集的呼一口气整体规模近一倍的成长背后有着太多的风雨跌宕. 据团800公布的<2012年中国团购市场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总成交额达213.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93%,全年总购买人次达到4.56亿人,较2011年增长45%.两大利好成绩在排除季节性因素外,主要是来自全年商户开团期数的大幅增加和团购平均价格上涨.与2011年相比,商户在售团单期数达到历史新高的249.9万期,较2011年增长3.7倍,同时团购产品的价格也在持续

16款使用视频背景的网页欣赏

  网站并不一定非得是静态的.HTML5和CSS3的兴起使得网站开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HTML5,越来越多的将动态视频用作网站首页的背景,营造独特的浏览体验.这种动态的背景视频,不仅有趣,而且能让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用视频背景之后,网站以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比起静态的背景容纳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改变网页风格,讲述网站的内容,展现操作过程,当然,也可以像静态背景一样单纯的表现一种情绪,方便而有趣.以下是我们搜集的案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01. mediaBOO

互联网带来哪些新职业

360行,行行出状元".当互联网"连接一切"时,这"360行"早已被突破: 你到景区"看"人山人海,"旅行体验师"则正在畅游新开发的海岛,撰写网络游记推广景区,从事着"最美的工作"; 你在网游世界打得热血沸腾,"网络数据分析师"正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游戏受欢迎程度.需求期待和广告收益等,让精准营销成为可能; 你网购淘不到便宜货,"网购砍价师"凭着对商品行情的了解

解码YY

商业价值2013年2月刊 语音技术在经历了近40年的缓慢发展之后,随着应用场景爆发,也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YY最早将语音通讯工具丰富成为社交工具的公司之一.不仅如此,YY这家本来"太中国化"的服务草根用户的公司,正在跃跃欲试去改变中国互联网的大格局. YY是如何在缝隙中崛起?又将如何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新变量? 2012年11月21日,欢聚时代(Nasdaq:YY,以下简称YY)登陆纳斯达克.与其他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同,YY在上市之前便已经盈利,并且发展势头良好. 1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