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指令系统实现“心想事成”

(记者 韩娜)心想开灯,灯就亮了;心想关门,门就关了……在昨天开幕的第3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上,由北京第二中学王禹发明的脑电/语音助残指令控制系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通过这套系统,坐在轮椅的残疾人只要通过“心想”或者“说话”就能够达到包括电视机遥控、打电话、网上聊天等15种目的。开幕仪式上,5名中学生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时间: 2024-10-21 11:51:14

脑电指令系统实现“心想事成”的相关文章

直击用户大脑——用户研究新方式(眼动&脑电研究)

眼动仪作为记录用户注视轨迹的用户研究工具而得以流行.随着神经营销的兴起,脑电研究也越来越多的被用来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而将眼动研究和脑电研究结合起来,则是未来用户研究的一个趋势.借助于二者的联机同步,我们能得到平行于主观报告的更准确,更深入,更全面的用户信息. 用户研究过程中,工程师们的一个困惑是:用户说的话总是模糊而又不确定的,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用户会说出一百个喜欢你的产品的理由,但是一个不喜欢的理由就能促使他的离开,如何了解用户真实的想法成为一个难题.随着眼动仪的普及应用,脑电研究的商

【演讲实录】清华大学王生进教授:脑电识别与脑机交互的三大问题和解决关键

  ◆ ◆ ◆ 本文内容选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王生进教授于清华人工智能论坛上所做的题为<脑电识别与脑机交互>的演讲.他认为人类正处于人工智能的启蒙阶段,脑机交互,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向.探索人脑,发现感知认知机理,解明推理决策过程,实现自我意识,这是人工智能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 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主办方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一同开启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之路.刚才张院士的报告非常精彩,张院士把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了一个全面的概述,高屋建瓴.下面

【浙大脑机接口实验室探秘】人类与AI控制大鼠走出迷宫,C10背负的混合智能未来(视频)

(文/杨静 )我对浙江大学的脑机接口研究长久以来抱有朝圣般的浓厚兴趣,主要是受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潘纲教授的影响.他在一次演讲里展示了脑控大鼠在一名研究人员的脑电波控制下,快速走迷宫的神奇现场,这只大鼠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表演走迷宫的.当时现场一位嘉宾跟我交流说,他去浙江大学的实验室参观过这只脑控大鼠,据他观察这只大鼠受人类操控走迷宫时,他感觉动作比较机械,更像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动物.他的话更引发了我的好奇,一定要想办法去看看这只大鼠,到底是不是已经演化成"机器"了. 浙大的超级明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基于脑机接口的机械臂遥操作控制

摘要: 脑机接口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在心理认知.智能控制.康复训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的脑机接口(BCI)系统具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而且校正时间较短,一直以来都是脑机接口研究中的热点.本文使用基于多导同步指数(MSI)识别算法进行SSVEP信号的识别分类:结合SSVEP-BCI系统,实现了基于脑机接口的机械臂遥操作系统,为脑机接口的实用化提供了一种可应用范例.脑电识别出来的结果将产生机械臂运动的期望轨迹:在系统的视觉反馈交互设计方面,实现了监控图

智能穿戴的头脑革命:盘点国内外脑波穿戴式设备

摘要: 提到头戴式的可穿戴设备,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各种智能眼镜.虚拟现实头盔,其实脑电波的检测类的产品也将是头戴式智能产品的一块重要领域. 脑电波的检测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 提到头戴式的可穿戴设备,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各种智能眼镜.虚拟现实头盔,其实脑电波的检测类的产品也将是头戴式智能产品的一块重要领域. 脑电波的检测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类就已经首次记录下人脑电图(EEG),并发现其随着大脑不同状态规律性的频率变化.例如在放松状态下,脑波频率以8-13Hz为主,命名为Alpha波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意识科学研究进展 1.6 脑神经网络信息大规模获取和脑计划

1.6 脑神经网络信息大规模获取和脑计划 进入 21 世纪以来,认知科学得到更为 充分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多个脑 科学的重大科研计划.2013 年,美国启动 脑计划:2014 年,欧盟也实施了人脑计划: 此外,日本.中国等国相继或正在进行国 家级的脑科研项目. 美国的脑计划称为 The 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 ( 简称 BRAIN),它由美国国防部 (DARPA). 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精神控制?心灵感应?脑机接口技术让科幻成为现实

你希望像X战警中的X教授那样拥有精神控制的能力吗?或者你也曾想过和亲人能够心灵感应呢?最近大脑-计算机对接的进展正在将脑间直接传递思想的科学幻想变成现实.过去几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宣告了动物之间.人之间甚至人鼠之间脑活动的直接传输.这种"脑脑对接"(BBI)通过连接两个个体的大脑实现了脑活动的实时直接传递.虽然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与科幻作品中的描述无法比拟,但通过意念简单操纵机器,正一点一点走进现实. ECAI 2016 精选论文摘要 标题:基于脑电波的脑机接口高阶相关系数分析 摘要:基于

发带上的芯片会收集学生脑波,发送到PC端接收

"王越同学,你现在的专注度只有20%,注意专心课堂,认真听讲." 2013年5月28日,在深圳观澜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戴着发带认真听讲,老师站在讲台上清晰地知道每个学生的专注力和分散度. 意志转移?念力控制?读心术?都不是,奥妙在学生头上戴的发带上. 发带上的芯片会收集学生脑波,发送到PC端接收,然后系统将脑波信息化,以数据的形式显示出来.老师通过电脑反馈出来的数据,观测学生的"意志",进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专注度. "这是一个脑波上的可穿戴设备,和心电可穿

交互设计理论:浅析电影中的未来交互

在一次交互例会上,有同学提到电影中的未来交互,引发了我的兴趣,所以收集了一些电影中的资料,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出一些思考. 新颖的人机交互方式一直是科幻电影夺目的亮点之一,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投入了大量金钱.精力到电影的细节设计中,比如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主创团队邀请了HCI科学家参与电影制作,电影的视觉设计师特意走访了MIT 多媒体实验室,观看了各种姿态识别的前沿技术.斯皮尔伯格说服了John Underkoffler(著名的手势识别专家)以及Jaron Lan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