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PC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主要是在各种各样的新闻网站上。在全球上亿个网站中,搜索引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寻找信息的方式,并催生了像Google 这种巨头级别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在PC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主要是在各种各样的新闻网站上。在全球上亿个网站中,搜索引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寻找信息的方式,并催生了像Google 这种巨头级别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随之而来的,不仅是“钱景广阔”的广告市场,同时也让网站针对搜索引擎进行内容优化变得至关重要。
但在2006年,Twitter 诞生。140字的信息限制,以及爆炸式的社交传播属性,让Twitter迅速变成了一个新闻传播平台。而目前2亿多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让任何媒体在突发事件上都无法企及的新闻报道速度和全面的报道角度。比如最近在美国波士顿不幸发生的爆炸案,就再一次显现了Twitter 这个新闻媒体平台的强大力量。
除了Twitter,Facebook 约10亿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让其成为了一个信息巨无霸,每天有数亿张图片产生,文字信息更是浩如烟海。而当信息量达到一种级别之后,人们自然会在里面进行搜索。相比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搜索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真实、生活化、按时间排序,成为热点的东西更容易找到,也会有更多更全面地角度和分析。那么,为什么社会化搜索没有催生一个新的“Google”呢?
诚然,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年代,搜索的形式渐渐内化到各种各样的智能服务中去了,比如Siri、Google Now、应用内搜索、Facebook社交图谱搜索等。但即便如此,社交网站内每时每刻仍然会有大量的搜索,这些搜索加注重时效性,同时也更侧重于人。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去考虑社会化搜索,那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此之前,微软Bing 搜索就一直在和各个社交网站合作—— Twitter、Quora、LinkedIn、Google+、Facebook等,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交网站内容整合到搜索结果当中,甚至还专门推出了社交搜索边栏。而Google 之前也曾尝试在搜索结果中引入社交内容,比如优先支持Google+内容,降低Twitter的内容搜索权重等。
而就拿新浪微博来说,我现在基本上不再Web版上浏览微博,只在上面搜索各种内容,平均每天至少会使用三五次搜索。比如在顶部搜索栏中,可以进行全局搜索,对于陌生的新闻或事件,可以很快找到。在微博信息流上面的搜索框,则可以搜索我关注的账号的信息,比如有一个新闻我在微博里看到过,但忘了是谁发的了,便可以在这里搜索。而在微博个人页面,则可以搜索自己以前发的微博。而在私信、评论、关注的人等页面,都有相应的搜索功能。
既然如此,社会化搜索能否成就下一个Google?不管是从搜索需求、信息量还是信息复杂度上,社会化搜索都是值得尝试的。甚至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其商业模式都可以借鉴Google 这种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形式。可能唯一的问题时,社会化搜索往往掌握在社交网站的手中,其规模无法和Google等相提并论,但或许也可以采用Bing 的那种模式,和多家社交网站合作,或许可行。
除此之外,搜索引擎所引发的SEO热潮,也让那些进行SMO(社会化媒体优化)的内容生产方有了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SSO(社交搜索优化)。如果社会化搜索真的普及起来,或许SSO也会成为每个网站或社交账号必须学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