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联系知乎CEO周源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他在美国出差的关系,前后邮件沟通了两个星期才敲定。3年记者生涯,周源对于采访驾轻就熟,不仅回复了我采访提纲的所有问题,还附上一篇他本人此前为某财经杂志亲自撰写的创业自述《知乎为什么:邀请知乎创始人周源撰文回答》。
知乎网站于2010年12月开放,3个月后获得了 的天使投资。截至2014年6月,知乎社区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00万,单日每个访问者平均停留时间为7分钟。
如今的知乎,不仅仅只是一家知识专业问答社区网站。
欢迎来到“知乎星球”
“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这是周源在知乎网站上回答知友提问“为什么要做知乎”,写下的一段话。
知乎,翻译成白话就是“知道吗?”,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周源说,之所以取名为“知乎”,是因为它区别于单纯的内容发布,他们期望它是一个新事物,它充满了未知。
2010年12月,知乎团队开始运转,进入内测阶段。知乎最早的200位用户中,既有像李开复、徐小平和马化腾这些名人,也有一批名不见传的网络小人物。在知乎内测前40天,他们就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发布上线后,短短几个月,知乎公司发布了新产品iPhone。
我们是海盗知乎团队
在经历Meta搜索创业失败后,周源开始对做产品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一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这时有一款新产品非常打动他,它的名字叫Quora。这个产品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它用问答这个形式实现了全新的内容创造及传播机制。
在周源注意到Quora之时,《环球企业家》总编助理张亮也发表了一篇文章《Quora:Twitter之后最让人兴奋的产品》。当记者的时候,周源和张亮都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两人商量合作之事,张亮问周源:“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笔钱,你是否能组建一个团队把这个产品做出来?”周源回答:可以。
很快,他们拿到了15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张亮和Meta黄继新也成为了知乎的联合创始人。“Meta团队的成员没有抛弃我,他们都立刻决定加入。”周源回忆,第三天他们在三里屯中国红街蹭到了一大张免费的办公桌,开始疯狂地设计产品、写代码。“后来的事情,正如你们所见,知乎上线了。”
今天看来,在传播知识的领域,知乎是一家标志性的网站。在周源看来,这和他们团队的努力分不开。
2011年的时候,创新工场的办公区非常拥挤,每个团队办公区上方天花板,都挂着一个写有团队名字的大牌子,只有知乎团队没有挂牌子——挂的是一面海盗旗。参观的人都会好奇问:“这是什么团队啊?”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片笑声:“我们是海盗知乎团队!”
“海盗”二字,是知乎团队创立之初,对未来团队的一个憧憬。周源说,之前已有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作过诠释。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后,他在办公室里挂了一面海盗旗,并对那支心怀理想的团队说,“如果能当海盗,为什么要加入海军?”他鼓励大家,“忘掉那些条条框框,用最极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
保罗·格雷厄姆说,好的创业者应该Be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这是很简单的英文,却是很难翻译的中文,最后被张亮翻译成“总搞得定”。它的反义词是“无助(Hapless)”,无助意味着被动,无助者被环境击打——被动遵循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
“我们希望成为一群总搞得定的人,这也是我们招人的标准之一。”周源还透露,团队每个人都会送一本《黑客与画家》,另一个是海盗文化。他们中有很多是海贼王的fans,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有自己精进成长的个人目标。
随着知乎的壮大,盈利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对此,周源表示很无奈:“外界似乎比我们自己都更关心盈利。其实,作为一家公司当然要有一天会盈利,但我们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都还没有考虑这件事情,还处于做大用户价值的阶段。”
周源说,知乎团队比较同意所谓“用户价值外部化”理念。盈利其实只是用户价值外部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目前对我们自己来说,盈利优先级并不高,也已经和投资人达成了共识。本人比较同意张小龙的观点,只考虑未来三个月的事情,把它做好。”
最后,记者问周源,当人们提起知乎时,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周源以一个工程师的身份回答:“我希望知乎成为一切的基本协议,类似Google之于搜索。当人们想体验中文互联网最好的讨论体验时,都第一时间想到并使用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