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好的技术,谷歌却身患“市场进入障碍”

几天前,谷歌在 I/O 上推出了 Google assistance、Allo 等产品,然而 Thompson 认为它们在进入市场时会阻力重重。因为谷歌虽然拥有最好的技术,但在与用户、市场打交道时却略显迟钝。

或许谷歌最令人不可置信的一点在于,它完全是依靠顶尖科技而崛起的。这听起来似乎再正常不过,但事实是谷歌拥有未知数量的研究和创业项目,它们都有精尖的科技作为支撑,但是最终并未转换成可行的生意。这或许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型,或许是因为无法建立起必需的生态系统。更常见的原因是,谷歌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或者说无法触及那些可能感兴趣的用户。

优秀的公司 VS 顶尖的科技

举个例子,我们看看其他科技巨头,它们的崛起都不仅仅是纯粹依靠技术。

当 Bill Gates 和 Paul Allen 开发出微软的第一款产品,也就是 Altair BASIC 时,他们与 IBM 达成了一项商业拓展协议,为新问世的 IBM 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这是奠定微软领导者地位的根基。实际上他们的操作系统(MS-DOS)收购自一家名为 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 的公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微软发展其他各类科技产品的优势都源于与 IBM 的合作协议。

当亚马逊还只拥有最初那个简陋的网站时,它因为能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商品选择、物流配送的能力而产生了差异化优势。亚马逊随后拓展了网络服务、物流网络等等,但其核心优势依然在于覆盖范围之广。

Facebook 背后的技术不算艰深,扎克伯格的第一位雇员——他的室友 Dustin Moskovitz 最开始甚至不会编程,但他随后成为了 Facebook 的首任 CEO。该网站崛起的要义在于它将已经存在的线下网络 “数字化”,从现有市场出发并向后推进。

苹果的策略则一直是创造出最好的产品——但这不意味着该公司需要拥有最好的技术。我们都知道 Mac GUI 很大程度上 “借鉴” 了 Xerox PARC,iPod 也不是第一台 MP3 播放器。iPhone 必然是科技史上的奇迹,但它是在 “前辈” 们的基础上精进开发出来的。此外苹果还在分发渠道上大量投入,这才造就了 iPhone 的神话。

要澄清的是,以上提到的公司都拥有优秀的技术,但这并不足够。

谷歌=最好的

谷歌与这些公司区别明显,它的崛起依靠的是各种链接和给网页排序的算法,而这些技术在其诞生的年代是极具突破性的。然而没有公司愿意为之付费,尽管谷歌当时的定价并不高昂。随后,谷歌靠着用户口碑实现了飞速的用户增长。大家都在说 “谷歌的搜索引擎比其他家好太多”;尝试的成本也很低——只需要输入一串 URL。在没有任何商业拓展、渠道推广和营销的情况下,谷歌像野火一般迅速席卷市场。2000 年,谷歌与雅虎达成了第一份渠道协议,那时前者每天已经需要处理百万数量级的请求——用户选择谷歌是因为它的技术更先进。与雅虎合作仅仅加速了谷歌崛起的进程。

品牌认知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谷歌对 “做最好” 的执着,这一信条也被贯彻到他们的人才招聘中。Steven Levy 在描写谷歌内部的《In the Plex》一书中有这么一段:

谷歌的创始人也知道谷歌必须变得更聪明,才能让用户满意,同时实现他们改变世界的抱负。“我们并不总能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 在谷歌成立的初期,Page 解释说,“真的很难。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非常聪明、必须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世界里,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

Brin 插话说:“我们想让谷歌变得和你一样聪明,你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个答案。”

“终极搜索引擎,” Page 说道,“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Page 和 Brin 都秉持着一个核心信仰,那就是他们公司的成功有赖于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奉献自己,以实现他们的雄心壮志。Page 相信技术公司只有在 “最高层次上理解工程”,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我们只聘请像我们一样的人。” Page 表示。

谷歌的成功——当然也包括失败,大概都与这种信仰关系紧密。公司的未来必然也以此为根基。

谷歌助手

在 Google I/O 的展示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实现的进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研究层面。Sundar Pichai 在开场致辞中这么说:

当看到人们使用谷歌的变化时,我们感慨万千。我们不再只是提供各种链接。我们真的有在现实世界里帮助人们进步。这也是我们向前推进的原因——为了创造出能更好协助人类的搜索工具。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筑底,在计算机科学的深度领域耕耘多年。我们现在对 10 亿处实体、个人、地点以及事物有所了解,我们对它们和真实世界间的联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们显著提高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的质量。我们能做很多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我们甚至能实现实时翻译。

我们在这些领域的进步不断加速——这些得益于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推进。我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开创性的时刻。谷歌在过去的十年里飞速成长,我们也相信自己为下一个十年的飞跃做好了准备——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我们顶尖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之上。我们真心希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用户。所以今天,我们正式推出 “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 服务。

无法否认的是,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领先其他科技公司太多。一月末的时候,Facebook 和谷歌出乎意料地近乎同时发布消息,揭示自家人工智能技术在围棋软件上的进展与水平。扎克伯格在自己的推送中提到,Facebook 在开发一款能玩围棋的计算系统。在此之前计算机基本无法在围棋这项比赛中战胜人类。几个小时后,谷歌 DeepMind 的负责人 Demis Hassabis 也宣布他们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 AI 项目——AlphaGo 已经打败了一位欧洲杯冠军,并很快会对世界上最优秀的围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两个月后 AlphaGo 以 4-1 胜出。

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次胜出仅仅是个例。不过,谷歌旗下的产品中有越来越多引入了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翻译、语音及图片识别、搜索等等,随着时间推进,这些功能会越来越完善。此外,谷歌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也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唯一的问题是,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成为 “最好”,对谷歌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开放 VS 闭环

当描述谷歌是如何依靠口碑传播推广自己时,我卡在了自己的一句话上,细思极恐:“尝试的成本仅仅是输入一串 URL 而已。” 谷歌最初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搜索功能十分优秀,而在于与用户交互的界面仅仅是网页,谷歌因此可以迅速、无成本地接触到任何一个有电脑、有网络连接的个体。当然负面影响还是存在,如果你听说了这么个神奇的搜索引擎,你可能不会再购买 CD、不再下载节目,你只需要输入 “Google.com” 便能享受搜索的结果。不要有错误的想法,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智慧大概只能被他们的雇员超过——尤其是公司成立早期,但谷歌崛起的原因主要是由浏览器和万维网支撑的开放性。

尽管今天 PC 大势已去,浏览器也随之衰落——移动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连接用户的渠道被埋藏在手机或应用之中。得益于安卓的覆盖,谷歌可以在移动时代站稳脚跟。但谷歌很大部分的用户实际上在使用 iOS 系统,而它的所有用户基本都拥有 Facebook 账户。

其中的暗示再明显不过了——你只需看看 “地图” 这一产品。谷歌地图一直被认为比苹果地图更精准,但后者在 iPhone 上的使用率是前者的三倍——这就是 “默认使用且足够好用” 的优势,人们并不会费力选择最好的产品。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谷歌声音识别上——它比 Siri 优秀太多。由于在 iPhone 上,苹果是规则的制定者,于是谷歌键盘 Gboard 的 iOS 版不包含 “听写” 按钮。此外,在 iOS 上使用 Google assistant 的方法只有打开谷歌旗下的应用(或者使用浏览器搜索)。这么一来,iOS 用户使用 Siri 一定是更容易、过程更无缝流畅的。

当问题来到社交网络和通讯层面上时,情况就变得更具挑战。通讯应用之于移动端而言,就如浏览器之于 PC——它相当于一个 “元 OS”,人们在上面花费的时间最长。对于谷歌而言,浏览器是一处开放的平台,即便是微软也无权控制(是的,他们毙了 Netscape)。但谷歌的用户积累是建立在浏览器内的,社交网络和通讯应用有着坚实的壁垒和强大的闭环,谷歌无力与它们竞争。尽管谷歌可能做出最好的通讯产品——也就是 I/O 上发布、由 Google assistant 支撑的通讯服务 Allo,但社交产品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朋友都在使用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已经有强大的对手盘踞一方,Allo 所面临的市场阻力无法估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块科技巨头们争相涌入的领域——家居。在这个场景里,电话往往已经不会存在于你的裤兜中。尽管如此,谷歌还是比亚马逊晚了一步。后者因为智能手机上的失败,迅速从对其的狂热中脱身。谷歌 Nest 错误地将家居中的调控要求绑定到智能手机上,而亚马逊则推出了以声音识别为基础的立式设备 Echo。谷歌当然还有时间追赶,只是 Echo 的竞争者——Google Home 还需要几个月才能问世。

谷歌的 “市场进入障碍”

对于谷歌而言,它除了验证自己的最初主张别无选择:它是否拥有足够资质成为最好的?最好的 AI 能否帮助我们对抗在 iPhone 上使用 Google assistant 的不顺畅?最好的 AI 能否改变人际网络?最好的 AI 能否帮助我们夺下还未被瓜分完毕的智能家居市场?

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最好也不过是 “有可能”。这是我 2014 年的一篇文章——《谷歌巅峰》的基础。这篇文章与商业相关,关注点超越融资、科技创新。我在其中提出的问题是:哪间公司有能力继续开拓新的领域?我认为谷歌现在的前景,比起它带着各种抱负创立之时要更不明朗。

谷歌或许有超前的技术,且能参与到许多使用过程中——每一次与 Siri 的交互、每一条发送给 Facebook 的信号、每一个被 Alexa 应答的要求都能被谷歌捕捉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竞争对手也能看到用户的所有动作。是的,或许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苹果、Facebook、亚马逊都远不如谷歌,但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战争。谷歌的对手们通过用户的依赖,拥有了 “只需做得够好用但不需极致” 的特权,而且对手们还能不断进步。此外,谷歌的面前有一座更难移走的大山:它需要用户改变平日里 “默认” 的习惯、忍受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摩擦和不畅。这样看来,谷歌需要像最初做搜索引擎那样做出一个足够特别、优秀、无可替代的产品,才能够复制早年的成功。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5-01-30 05:40:15

拥有最好的技术,谷歌却身患“市场进入障碍”的相关文章

谷歌失意日本市场:被指不如雅虎入乡随俗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Tokusei兄弟俩都为谷歌日本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让谷歌产品更加本地化 导读:<纽约时报>网络版昨日撰文称,尽管耕耘日本市场长达八年之久,谷歌在当地仍远远落后于雅虎日本.但日本广告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对于欲在全球广告领域不断扩张的谷歌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市场. 以下为全文: 屈居第二 2001年,尚处创业初期的谷歌急于叩开巨大科技市场的大门,在日本成立其首个海外分公司.八年之后,日本仍是谷歌尚未征服的重要市场之一.在日本境内,谷歌远远落后于雅虎日本.后者由日本通信

新兴技术引领安防市场“又一春”

新工业时代下的新兴科技正快速引领着世界变革.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入融合正逐步成为各个产业的主流声音,安防行业亦不例外. 时间倒退二十年,彼时的安防行业还"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以海康.大华.宇视.科达为代表的中国安防企业强势兴起,以每年 20%-30%的市场增长率成功地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对内,以他们为代表的安防品牌又占据了国内80%左右的市场,从横扫国外厂商到抢食国内市场. 他们究竟靠的是什么?正如主题所说,技术. 据了解,截止2

谷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上涨

8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今日宣布,公司将投资1.5亿欧元(约合1.845亿美元)将芬兰东部的一个数据中心的规模扩大一倍. 谷歌打算扩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原本是一家造纸厂,扩建的原因是谷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上涨. 随着云计算服务的日益推广,象谷歌那样的公司一直在扩展它们的数据中心.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将数据保存在远程数据中心,而不用储存在用户自己的计算机上. 芬兰和其他北欧国家是技术公司集中建设数据中心的地区,因为该地区具备丰富的水能源,而且天气寒冷,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成本.冷却成本

谷歌在中国市场关闭音乐搜索服务

谷歌在中国市场关闭音乐搜索服务,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结束的是一个谷歌中国本地化尝试的代表作,开始的是谷歌四年去本地化进程的尾声. 未卜的明天 "本地化?感觉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属于李开复的那个时代",不久前谷歌中国一位核心高管私下与新浪科技交流时说道.而谷歌中国最近关闭的一项服务,恰好与本地化.好多年前.李开复等关键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9月21日,谷歌中国工程研究总经理杨文洛发出声明,决定停止在中国市场提供音乐搜索服务.这一谷歌中国与巨鲸音乐2008年初合作探索的正版音乐

12年间谷歌给IT市场带来的10大启示

导语:国外媒体今日撰文称,谷歌已成立12年,在过去的10多年间,谷歌从一家雄心勃勃的创业公司发展成为改变了整个科技产业的行业巨头.无论是互联网搜索,还是软件市场,谷歌都拥有一席之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谷歌在过去12年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对消费者有利.事实上,谷歌所秉承的"不作恶"原则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备受争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谷歌也曾迷失方向.简言之,谷歌对业界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以下是过去12年间谷歌给IT市场带来的十大启示: 1. 互联网搜索大有作为 谷歌首次踏入互联网搜索市场时,市场

谷歌在搜索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亚马逊

摘要: 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表示,谷歌在搜索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亚马逊.不是雅虎,不是必应,不是Facebook.也不是百度,而是亚马逊.施密特指出,下一代互联网用户正专注于移动搜 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表示,谷歌在搜索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亚马逊.不是雅虎,不是必应,不是Facebook.也不是百度,而是亚马逊.施密特指出,下一代互联网用户正专注于移动搜索."包括欧洲在内,全球最热门的应用是Facebook.Facebook目前自称为'驶入互联网的匝道'."而关于搜索市场,"我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PR值价值几何?

PR要更新了!已经成了站长近期热议的话题,随着谷歌工程师Matt Cutts在QA直播中高调宣称PR值即将在近期更新的消息后,无疑给众多站长带来了更多的期待.通过PR值以检测网站价值是否有所提升,但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后,Pr值更新为何依旧如此令人关注,PR值在中国市场又价值几何? 谷歌真的退出中国市场了吗? 距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已经一年多久,然而时至今日谷歌真的退出中国市场了吗?姑且不论谷歌在大陆市场用户的持有率有多少,至少在网站搜索方面没有看出任何退出中国市场的迹象,PR值的更新.搜索引擎的提

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口碑推出无人收银技术,改造便利店市场;重庆法院运用 AI 探索“智能判案”

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口碑推出无人收银技术,改造便利店市场 雷锋网消息 阿里巴巴旗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今日宣布在上海新兴便利店品牌24鲜上线无人收银技术.消费者只要打开支付宝,扫一扫想要购买的商品的条形码,就可以自助提交订单完成支付.离开时只需向店员出示订单明细即可. 口碑自助结账项目负责人黄之均表示,当下热炒的无人零售概念几乎都聚焦在如何颠覆旧门店,再造新门店.而口碑着眼的是存量市场--国内上百万线下商超.便利店的改造."无人零售仍是未来,但零售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我们在关注前沿科技的同时,也应该

拥有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

腾讯公司今日对外披露,原易传媒首席运营官郑靖伟正式加盟腾讯,出任网络媒体事业群广告平台部总经理,负责网络媒体广告平台的相关业务,向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汇报.官方表示,郑靖伟加入腾讯后,将继续坚持将数字媒体变革和广告主营销价值做最直接的关联,以腾讯智慧营销方法论为基础,基于门户.视频.以及社交的整合性在线营销平台,不断挖掘关系链和数据整合的价值,为广告主提供更加精准.更优化的营销解决方案.资料显示,2008年2月,郑靖伟加盟易传媒担任该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这家国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