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 扬子晚报 爱过/颓过/活过 网友写“三行墓志铭”感悟人生
“爱过,颓过,活过。”这是电影《非诚勿扰》中,患上绝症的李香山对自己的一生作出的总结。“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一瞥,骑士驰过。”这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在他的墓志铭上写下的豪气之语。近日,网友用“三行墓志铭”略显调侃却又不失理性的语言,既将现实的情绪幽默表达,又在传统节日里抒怀、感悟了生命。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一直鼓励他的学生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墓志铭是人的价值追求最集中的体现,体现了“向死而生”。
【墓志铭作品选】
你若想起/便来看看/我一直在这里
哭着来/哭笑不得地长大/笑着走
这个世界让我念念不忘/躺在这里/用余下的时间向记忆倒戈
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干了/你随意 致辛弃疾
你走了/却把流浪的一生/烙在了我们深深的回忆中 致 三毛
别停下你的脚步/这只不过是/另一次旅行
这里长眠着/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活得像自己
踏歌而来/大笑而逝/吾魂同山阿
犯过二/卖过萌/装过正经
我/从此/不再失眠
4月6日 北京日报 矮丑穷VS高富帅 网友争做“吊丝”乐在其中
这个春天,网络“吊丝”汹涌而至。不少年轻网友纷纷以“吊丝”自居,主动给自己贴上“矮丑穷”标签;德国喜剧因译名贴上“吊丝”,在中文网络上迅速走红;游戏界也评选出十大“吊丝”角色……一时间,从贴吧到微博,从社交网站到日常用语,“吊丝”一词迅速蔓延。
“吊丝”最早是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球迷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但却被“李毅吧”的球迷领受下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此以“吊丝”自称,附加上了无奈和自嘲的意味。很快,“吊丝”走出“李毅吧”,演变成年轻人自嘲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吊丝”们自嘲为“穷丑矮”,和“高帅富”、“白富美”形成对立,与缺乏“第一桶金”、没有显赫家世、前途迷茫等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吊丝真的没人爱吗?”“网友手绘版吊丝的24个特征”“吊丝的一天”“吊丝、女神、高帅富的对话”……在网络上,各类“吊丝”的帖子数不胜数。起初“吊丝”为男性专有,他们大多经济状况不佳、恋爱受挫,爱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充当各种专家。很快,“吊丝”的形象在女网民中也产生了共鸣,不少女网友也主动贴上“吊丝”标签。
网友们在文艺作品中寻找到不少“吊丝”代表,如王朔笔下的“顽主”、冯巩扮演的“贫嘴张大民”。最近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中,“北漂”石小猛,奋斗过、沉沦过,迷途知返,但最终空手而归,也被归入“吊丝”群体。在金庸小说里,“吊丝”的逆袭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高富帅”最后都变成了“吊丝”,而所有的“吊丝”都在“白富美”的帮助下变成了成功者。
其实,“吊丝”并非中国特产。在日本,总待在家、迷恋网络和游戏的“宅男”和不思上进、缺乏热情和活力的“干物女”,显然也是“吊丝”一类。
有专家分析,“吊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对此,不少年轻网友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吊丝”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自嘲的,其实现实生活中,“吊丝”们的境遇也未必都那么糟。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坦承,若自己现在还是学生,在某个方面也是“穷吊丝”。“这样可以让人活得不那么累”,朱崇科认为,自称“吊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
“在升学、就业、婚恋、赡养等社会压力倍增的今天,通过网上造词,很快就能引起小众的共鸣,这是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心理释放方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这样分析。不必对“吊丝”现象过分担忧,恰恰通过自我解嘲、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可以释放年轻人的压力,具有特殊的“治愈”效果。(中新网生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