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我看到许多创业者都开始谈论大数据的商用价值,创业项目一定得和“大数据”挂钩,有些人更是把《大数据时代》一书奉为圣经,仿佛只要买一本祭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自己就有资格高谈论阔、指点江山了。但实际上,虽然书中洞见了数据分析的趋势和隐忧,可由于作者Viktor Mayer Schönberger是一个典型的学术派,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耀的实践经验,导致此书缺乏落地感,大数据商业应用在没有可靠技术支撑的状况下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确实拥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今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行业的很多产品也需要依靠“大数据”来作为功能支撑和核心竞争力,借用阿里巴巴数据平台与产品部数据仓库架构师占超群(花名离哲)的概括,目前阶段,大数据解决的主要问题分为3类:

1. 拓展传统的商业智能(BI)领域。以前针对大数据量的统计、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由抽样变成全量分析、将数据回流到各种报表。

2. 业务流程改。对各种数据进行聚合分析,用来做业务流程改进和考核的依据。

3. 数据商品和商业应用。通过对已有数据或数据处理能力进行服务化或产品化包装,形成数据产品或数据服务。

其中,我们在互联网行业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已有的数据来形成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个性化推荐”,但这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染指的概念——我们知道,行业内依靠四个特征界定“大数据”:

第一,Volume,体量巨大,PB级别;

第二,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

第三,Veracity,价值密度低;

第四,Velocity,处理速度快。简而言之,需要从不同维度抓取海量数据并将其快速转变为有序的可用信息。

实际上,在中国互联网,完全具备以上四点特征也只有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较大型公司,对于一般公司而言,根本就不可能拥有PB级别的数据,也无法支撑高昂的数据存储成本,而且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人才十分稀缺。最近就有不少创业团队告诉我他们产品的愿景,很多想法都十分新颖,但迫于数据处理能力,只好选择“慢慢来”或者将产品功能阉割。那么,这类公司该如何在“大数据”浪潮中崛起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第三方的数据处理服务平台,这是一项在海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业务,从字面不难理解,这些公司为那些没有大数据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公司提供“数据”或“服务”。

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基础服务即帮助公司解决数据存储、框架搭建和管理等大数据处理的基础能力,这类公司的代表有Hadoop(分布式软件框架)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Cloudera、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开发商 10gen等。

另一类则直接帮助企业直接打造个性化解决方案,我认为这类公司更适合大部分从整体上就缺乏数据能力的中国的小型互联网公司和希望互联网化的传统企业,譬如帮助电商提供个性化网上购物体验的RichRelevance、个性化和数字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提供商Baynote、为广告商提供数据和分析的eXelate,以及数据拍卖平台BlueKai等。在国内,也有一些不错的平台开始涌现,例如个性化推荐引擎服务商百分点。利用这些第三方的服务和数据,可以让小公司的产品也兼具优秀的个性化能力,融入大数据时代。

但我认为,还有另一种应对大数据浪潮的做法——逆势而为。我并不认为大数据是解决个性化的唯一方案,同是它还带有相当强的局限性——基于数据意为着用数据建立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像是一个牢笼:设想一下,如果你所有的信息全部来自个性化推荐,那么你很可能错失那些你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而这些开放的、全新的信息不正是互联网最迷人之处么?

事实上,已经有些产品这么做了,唐茶计划的李如一就曾表示,不会受数据干扰去决定出售/推荐哪一本电子书,而是完全基于他们的个人对内容的判断,还有进来比较受关注的电台Fuzz,完全由人工DJ来推送音乐。反过来想,如果同一类型的产品都具有精准的大数据处理能力,那么它们为用户提供的内容也很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逆势而为的产品,反而更像是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时间: 2024-09-25 04:41:27

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的相关文章

张永伟 大数据会成为互联时代重要变革

文章讲的是张永伟 大数据会成为互联时代重要变革,2015年8月1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联合举办的<大变革下的创新与融合--"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简称双百论坛)在北京举行,500余位来自政府.科技.互联网.汽车.交通.运输.零部件等部门行业人士参会.搜狐汽车作为论坛战略合作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报道.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张永伟的演讲实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 张永伟 各位领导,各位嘉

国内首家智能零售大数据体验中心实现网上“试衣间”

站在摄像头前,就能试试柜台里的服装.眼镜合不合适:一边逛商场,一边就能通过手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006.html">微信平台收到喜爱品牌的促销信息,并引导你前往:购买商品后,只需扫下二维码,便能快速完成支付--近日,国内首家智能零售大数据体验中心,在苏州国际科技园落成启用. 网上"试衣间"试戴试穿真体验 眼下,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家大举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或是发展线上线下同步的O2O业务.实体店则因为客户信息的有

智能+大数据 在云+互联时代下创造的精准营销

全球智能移动营销平台AdTiming继2016年4月,在GMIC 2017上与全球近500家展商和3,000多位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数据与新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营销生态及未来趋势之后,又一次宣布同业内媒体分享了AdTiming智能数据营销平台两年来在市场上做出的成绩,而这些都得益于其切实的把握云+互联时代商机,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大数据智能平台帮助了200多个国家的用户创造了营销价值. 两年覆盖200多个国家 AdTiming是谁? DSP和RTB被验证是广告投放的趋势,且飞速增长,广告投放将从按媒介购买转

反弹领跑所有大数据指数 360互联+再次显神威

上周五市场V型反转,360互联+指数猛涨2.67%,再次领跑所有同类的大数据指数.在上周五大幅反弹之后,该指数1月25日继续上涨1.7%. 上周五,沪指盘中跌破2900点,午后大盘回暖,股指上扬.此外,亚太股市收盘纷纷上涨,日经225指数更是上涨5.88%.当天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25%,深证成指上涨1.36%,创业板指数上涨1.76%. 中证360互联网+大数据100指数(以下简称"360互联+指数")再次成为反弹健将,当日猛涨2.67%.该涨幅当天在同类型的15只大数据指数中排名

大数据:移动互联时代的惊涛骇浪

我们尚无法确定万物是否皆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至少已经推开了这样一扇大门: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高效分析获得商业以及社会价值.大数据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价值,也为迈向物联网奠定了基础. 一个数据分析师以"指挥家"的模样出现在舞台上.随着他手臂的有力挥舞,一串串数据被驯服了.他游刃有余,但数据越来越多,来势越来越凶猛.他有点吃力,他左右摇摆,他手忙脚乱!一阵巨浪打过来,他站立的地方犹如一叶扁舟覆没在数据的海洋-- 同样的场景,另一个分析师出现了,还是那挥舞的手臂,还是海量的数据扑

小公司如何应对大数据热潮?借助第三方服务,或者逆势而为抛开数

"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我看到许多创业者都开始谈论大数据的商用价值,创业项目一定得和"大数据"挂钩,有些人更是把<大数据时代>一书奉为圣经,仿佛只要买一本祭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自己就有资格高谈论阔.指点江山了.但实际上,虽然书中洞见了数据分析的趋势和隐忧,可由于作者Viktor Mayer Sch nberger是一个典型的学术派,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耀的实践经验,导致此书缺乏落地感,大数据商业应用在没有可靠技术支撑的状况下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小公司如何应对大数据热潮?

摘要: 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我看到许多创业者都开始谈论大数据的商用价值,创业项目一定得和大数据挂钩,有些人更是把<大数据时代>一书奉为圣经,仿佛只要买 "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概念之一,我看到许多创业者都开始谈论大数据的商用价值,创业项目一定得和"大数据"挂钩,有些人更是把<大数据时代>一书奉为圣经,仿佛只要买一本祭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自己就有资格高谈论阔.指点江山了.但实际上,虽然书中洞见了数据分析的趋势和隐忧,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让你认识并读懂大数据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发现身边很多IT人对于这些热门的新技术.新趋势往往趋之若鹜却又很难说的透彻,如果你问他大数据和你有什么关系?估计很少能说出一二三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家对新技术有着相同的原始渴求,至少知其然在聊天时不会显得很"土鳖":二是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真正能参与实践大数据的案例实在太少了,所以大家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知其所以然. 我希望有些不一样,所以对该如何去认识大数据进行了一番思索,包括查阅了资料,翻阅了最新的专业书籍,但我并不想把那些零散的资料碎片或不同理解论述简单规整并堆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

文章讲的是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很多IT人对于这些热门的新技术.新趋势往往趋之若鹜却又很难说的透彻,如果你问他大数据和你有什么关系?估计很少能说出一二三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家对新技术有着相同的原始渴求,至少知其然在聊天时不会显得很"土鳖";二是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真正能参与实践大数据的案例实在太少了,所以大家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知其所以然. 我希望有些不一样,所以对该如何去认识大数据进行了一番思索,包括查阅了资料,翻阅了最新的专业书籍,但我并不想把那些零散的资料碎片或不同理解论述简单规整并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