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事件主题特征调查与思考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笔者用关键词“2007”、“网络事件”检索到2007年发生的网络事件37件。通过分析发现,网络事件的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伦理道德、公民素质的关注(19%)以及对社会和媒体的监督(19%);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14%);三是对公民权利的维护(12%)。对暴力(包括社会暴力、家庭暴力)行为的谴责以及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是网络事件的重要议题。色情、爱国的主题也是网络事件比较敏感的话题。

  网民言论主题的分布呈现出主题广泛而分散、同时又相对集中的特征。其中对社会、政府、利益集团、法律和人权的批评性言论占了很大比例,同情性、谴责性言论次之。在某些事件中,网民强烈要求顶帖,扩大国内、国际影响,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的言论,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的存在。比如在“山西黑砖窑事件”中,天涯社区要求顶帖的言论占到了帖子总数的1/3左右。网民对网络言论自由度和影响力的评论也是网民言论的一个主题,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他们或赞扬网络社区的勇气,或反对版主删除某些言论。从总体上看,网络事件主题及网民言论主题主要有以下特征,也值得我们思考:

  1.理性言论比例偏低,非理性言论相对偏高

  从总体上看,网络事件涉及的主题,不论是关注弱势群体,还是关注伦理道德和个人素质;不论是对社会监督和对媒体监督,还是维权和司法审判;不论是爱国主题、弘扬良好社会风尚,还是用网络事件自娱等,都表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即使是一些色情的主题,其中也不乏零星的理性言论。但是从具体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理性的言论不多。如果将管理员删除的非理性的言论计算在内,理性言论所占的比例将会大打折扣。虽然论坛版主一再呼吁发帖要理性,也有网民自发呼吁发帖要理性,但是相对来说理性的声音还不是很高。为此,需要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大力呼吁理性声音;另外,还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舆论领袖的参与,会对提高理性言论的比例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对于非理性言论我们也需要辩证看待,防止片面夸大网络事件中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网络事件形成的催化剂,它有可能扩大事件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它也可能由于非理性因素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以致走向一种明显的荒谬,反而让人们冷漠事件本身。从一定程度上说,非理性也是一种“理性”。即使有些言论与官方意识形态不一致,即使仅仅代表少数人的意见,即使有些事件似乎与传统道德相悖,那也是一种民意,我们也应该予以尊重。

  2.维权与侵权

  对于一个正在不断走向成熟的社会,维护公民各项权利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建设公民社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过程中,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凭借它传播迅捷、相对自由的优势,将担当着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角色。在维权的同时,网络事件中的网民的言论和行为也出现了侵权现象。但在主题表现为维权的网络事件中,像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中,网民侵权的言行不多,甚至很少;网络事件中,网民侵权的言行主要集中在主题是伦理道德、公民素质、社会家庭暴力、关爱弱势群体、色情等事件上。因此,网络事件中网民维护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正当合法权益与网络事件参与者的侵权言行,并不能轻易划等号,而应该区别看待。

  3.民间话语与官方声音的博弈

  在网络事件中,网民的言论往往总是与官方态度对立的。批评社会、政府、社会利益集团、法律制度的言论占很大比例。如果将管理员删去的帖子计入其内,批评性的言论比例还将大大提高,表现出明显的民间话语特征。伦理道德和暴力的主题,似乎与权力部门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批评权力部门不作为的言论还是存在的。

  民间话语与官方声音的博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社会现实语境的客观反应。这种博弈也反映了民间的理想与愿望,表达了民间的呼声。就是这样一种张力构成了社会监督和推进公民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有时理性不足。

  4.网络言论自由与炒作

  参与网络事件的网民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网络事件中,存在着炒作现象。笔者检索到的网络事件,结果被证实不真实、有炒作之嫌的有4起,约占11%。即使网络事件本身是真实的,其中也不乏某些个人、利益集团或网站的炒作。因此,在网络事件中存在着现实世界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时间: 2024-10-24 10:11:43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调查与思考的相关文章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11.4 地理实体的多模态主题特征观点挖掘与情 感分析

11.4 地理实体的多模态主题特征观点挖掘与情 感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社会媒体服务的兴盛,人们在网络上可以便捷地获取和分享丰富的社会多媒体信息.其结果是,社会媒体平台上聚集了海量的人们对物理实体的评论和情感信息.从大规模的用户生成内容中挖掘实体的主题观点和分析情感是知识挖掘中的重要任务.已有的主题特征观点挖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处理上[4] .在多媒体上来挖掘主题特征观点,目前还鲜有研究工作.实际上,一个地理实体的很多主题特征方面都是多模态表达的.比如,对于北京,观察到的地标和雾霾不

从“范跑跑”和“郭跳跳”看网络事件传播规律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互联网的信息是海量的,网站数目也是及其庞大的.每个网民上网的习惯不同,所使用的社会网络工具也不同,而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如此庞大的网络,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如此复杂的网民构成,仍然会不定期的形成网络上的话题热点--能让大部分网民知道.关注或参与讨论的热点话题. 近期来讲,比较典型的是"家乐福"事件,IM工具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次大型网络事件--民意,在这个事件中通过网络真实的表达并充分的传播.诸多传统媒体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中也多次

高胜宁:网络事件营销的技能和方法

高胜宁:网络事件营销的技能和方法 文/高胜宁 随着网络互动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从网络上爆发,企业正在尝试或者已经利用互联网和消费者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并开展网络事件营销,即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简单地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基本技能 丰富的知识储备 进行事件营销,策划者或组织者需要在经济.人文.历史.法律等各方面

网络事件分析:报道总量不低于10万条

社会热点事件"炒"成网络热帖,最高报道量达数百万条,引发公众关注.记者统计发现--网络发帖量低于10万条"没人看" 2009年,"躲猫猫"."邓玉娇案"."上海钓鱼执法"等成为热门词汇. 它们的背后都是一起事件,一起网络事件,一起网络热点事件,一起能引起全国上亿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联想“红本女”——失败的网络事件营销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疯狂劳动的"五一"节期间,Sonia被告知联想干了件"很好很强大"的事儿--网络"火爆"事件,联想"红本女".(火爆打引号是因为Sonia是因为身为行业内人士而被人告知的,所以无法判断事件是否真的具有极强的传播力) Sonia的第一反应:这是个由联想策划并操作的网络事件营销,但S

郑俊雅与您分享十大网络营销主题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颠覆式网络营销创始人郑俊雅总结的十大网络营销主题: (1)社群营销:全球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网上社群.足不出户,打开互联网,我们就可以直面这个全球最大网上社群.市场就在面前,但,我们依然迷茫?本期培训班将分享:社群营销,2011年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向,我们如何迅速把握这一趋势?社群营销的核心是:创意.感情.自动.蝴蝶效应.狂欢--把握趋势,才能成就未来. (2)病毒式营销:我们亲爱.可爱.老掉牙的病毒式营销,能玩出怎样的新花样?呜呼!多少人借着

如何判定网络事件营销的成败?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话题.就好像判定一则广告的成败,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通常的情况下,如果一则广告能够久盛不衰,那就是一则成功的广告.归纳总结一句话:有效才是硬道理. 但凡提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广告.这两则广告都很讨人厌,但这两则广告带来的效果,那是实实在在的销量.而一些美轮美奂的广告,虽然能够让受众叫好,但未必就能从其袋

年度中国网络团购行业调查报告

本报讯 昨天,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联合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网络团购行业调查报告>. 截至去年底,我国团购网站数量为3909家,2011年,我国网络团购的企业规模增幅与2010年相比,明显出现颓势.网络团购企业日均覆盖人数相对稳定,除了前三个月增幅较高外,其余几个月,日均覆盖人数保持在2700万人左右.网络团购行业的市场份额大多被几家大的团购网站所占据,排名前十的团购网站占据了整个团购市场91.4%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电子

评论:勿以对抗思维理解网络事件

◇本报评论员 刘敏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发文<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内容是,该刊记者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称作"网上群体性事件".一些受访官员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能在很短时间内,让群众对政府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该刊引用专家话语称,地方党政干部应明确认识,有效应对. 在这篇文章中,"南京房产局长周久耕事件"."张家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