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知的微软开源那些事儿

  现在的开源天空已经不再是只有Red Hat的大旗了,不管是后面有追兵还是前面有堵截,开源潮流俨然深入到了这个行业的最底层,这也难怪开源几乎遮住了我们的视野了。下面,我们为大家梳理了微软公司在开放开源道路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从中我们也看到微软也不能逃出开源开放的潮流。

  一、过去,参与Linux内核贡献、成立开放技术子公司

  首先来刨刨过去,微软这几年在开源领域不断秀肌肉。

  在2012年的时候, 微软成立“微软开放技术有限公司(Microsoft Open Technologies Inc.)”。这对于微软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步,该公司专注参与开源项目、开放标准工作组以及提出倡议,同时也以更明确的方式以及一种新的思路参与到开源社区,成为“微软”与“非微软”之间的桥梁。

  2014年1月份,微软在 上海成立开放技术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加强微软与开源技术和开放标准社区间的合作。开放技术公司,给微软与开源界扭曲的关系带来了明显变化,微软已经成为Linux内核贡献最多的20家公司之一。

  同时,2014年1月底,微软通过并加入了Facebook OCP(Open Compute Project)开放计算项目,提供了包括Windows Azure、Office 365、Bing等在内的全球性服务都在使用的服务器硬件设计规格。

  二、现在,更多的开源项目:WinJS、Roslyn等等

  1. 将JavaScript框架WinJS开源

  在微软Build 2014大会上,微软宣布将其现有的JavaScript框架WinJS开源,转身拥抱Web及移动应用开发者。

  WinJS是一套 JavaScript 工具包,用于辅助开发者创建HTML/CSS/JS应用,尤其是网页、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Windows应用。WinJS现在成了一个开源项目,因此开发者甚至可以在使用它的同时,在 GitHub上支持这个项目。

  2. 将.NET编译平台Roslyn开源

  此外,在2014微软Build大会上,Anders Hejlsberg亲自宣布 .NET编译平台Roslyn开源。Anders Hejlsberg是Turbo Pascal编译器的主要作者,号称Delphi和C#之父,同时他也是.NET创立者。

  Roslyn包括下一代版本的C#和VB编译器,以及编译器即服务编程接口,可工作于最新版的Visual Studio上。它开放C#和Visual Basic编译器的API,使得开发者可以借助编译器解析代码文件、动态为编程语言增加功能、扩展编译器、自定义编译器动作等。

  3. 成立.NET 基金会,全力支持.NET平台上的开源研发与合作

  .NET基金会官网:.NET Foundation。

  微软正在.NET平台上培育开放开发、协作和社区参与等项目。.NET Foundation上有很多流行对的、开源的.NET项目,例如.NET Compiler Platform (“Roslyn”)、ASP.NET MVC、Xamarin Mimekit和Mailkit等等。

  三、未来,盼微软继续开源

  随着开源潮流的不断扩展,开源的风向标永远是指向有利于公司的一面,从Facebook的开源举措上就能看得出来,Facebook在2013年的开源项目上,包括移动、Web等方面的成果众所周知,其给Facebook带来的效益也是硕果累累,正如Facebook所坚持的:我们的开源项目仍然是只完成了1%。我们希望微软未来能够加快开源步伐,加大开源的力度。

  原文链接:http://code.csdn.net/news/2819172

时间: 2024-10-25 23:38:55

你不得不知的微软开源那些事儿的相关文章

Facebook、微信团队、Twitter、微软开源软件列表一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foQ"(ID:infoqchina),编辑小智:36氪经授权发布. 对于为什么要发布开源项目,Facebook开源项目负责人曾经解释过:一是开源能够帮助他人更快地开发软件,促进世界创新,主要是社会价值层面的考虑.二是开源能够倒逼Facebook的工程师写出更好的代码.三是开源能够更有效利用社区的力量,帮助Facebook一起解决难题.开源,让世界更美好,不是吗? Facebook开源软件列表 从Facebook的GitHub账户中可以看到,Face

微软爱开源?| 启路CTO朱永光为你讲解微软开源的那些事

编者按:随着微软的股价节节攀升,同时在最近的硬件大战中力克老对手苹果,大家熟知的那个微软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本文给很多不熟悉微软开源技术的朋友普及一下微软最近几年在开源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毕竟很多人对微软的技术还停留在10年前的认知上,自从微软新CEO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拥抱Linux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选自于启路CTO朱永光大神在中生代十月十城成都的分享,朱老师在讲解干货的同时,也不忘现场写代码演示如何搭建简单的Hello World,欢迎大家观看视频! 过去几年中微

TensorFlow 1.0 正式发布;微软开源无人机虚拟训练平台 AirSim | AI开发者头条

TensorFlow 1.0  正式发布! 在昨晚揭幕的 TensorFlow 开发者峰会上,谷歌正式发布了 TensorFlow 1.0 版本.新版本带来三大主要优化: 大幅提升的运算速度,尤其是对于多 GPU.分布式计算场景. 对高级别 API 有更好的兼容性,尤其完全兼容 Keras 改进 API 稳定性  注:本次峰会是 TensorFlow 史上第一届开发者峰会,在加州山景城举行,颇值得大家关注.详情请关注雷锋网后续报道. TensorFlow 1.0 详情:http://www.le

纳德拉时代下的微软开源之路

在鲍尔默时代,你很难会想象微软会与"开源"这两个字扯上什么关系,因为在鲍尔默的心中,开源操作系统Linux是毒瘤.不过进入纳德拉时代之后, 微软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尽管那句"Microsoft Love Linux"听起来有些暧昧,但是微软确实是深深爱上了开源. 此前Linux基金会公布非营利组织R Consortium之后,微软也成为了该组织的一名成员.但是现在,微软又在开源领域有了新的动向.**Office 365** 日前微软开源技术团队正式宣布,

开发者福音,微软开源Kinect源代码

开发者福音,微软开源Kinect源代码发表于18小时前| 次阅读| 来源CSDN| 0 条评论| 作者翟方庆微软Kinect开源摘要:微软根据开源协议开放了Kinect的部分源代码,包括用于面部追踪.骨骼查看器和连续手势的代码,代码由C#.C++和VB编写.微软通过Apache 2.0开源协议将这些代码提供给开发者,开发者可以重用目前的Kinect代码,并帮助微软对其进行改进. Kinect已经成为一项经常被微软在公共场合提及的热门技术.为了推进Kinect体感控制器成为PC端的自然用户界面设备

微软开源PowerShell支持Linux靠谱吗?

PowerShell的出现与问题 PowerShell全称Windows PowerShell,在开发之初,微软将其命名为代号Monad.它首先是个Shell,它能够启动和操纵应用程序:其次PowerShell也可以将几个命令组合起来放在文件中执行:同时,PowerShell还可以充分利用.Net和COM对象,来与各种系统交互,完成各种复杂.自动化的操作. 不得不承认,PowerShell的初衷是绝对利好的,但是在今年八月份微软最新推送的补丁KB3176932中,被发现破坏了PowerShell

GitHub贡献第一的公司是谁?微软开源软件列表

提起微软公司,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老牌巨头专注于私有化软件盈利模式,这大抵是源于微软前CEO Steve Ballmer曾经宣称"Linux是颗毒瘤(Linux is a cancer)",并曾经偏执地认为所有开源软件都不值一提.但是,这是2001年的事情了,是时候更新大家对微软的刻板印象. 这里,不提继任者Satya Nadella的微软拥抱开源进行新式转型的决策,也不提微软去年加入Linux基金会等开源组织的举动.单单而言,只问一个问题:哪家公司在GitHub上贡献最多?不是Faceb

微软开源 Visual Studio 构建工具 MSBuild

继 .NET 开源之后,微软又在 GitHub 上开放了其 Visual Studio 构建工具 MSBuild 的源代码. MSBuild 是 Visual Studio 中将源代码编译为程序的构建引擎,它为开发者提供自动化构建.性能测试和程序打包功能. 本次开源的版本与 Visual Studio 2015 中包含的版本类似,但存在部分不同.微软方面称将在后期逐步抹平差异. 此外,微软承诺会将 MSBuild 迁移至 Linux 和 Mac 平台上,以便开发者在其它平台使用 .NET 和 M

五个鲜为人知,但又不可不知的机器学习开源项目

借着人工智能的热潮,各种机器学习项目也迎来了一个爆发期.其中有一些因为背后的巨头支持或者稳定可靠的性能而广为人知,例如Tensorflow.Caffe和Theano等.但实际上,有为数更多的项目却并不为人所知.在这些相对小众的项目中,是否隐藏着一些版本迭代积极,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项目?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本文将介绍的这五个小众项目来自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编程语言,并且版本更新活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许你会觉得了解这些小众的项目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本文的原作者Matthew Mayo,一位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