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会蓝”开篇的“两会时间”里总离不开雾霾的话题,因为它实在是惹眼。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长陈吉宁昨天下午回答记者提问时直言不讳:到了环保部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是看天。令他不安的是,当日又是个雾霾天。
3月5日,搜狗根据近期搜索数据公布了一组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会在雾霾天里闭门不出。以2月27日的数据为基准可以看出,自2月28日起,雾霾的关注度一路持续攀高。关注度排名前10位的城市多为一、二线城市。总之,越是大城市、高密度人群,越在乎头顶上方天空的颜色,这显然与雾霾侵害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有关。
回想去年两会正逢雾霾肆虐之时。央视晚间新闻通过大数据挖掘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雾霾频度居首。尽管那时网友对雾霾的认知度有限,但“怎么预防雾霾”话题却排上榜首;还有更多的数据聚焦大气污染源探究、监测预警和对雾霾治理的解决途径。当灰色雾霾越来越多地遮蔽蓝天时,人们选择抱怨已显得苍白无力。在雾霾天里,原本惧怕沙尘暴的北京人天天翘首盼着冀北山区刮起“及时风”,可他们也明白,这雾霾中有众多周边地区污染源的“贡献”。
从城市体量的向度来观察,作为超大、高密度的北京,确实适合担当京津冀大城市圈的核心引擎。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体量的北京不想成为一个“超级胖子”,更不想把“大饼”一直摊到河北、天津。真若如此,北京身上的“大城市病”不但不能减轻反而会越来越重,包袱会越背越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今年重提PM2.5年均浓度下降5%的目标。铁腕治霾已是当下医治北京“大城市之痛”的首选,其次才可能在环境资源承载、产业协同上寻找出路。
当雾霾成了全民公敌时,首先要寻根究源,然后才可能消灭它!全国人大代表、腾讯CEO马化腾在近日提交的人大议案中建议: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治雾霾。他说,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把“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起来,有助于解决防治雾霾等新老民生问题。这项议案的建设性显而易见,对治理雾霾、甚至包括各行各业的决策等等,都极为有益。
不妨设想一下,或许在大数据的平台上,雾霾的成因可以找到答案。比如:雾霾的PM2.5、PM10在大气的含量,结合每个城市的面积,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结合风向、气压,雾霾在卫星云图的扩散方向,各地区的燃煤量、用电量、汽车数量、耗油量、燃烧秸秆等因素,同样也可以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类似的大数据应用,可以直接指导下一步环境治理方案的制订,从中找到一个最优模式,并实时监测环境治理效果,动态更新治理方案。
上述构想,让我们对北京重现“APEC蓝”抱有信心,同样对京津冀穹顶下的未来发展空间抱有信心。
大数据的基础建立在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公开之上,公开数据才能使数据被不断开采并且得到有效利用。面对雾霾的围困,京津冀环境治理和协同发展,应该及早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思考。大数据这篇文章做出来会很有技术含量,将涉及现在的能源结构、产业升级的决策和产业调整方向。因为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本文作者:关逸民
来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