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 如何看待其广告效果

  

  最近标杆型自媒体程苓峰发文章说自己的广告效果多么好,没想到马上受到了自己的广告主明道的抨击。明道强调自己投了很多广告,不能说自媒体的广告效果就比其他媒体的广告效果好。尤其是,好多媒体的广告效果存在着“不可测量”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其强调的“不可测量性”堪称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沃纳梅克也曾说过,"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广告效果诊断原则与方法的困境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整个广告界做了很多努力。在二十年前,美国对受众注意力的调查结果是,一个城市消费者每天会接触到170多个品牌,然而24个小时之后,能记住的不超过三个。这符合人的记忆曲线,很容易理解。但是在2012年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做的一个小样本调查,标明在网络时代,一个网民每天接触到的品牌信息超过400个,但是24小时之后能记住的,依然不超过三个。并且受众并不能区分这三个品牌信息的来源。网民更加的健忘。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品牌信息暴露频次暴漏强度的问题,在叶茂中时代,强调一个广告要重复二十一次才有效果。史玉柱的脑白金就是鲜明的实践者。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却很难。但是根据之前跟奥美、阳狮和几个企业的市场部朋友交流发现,这几年的新媒体变革导致的信息过载,让受众变得似乎更加健忘了。不得不增加更多的投放量才能让受众记住品牌信息。但是增加投放量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看下图

  

  这是重复暴漏的二因素理论模型,它想说明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你在单位时间内暴漏太少了,用户没反应,相当于你之前的广告费打水漂了。你在单位时间内暴漏太多了,受众就会产生广告逆反,这样还不如不打广告。所以,一个好的媒介经理或者广告投放人员,会把广告频次安排的稍稍溢出而不至于压迫到用户的底线。

  难题就在这里,在这碎片化的时代,你很难准确的把握住一个用户到底在什么地方接触了什么媒体,并以此来计算广告效果的累计,并且最终是在那个媒体上做出最终决策的。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你不能因为吃了三个馒头饱了,就说前两个馒头都是白费了。

  为了能够准确的传递和说服,很多科技类企业都是采用这样传播模型。

  

  这种模型的运作周期大概是在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大概可以充分的把故事讲清楚。但是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自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帐号这种自媒体,它很难担负“提供完整正式的信息”和“深度说明和决策”的角色。这种自媒体,在手机上阅读,无论阅读环境和阅读体验还有媒体信息的承载形式,都不能传递太复杂的信息。比如我上图中这些小小的字体,在PC上看还勉强,在手机上看就疯了。

  而上面的模型还远远谈不上是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1992年IMC出来之后,国内很多广告公司就把这理论当作一个媒体组合理论来使用而不注重其在创意端的执行。后来人人口中都吵吵着IMC,但是真正有能力执行IMC的肯定也只有媒体和创意都非常丰富的大型4A公司。可惜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媒体转型太快,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这两三年中,传统媒体大量衰落,传统广告理论大量淘汰,大量的新兴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独立博客等等海量涌现。特别是这个自媒体,搞的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社会关系转化成受众,摇身一变成了媒体。广告行业和公关行业更加的难做的了,广告主也更加难做了,整个行业都在痛苦的寻求转型,都在恐惧中寻找出路,这种压力由敲着二郎腿喝咖啡的中层管理人员那里传递给了埋头苦干的基层员工身上,于是总是传出来这个行业里面死人,这是最恐怖的症兆。

  幸好,新媒体的产生最终也大量需要广告主的支持,这种需求推动产生了大量新媒体联盟和广告代理机构。这些组织的产生,为广告与公关投放的标准化与在新媒体环境下重建IMC提供了基础。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程苓峰和明道之间的这次争执,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因为程总吃了没文化的亏,不太懂市场理论常识造成的。这不怪他,他是一个媒体人,不负责市场工作。

  其实我更希望的是,明道和程苓峰能联手把这事情炒下去。

  一来,可以在争吵中植入明道品牌信息,帮助明道扩大品牌知名度。让广告不会抱怨投放自媒体吃了亏。

  二来,可以帮助程苓峰重返科技圈——他最近表现的更像是一个马云喜欢的那种气功大师,科技圈期待着他的迷途知返。

  三来,这种互相炒作能惠及双方真正产生价值,同时也自证了自媒体的价值。不至于因为行业标志性人物的没落和过渡消费而连累了其他人。

时间: 2024-07-30 04:07:33

自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 如何看待其广告效果的相关文章

3G时代手机媒介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运用

3G:无线营销.无限可能 ----3G时代手机媒介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运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8年3月30日宣布:4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其号段为157.据介绍,首批社会化业务测试将邀请2万名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用户,免费提供2000元至4000元的手机和数据卡终端,并给予测试用户每月800元的话费补贴. 从中国移动公开的资费标准看,普通通话费用TD比2G

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时代的到来

<聚合营销:网络整合营销传播>前言 1.媒介环境的发展与受众"碎片化"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碎成许多零块.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在社会领域的"碎片化"主要指阶层的分层现象,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地分化成为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在阶层&qu

曹芳华:《网络为王: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连载·1

第一章:一切都已经改变 媒体环境已经改变:媒介种类越来越多,媒介的数量不断增加,电视频道越来越多,报纸版面越来越多······但是媒介投放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广告媒介投放的效果也越来越差.面对已经改变的媒介环境,企业营销何去何从? 竞争环境已经改变:国际知名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同质化企业在你死我活地开展价格战术,跟风战术.竞争态势越来越不乐观,企业如何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一片蓝海? 消费者越来越难伺候: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元化,消费群体越来越碎片化,消费者的品牌

融媒体时代,广告该如何打“中产阶级牌”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钛媒体注:这是一个影视剧作品商业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年代,钛媒体作者马乔的评论文章中<电影与媒体:植入式内容悖论永远存在>也有类似的论述,影视剧作品与广告内容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即本文作者所提到的"融媒体".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就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样板. 各位看官,开始之前,想问大家个问题,丰田.苹果.午后红茶.58同城.湾仔码头.怡宝矿泉水.金六福.百合网.碧生源减肥茶这几个品牌之间都有什么联系?喜欢追剧的伙

新浪整合分众:有断层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sina收购分众 新浪和分众传媒集团今天宣布双方达成协议,新浪将合并分众旗下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根据协议,新浪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用于购买分众传媒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分众传媒将保留其互联广告业务,影院广告业务以及传统户外广告牌业务. 曹国伟表示:"这一合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中国最有实力的两大新媒体广告平台,从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整合营销服务.我们相信本次交易将大大加强我们媒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使我们成为中国广告市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平台.  谭智表示:

数字整合营销传播系列之三:网络新闻发言人

数字整合营销传播系列之三:网络新闻发言人 文:高胜宁 核心提示:继广东省委办公厅推行"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实现"网络施政"后,近日,广东省职能部门第一个"网络发言人"现身虚拟世界,将在网络上回应网民质疑.(8月7日<人民日报>).其实今年更早些时候,云南省相关部门已经推出了"网络发言人"制度,并已开始逐渐完善. 网络言论的碎片化,使得自由言论的界限不断受到互联网的挑战,虽然更多的网民对一些特定的结果提出了质疑,但

社会化媒体时代:运营第一 营销第二

本文来自SocialBeta特约作者@魏武挥先生,魏武挥先生是新媒体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本来想起个"社会化营销必死 社会化运营永生"的标题,但想想实在过于标题党了,于是算球. 这篇文章其实我去年年底就开始琢磨,到了今年春节前,比较匆忙地赶了出来交给<销售与市场>刊发.之后,我冷了一下,时隔数周后我再次翻出来看看,做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在最后加了蛮长的几个段落.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是时下的一个热点.我所遇到的营销人,几乎没人不在谈论这个的.但我以为,很多

数字整合营销传播未来生存之道:社区营销(一)

数字整合营销传播未来生存之道:社区营销(一) 文:高胜宁 经常和很多朋友一起讨论,问起我对社区营销的看法,通常我的回答就是:社区营销就是写稿子,发帖子,顶帖子,统称为:社区营销的三斧子.其实,到底说的对不对,我认为是根本经不起考验的,但遗憾的是这个模式被很多厂商所认可,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发帖顶贴的公司,但终究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很多经典的案例在社区里诞生,诸如芙蓉姐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王老吉案例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幕后操作者的风头远远超过了王老吉这个品牌的传播价值.社区营销的价值在那里,我,作为一

社会化媒体时代:运营第一营销第二

本来想起个"社会化营销必死 社会化运营永生"的标题,但想想实在过于标题党了,于是算球. 这篇文章其实我去年年底就开始琢磨,到了今年春节前,比较匆忙地赶了出来交给<销售与市场>刊发.之后,我冷了一下,时隔数周后我再次翻出来看看,做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在最后加了蛮长的几个段落.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是时下的一个热点.我所遇到的营销人,几乎没人不在谈论这个的.但我以为,很多人对于这个东西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社会化营销这五个字,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错误一:社会化营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