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导读

目录
第一部分系统思维
第1章 系统架构简介
1.1 复杂系统的架构
1.2 良好架构的优势
1.3 学习目标
1.4 本书结构
1.5 参考资料
第2章 系统思维
2.1 简介
2.2 系统与涌现
2.2.1 系统
2.2.2 涌现
2.3 任务一:确定系统及其形式与功能
2.3.1 形式与功能
2.3.2 工具-过程-操作数:这是人类的标准思维模式吗
2.4 任务二:确定系统中的实体及其形式与功能
2.4.1 具备形式与功能的实体
2.4.2 确定如何将系统初步分解为恰当的实体
2.4.3 用整体思维找出系统中的潜在实体
2.4.4 集中注意力,找出系统中的重要实体
2.4.5 为实体创建抽象或从实体中发现抽象
2.4.6 定义系统的边界,并将其与外围环境隔开
2.5 任务三:确定实体之间的关系
2.5.1 关系的形式与功能
2.5.2 外部接口
2.6 任务四:涌现
2.6.1 涌现的重要性
2.6.2 系统故障
2.6.3 预测涌现物
2.6.4 涌现物依赖于实体及其关系
2.7 小结
2.8 参考资料
第3章 思考复杂的系统
3.1 简介
3.2 系统中的复杂度
3.2.1 复杂度
3.2.2 引入Team XT这一范例系统
3.3 系统的分解
3.3.1 分解
3.3.2 体系
3.3.3 层级分解
3.3.4 简单的系统、复杂度适中的系统以及复杂的系统
3.3.5 原子部件
3.4 特殊的逻辑关系
3.4.1 类/实例关系
3.4.2 特化关系
3.4.3 递归
3.5 对复杂系统进行思索
3.5.1 自顶向下及自底向上式的思考
3.5.2 交替思考
3.6 架构展示工具:SysML与OPM
3.6.1 视图与投射
3.6.2 SysML
3.6.3 OPM
3.7 小结
3.8 参考资料
第二部分 系统架构的分析
第4章 形式
4.1 简介
4.2 架构中的形式
4.2.1 形式
4.2.2 用解析表示法来表现形式:对象
4.2.3 形式的分解
4.3 对架构中的形式进行分析
4.3.1 定义系统
4.3.2 确定形式实体
4.3.3 把泵作为复杂度适中的系统来分析
4.4 对架构中的形式关系进行分析
4.4.1 形式关系
4.4.2 空间/拓扑形式关系
4.4.3 用图和图表来展现形式关系:OPM
4.4.4 用表格及类似矩阵的视图来展现形式关系:DSM
4.4.5 连接性的形式关系
4.4.6 其他的形式关系
4.5 形式环境
4.5.1 伴生系统、整个产品系统及系统边界
4.5.2 使用情境
4.6 软件系统中的形式
4.6.1 软件系统:信息形式及其二元性
4.6.2 软件中的形式实体与形式关系
4.6.3 软件系统所在的整个产品系统、软件系统的边界及使用情境
4.7 小结
4.8 参考资料
第5章 功能
5.1 简介
5.2 架构中的功能
5.2.1 功能
5.2.2 把功能视为过程加操作数
5.2.3 用解析表示法来展现功能
5.3 分析对外展现的功能和价值
5.3.1 对外界展现的主要功能
5.3.2 与价值有关的操作数
5.4 对内部功能进行分析
5.4.1 内部功能
5.4.2 确定内部功能
5.5 分析功能交互及功能架构
5.5.1 功能交互与功能架构
5.5.2 确定功能交互
5.5.3 价值通路
5.5.4 涌现与细分
5.5.5 软件系统中的功能架构
5.6 与价值相关的次要外部功能及内部功能
5.7 小结
5.8 参考资料
第6章 系统架构
6.1 简介
6.2 系统架构:形式与功能
6.2.1 形式与功能之间的映射
6.2.2 确定形式与过程之间的映射
6.2.3 形式结构承载并展现功能交互
6.2.4 确定形式结构是如何承载功能和性能的
6.3 系统架构中的非理想因素、支持层及接口
6.3.1 系统架构中的非理想因素
6.3.2 系统架构中的支持功能及支持层
6.3.3 形式与功能中的系统接口
6.4 操作行为
6.4.1 操作者
6.4.2 行为
6.4.3 操作成本
6.5 用各种表示法来推究系统架构
6.5.1 能够对系统架构进行简化的几种方式
6.5.2 用投射法来表示系统的架构
6.5.3 把过程投射到对象
6.5.4 把过程和操作数投射到形式
6.6 小结
6.7 参考资料
第7章 与特定解决方案无关的功能和概念
7.1 简介
7.1.1 正向工程与更加复杂的系统
7.1.2 对与特定解决方案无关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介绍
7.2 确定与特定解决方案无关的功能
7.3 概念
7.3.1 作为一种观念的概念
7.3.2 对概念构想有所帮助的框架
7.3.3 构想概念时所应依循的步骤
7.3.4 为概念命名
7.3.5 对候选的概念进行整理
7.3.6 由更为广阔的概念所形成的体系
7.4 整体概念
7.5 操作概念与服务概念
7.6 小结
7.7 参考资料
第8章 从概念到架构
8.1 简介
8.2 研发系统之下第1级的架构
8.2.1 把概念扩展为功能架构
8.2.2 定义形式
8.2.3 把功能映射为形式
8.3 研发系统之下第2级的架构
8.3.1 第2级的功能意图以及对第2级所做的递归思考
8.3.2 研发第2级中的架构
8.4 家庭数据网络系统的第2级架构
8.5 为系统之下的第1级架构做模块化处理
8.6 小结
8.7 参考资料
第三部分 创建系统架构
第9章 架构师的角色
9.1 简介
9.2 歧义与架构师的角色
9.2.1 架构师的角色
9.2.2 减少歧义
9.2.3 架构师可以交付的成果
9.3 产品开发过程
9.3.1 各企业所使用的PDP之间的异同
9.3.2 通用的产品开发过程
9.4 小结
9.5 参考资料
第10章 上游和下游对系统架构的影响
10.1 简介
10.2 上游的影响因素:公司策略
10.3 上游的影响因素:营销
10.3.1 内向营销
10.4 上游的影响因素:法规及类似法规的因素
10.4.1 法规的来源
10.4.2 与法规类似的因素:可能出台的法规、标准和法律责任
10.5 上游的影响因素:技术融合
10.6 下游的影响因素:实现—编码、制造及供应链管理
10.7 下游的影响因素:操作
10.7.1 系统的登场与退场
10.7.2 偶发操作、应急操作与独立操作
10.8 下游的影响因素:Design for X
10.9 下游的影响因素:产品与系统的演化、产品系列
10.9.1 复用与遗留元素
10.9.2 产品系列
10.9.3 平台与架构
10.10 产品论证:架构商业论证决策框架(ABCD)
10.11 小结
10.12 参考资料
第11章 将需求转换为目标
11.1 简介
11.2 确定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
11.2.1 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
11.2.2 确定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11.2.3 从交换中确定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
11.2.4 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组
11.3 描述需求的特征
11.3.1 从各种维度来描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11.3.2 将利益相关者作为系统:间接的价值交付及利益相关者关系图
11.3.3 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之间排定优先次序
11.3.4 对排列各需求的优先次序所做的小结
11.4 把需求转换为目标
11.4.1 设定目标时所依据的标准
11.4.2 人类可以解决的目标:系统问题陈述
11.5 排列目标之间的优先次序
11.5.1 具备一致性与可达成性的目标
11.6 小结
11.7 参考资料
附:对利益相关者提出的系统需求所进行的特征分析
第12章 用创造力生成概念
12.1 简介
12.2 对概念进行创新
12.2.1 创新
12.2.2 无结构的创新
12.2.3 结构化的创新
12.2.4 确定概念
12.3 提出概念
12.4 扩充概念并提出概念片段
12.4.1 对推进功能进行扩充
12.4.2 混合动力车的另外7个内部功能所对应的概念片段
12.5 演化并完善整体概念
12.6 选出几个整体概念,做进一步的发展
12.7 小结
12.8 参考资料
第13章 把分解作为复杂度管理工具来使用
13.1 简介
13.2 理解复杂度
13.2.1 复杂度
13.2.2 复杂与难懂
13.2.3 必要的复杂度
13.3 管理复杂度
13.3.1 选定分解方式
13.3.2 模块化程度与分解
13.4 小结
13.5 参考资料
第四部分 作为决策的架构
第14章 作为决策制定过程的系统架构
14.1 简介
14.2 对阿波罗计划的架构决策问题进行公式化处理
14.2.1 做决策时可以考虑的经验法则
14.2.2 阿波罗计划的决策
14.2.3 约束及衡量指标
14.2.4 计算各种阿波罗架构的得分
14.3 决策与决策支持
14.4 决策支持系统的四项主要任务
14.5 基本的决策支持工具
14.5.1 形态矩阵
14.5.2 设计结构矩阵
14.5.3 决策树
14.6 为系统架构提供决策支持
14.7 小结
14.8 参考资料
第15章 探求架构的权衡空间
15.1 简介
15.2 权衡空间的基本知识
15.3 帕累托前沿
15.3.1 帕累托前沿与占优
15.3.2 GNC范例系统的帕累托前沿
15.3.3 模糊的帕累托前沿及其好处
15.3.4 在模糊的帕累托前沿上挖掘数据
15.3.5 帕累托前沿的运用机理
15.4 权衡空间的结构
15.5 敏感度分析
15.6 整理架构决策
15.6.1 对其他决策的影响
15.6.2 对衡量指标的影响
15.6.3 决策空间视图
15.6.4 对决策进行排序
15.6.5 对决策及其顺序的总结
15.7 小结
15.8 参考资料
第16章 系统架构优化问题的表述与求解
16.1 简介
16.2 对系统架构优化问题进行表述
16.3 NEOSS范例:NASA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
16.4 系统架构决策中的模式
16.4.1 从程序化的决策到模式
16.4.2 DECISION-OPTION模式
16.4.3 DOWN-SELECTING模式
16.4.4 ASSIGNING模式
16.4.5 PARTITIONING模式
16.4.6 PERMUTING模式
16.4.7 CONNECTING模式
16.5 对大规模的系统架构问题进行表述
16.5.1 模式之间的重合
16.5.2 把问题分解为子问题
16.6 解决系统架构优化问题
16.6.1 介绍
16.6.2 全因子排列
16.6.3 启发式的架构优化算法
16.6.4 基于种群的通用启发式优化
16.6.5 生成初始种群
16.6.6 把某些固定的架构包含在初始种群中
16.6.7 通用的启发式和元启发式高效搜索
16.6.8 遗传算法中的启发式策略
16.6.9 用更多的启发式技术来强化遗传算法
16.7 小结
16.8 参考资料

时间: 2024-08-01 13:03:30

《系统架构: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导读的相关文章

《深入理解Scala》——第1章,第1.2节当函数式编程遇见面向对象

1.2 当函数式编程遇见面向对象 深入理解Scala 函数式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是软件开发的两种不同途径.函数式编程并非什么新概念,在现代开发者的开发工具箱里也绝非是什么天外来客.我们将通过Java生态圈里的例子来展示这一点,主要来看Spring Application framework和Google Collections库.这两个库都在Java的面向对象基础上融合了函数式的概念,而如果我们把它们翻译成Scala,则会优雅得多.在深入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面向对象编程和函数式编程这两个术语的含义

《深入理解Scala》——第1章,第1.4节与JVM的无缝集成

1.4 与JVM的无缝集成 深入理解Scala Scala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它与Java和JVM的无缝集成.Scala与Java有很强的兼容性,比如说Java类可以直接映射为Scala类.这种紧密联系使Java到Scala的迁移相当简单,但在使用Scala的一些高级特性时还是需要小心的,Scala有些高级特性是Java里没有的.在Scala语言设计时已经小心地考虑了与Java无缝交互的问题,用Java写的库,大部分可以直接照搬(as-is)到Scala里. 1.4.1 Scala调用Java 从S

《深入理解Scala》——第2章,第2.1节学习使用Scala交互模式(REPL)

第2章 核心规则深入理解Scala 本章包括的内容: • 使用Scala交互模式(Read Eval Print Loop 简称REPL) • 面向表达式编程 • 不变性(Immutability) • Option类 本章内容覆盖了每个新Scala开发者都需要知道的几个主题.本章不会深入到每个主题里,但是会讲到可以让你自己去接着探索的程度.你将学会使用REPL,学会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做软件的快速原型开发.然后我们会学到面向表达式编程,并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控制结构是怎么回事.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不

《深入理解Scala》——第1章,第1.3节静态类型和表达力

1.3 静态类型和表达力 深入理解Scala 开发人员中有一个误解,认为静态类型必然导致冗长的代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继承自C的语言强制要求程序员必须在代码中多处明确地指定类型.随着软件开发技术和编译器理论的发展,情况已经改变.Scala利用了其中一些技术进步来减少样板(boilerplate)代码,保持代码简洁. Scala做了以下几个简单的设计决策,以提高代码表达力. • 把类型标注(type annotation)换到变量右边. • 类型推断. • 可扩展的语法. • 用户自定义的隐式转

《深入理解Scala》——第1章,第1.5节总结

1.5 总结 深入理解Scala 本章中,你学到了一些Scala的设计理念.设计Scala的初衷在于把不同语言中的多种概念融合起来.Scala融合了函数式和面向对象编程,尽管显然Java也已经这么做了.Scala精选其语法,极大地减少了语言中的繁冗之处,使一些强大的特性可以优雅地表达,比如类型推断.最后,Scala和Java能够紧密集成,而且运行在Java虚拟机上,这或许是让Scala变成一种实用选择的最重要的一点.几乎不花代价就可以把Scala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因为Scala融合了多种概

《深入理解Scala》——第1章,第1.1节Scala一种混合式编程语言

第1章 Scala--一种混合式编程语言 Scala是一种将其他编程语言中的多种技巧融合为一的语言.Scala尝试跨越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给开发者提供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富有表达力的语法.静态强类型和丰富的泛型等特性,而且全部架设于Java虚拟机之上.因此开发者使用Scala时可以继续使用原本熟悉的某种编程特性,但要发挥Scala的强大能力则需要结合使用这些有时候相互抵触的概念和特性,建立一种平衡的和谐.Scala对开发者的真正解放之处在于让开发者可以随意使用最适合手头上的问题的编程范式.

《深入理解Scala》——第2章,第2.2节优先采用面向表达式编程

2.2 优先采用面向表达式编程 深入理解Scala 面向表达式编程是个术语,意思是在代码中使用表达式而不用语句.表达式和语句的区别是什么?语句是可以执行的东西,表达式是可以求值的东西.在实践中这有什么意义呢?表达式返回值,语句执行代码,但是不返回值.本节我们将学习面向表达式编程的全部知识,并理解它对简化程序有什么帮助.我们也会看一下对象的可变性,以及可变性与面向表达式编程的关系. 作者注:语句VS表达式 语句是可以执行的东西,表达式是可以求值的东西. 表达式是运算结果为一个值的代码块.Scala

《深入理解Scala》——第2章,第2.3节优先选择不变性

2.3 优先选择不变性 深入理解Scala 编程中的不变性指对象一旦创建后就不再改变状态.这是函数式编程的基石之一,也是JVM上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推荐实践之一.Scala也不例外,在设计上优先选择不变性,在很多场景中把不变性作为默认设置.对此,你可能一下子会不适应.本节中,我们将学到不变性对于判等问题和并发编程能提供什么帮助. Scala里首先要明白的是不变对象和不变引用(immutable referene)的区别.Scala里的所有变量都是指向对象的引用.把变量声明为val意味着它是个不变"引

《深入理解Scala》——第2章,第2.4节用None不用null

2.4 用None不用null深入理解Scala Scala在标准库里提供了scala.Option类,鼓励大家在一般编程时尽量不要使用null.Option可以视作一个容器,里面要么有东西,要么什么都没有.Option通过两个子类来实现此含义:Some和None.Some表示容器里有且仅有一个东西,None表示空容器,有点类似List的Nil的含义. 在Java和其他允许null的语言里,null经常作为一个占位符用于返回值,表示非致命的错误,或者表示一个变量未被初始化.Scala里,你可以用

《深入理解Scala》——第2章,第2.5节多态场景下的判等

2.5 多态场景下的判等 深入理解Scala 众所周知,为多态的面向对象系统定义合适的判等和散列方法是个特别难的过程.这是因为子类可能在整个过程中造成一些相当怪异的问题,尤其是当类型层次上有多个实体(concrete)级别的时候.一般来说,对于需要比引用判等更强的判等(译者注:比如需要判断对象内部数据)的类,最好避免多层实体类层次.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时候类只需要引用判等就够了.也就是说只要两个对象不是同一个实例就判为不等.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判断两个不同实例是否相等,而且又有多层实体类层次(m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