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从法律入手编织公民信息保护网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窃取全市新生婴儿信息并出售,累计非法获取新生婴儿信息共计30万余条;有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1万余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政府和企业对公民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带来的泄露风险也与日俱增。由信息泄露造成的案件多发,已成公众“痛点”。

6月1日起,最高法、最高检关于打击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司法解释)正式实施,首次针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明确标准。同日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也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作出了规定。

进入大数据时代,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势在必行。中国正从法律入手,编织公民信息保护网。

明确量刑标准

近日,国双司法大数据中心针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中2013-2016年间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的所有刑事案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显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刑事案件4年来增长近5倍。可以说,相关法律的出台恰逢其时。

6月1日,两高的司法解释生效后的首例判决,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诞生。该案被告人樊某从2015年11月开始,利用QQ聊天软件购买、交换和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售卖。据樊某交待,到案发为止,他共售卖信息20万条,涉及公民姓名、身份证号码、车牌号、地址、职业等,获利约2万元。经公开审理,樊某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这些都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根据司法解释,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

永嘉县法院副院长徐建宇说,《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高刑期规定为7年,但此前对于何为“情节严重”以及入罪要件尚不明晰,属于原则性规定,适用标准不统一,影响案件办理。而司法解释则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作了明确规定。

司法解释就“情节严重”,明确了“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10项认定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设置了不同的数量标准。如对于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以上即算“情节严重”;对于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标准则是500条以上;对于其他公民个人信息,标准为5000条以上。

“情节特别严重”的数量和数额标准,是“情节严重”的10倍,即500条、5000条、5万条。此外,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以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等,都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范畴。

“定罪量刑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法律的统一、准确实施,为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缐杰说。

司法解释的另一大亮点,是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罚金适用规则。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犯罪的违法所得数额以及被告人的前科情况、认罪悔罪态度等,依法判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

对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司法解释会产生什么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认为,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司法适用标准。从长远来看,将有效遏制和减少生活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为的发生。

堵住渠道漏洞

在网上购物、订机票,或是在线下租房、住酒店之后,频繁接到推销电话、短信的狂轰滥炸——这样的体验,很多人感同身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收集信息的渠道从线下走到线上,信息收集的场景与方式也越来越多,让个人信息安全面临更大风险。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购物消费、网络聊天等琐碎小事,还是买房、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数据脚印”。一旦将它们汇集整合,就会使敏感的信息迅速还原,个人隐私无所遁形。

海量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同样集聚着风险。一些互联网运营者收集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由于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对信息的监管处于松散甚至失控状态,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后门”。个别互联网公司内部员工甚至监守自盗,将个人信息非法贩卖给第三方,引发诈骗、“钓鱼”等违法犯罪现象。

360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手机骚扰电话标记数量同比上升65.8%。骚扰电话及钱财诈骗成为威胁手机用户安全的两大方面。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

专家指出,近年来,网络犯罪正向利益化、产业化、集团化的犯罪转变,出现成体系、专业化的趋势,国内国外遥相呼应,给国家和个人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针对信息泄露的各种渠道,司法解释与网络安全法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求,力图堵住漏洞。

对于网络运营者因技术水平不足、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被动泄露”,法律抬高了网络运营者门槛。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经过安全认证或检测后方可销售或提供。司法解释则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而针对“内鬼”出售内部数据、获得经济利益的“主动泄露”,网络安全法规定,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司法解释也明确,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司法解释规定的相关标准一半以上的,即可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

构建立体防控

近年来,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渐深入,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及潜力。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在出行、环保、健康等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也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数据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专家提出,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大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过程的规制和约束。如何密织个人数据的保护网,是大数据治理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和课题。相关人士呼吁,要构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上月末,来自工信部的消息显示,中国将建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完善数据与个人信息泄露公告和报告机制。从创新防范拦截技术、突破网络安全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介绍,中国将重点从建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完善数据与个人信息泄露公告和报告机制3方面大力强化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

专家建议,应加强对信息网络和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保护,明确大数据使用中各方行为体的权责义务,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的治理和惩戒。与此同时,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还需完善举报机制和补救措施,建立更加便捷的网上举报和受理制度,让泄露信息者无处藏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法总则正式通过,其中也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原则,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提出个人信息权,并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行为规范。有学者建议,下一步应推动形成系统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体系,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统一相关的法律标准和规定,明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职责。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9-08 12:54:18

中国正从法律入手编织公民信息保护网的相关文章

外籍夫妻非法买卖中国公民信息

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获悉,首起外国人涉嫌在华注册公司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案目前审查完毕,近日检方已向法院提起公诉. 去年因非法买卖中国公民信息而被上海警方逮捕的嫌疑人为一对外籍夫妇,58岁的Peter(全名Peter·William·Humphrey)为英国人,他的妻子虞英曾系美籍华人.2003年和2004年,夫妻二人分别在香港.上海成立中慧公司和摄连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境内外商业调查业务.据警方查明,2009年4月至2013年7月,两人按每条800元至2000元人民币不等的价格,先后向

美国:中国正建立“网络司令部”以应对美国军方相关机构

随着美国领导人高度关注"网络战"相关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作为其对手的中国也开始着手建立同样具备大规模冲突应对能力的相关军事单位. 作为对抗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对应机构,中方建立的单位定名较为模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以下简称SSF).其同样正悄然扩展,旨在帮助中国庞大的军队组织建立自己的数字化领域技术储备. 尽管美国政府被普遍认为拥有最为强大的黑客技术能力,但与以色列.德国.俄罗斯以及英国一样,中国正在这一领域迅速追赶,并遵循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实践模式. 中方建立的这支战略支援部队

泄露50亿条公民信息,专家震惊建议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日”

  猎云网注:近年来,用户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或被窃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程度也令人触目惊心.为什么类似事件频发?企业和用户该如何保护隐私数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安客诚亚太区首席隐私官潘兆娟博士.本文转自中国网. 在3月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傅莹表示,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对保护个人信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恐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互联网大国,面对的情况形势甚至是挑战更加严峻也更加复杂.今年将开展网络安

非法出售公民信息入罪标准确定 保护信息安全互金行业仍需砥砺前行

全景网2017年5月11日讯 5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表示,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而且与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呈合流态势,社会危害更加严重.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4.8亿网购用户,过半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网民在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最大倒卖公民信息案宣判23人分别获刑

最大倒卖公民信息案 宣判 23名被告人分别获刑 其中包括7名电信公司"内鬼" 今天上午,本市最大倒卖个人信息案开庭宣判,23名被告人出庭受审.这个收集.加工.倒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呈现在人们面前.该案是<刑法修正案七>生效以来,北京市判决的最大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记者发现,虽然这23名被告人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但各类"游走法律边缘"的调查公司仍然大量存在. 上午宣判 60多页判决书 念了40分钟 上午10点半,23名

苹果中国员工私下出售iPhone用户敏感信息,这个会被判几年?

本文讲的是苹果中国员工私下出售iPhone用户敏感信息,这个会被判几年?,据新华社消息,近日浙江苍南警方破获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嫌疑人22名,其中有苹果国内直销公司.外包公司员工20人. 今年1月,警方发现有苹果公司国内员工利用内部系统平台,非法查询iPhone手机关联的手机号.姓名.Apple ID等信息,再将信息以每条10元-180元不等的价格售卖. 经数月侦查,警方于5月初实施抓捕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扣押了电脑.手机.银行卡等作案工具,初步查明涉

谁在出卖公民信息

电话骚扰确无耻,存款盗刷尤可恨.问君哪得"能"如许?应有幕后倒卖人.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甚至有过类似的经历,不仅不胜其烦,甚至要为对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而忧心忡忡.公民信息究竟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谁在出卖公民信息? 4月20日,公安部对北京.河北.山西等20个省区市集中开展了严打公民信息犯罪的行动,摧毁了大量犯罪网络. 根据这次公安部打击公民信息泄露犯罪的结果,此类犯罪活动层次较多,关系复杂.总体上可分为源头.数据平台.非法调查公司三个层次.部分地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中有机会记

用&quot;组合拳&quot;打击侵犯公民信息犯罪行为

从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等一批新法规将施行.这些规范网络安全的基础性法律,大多与个人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严厉打击非法获取.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的违法行为. 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多发.高发,相关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尽管在社会各方的关注推动特别是公安机关的

盼所有侵犯公民信息者都被绳之以法

全国首例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案日前在广东宣判,被告人周建平因向骗子非法出售个人信息资料被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成为国内被法院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新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人.(据1月4日广州日报) 现实中,多数人都有被陌生电话骚扰的经历,也遭遇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困惑.比如,办完手机号没几天,陌生电话就可能打进来,宣称亲友在外遇到难处,急盼向某账户打款若干:孩子在医院出生没几天,就有保险业务员及儿童摄影城业务员找上门来:买了房子之后,装修公司的电话就不断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