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记者节,对于已经通过“记者国考”,即将取得新闻记者证的网络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来说,别有一番意义。
10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文,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这意味着,从今以后,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发放的新闻记者证一致,网络媒体也正式与传统媒体纳入同一标准,统一管理。
网络新闻采编人员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记者节也是我们的节日了!”
我所在的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目前已经有大约200人取得了新闻记者证。可以说,这是网络媒体,尤其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我国当前舆论传播格局中作用愈加凸显的必然要求。其实,新闻网站编辑记者早就不是仅仅做些搜集、转载新闻稿件之类的重复工作,而是像传统媒体记者一样,把目光放到了加强内容原创、图解及专题策划等方面。这也符合如今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的定位。
但是,在未来,新闻网站记者定位还会是这样吗?
不久前,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离职的消息激起一片叹息。有专家说此事标志着网络媒体总编辑时代的落幕,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用户、市值的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门户模式已经逐渐边缘化。门户网站不再是这个时代的新媒体,而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传统媒体”。
其实,不仅仅是商业门户网站,以PC端为主要入口的新闻网站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内容+广告”的传统赢利模式已然过时;微博、微信、移动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扑面而来。在如此丰富多元且便捷化的产品应用面前,传统门户即使有再好看的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也难免被分散削弱。
于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传统门户也在求变,比如加紧通过新闻APP、WAP站的方式将传统门户的用户迁移过渡到移动端。一手抓内容,一手抓产品,两手都要硬。
而无论做内容还是做产品,要想做好,必须抓住用户的痛点,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因为传统媒体是给人看的,而新兴媒体不仅要给人看,还要给人用。一字之差,意味着从“读者”到“用户”的转变。固守传统思维,则很难有所作为。由此,媒体的融合发展也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那些拥有突破传统媒体界限思维,掌握多种终端设备操作能力的新型网络记者将得到重用。这也许就是网络记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