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里巴巴集团业务分拆的消息走遍了整个电商行业。阿里巴巴集团业务将分拆成25个事业部,而集团业务的决策将将由新的战略决策委员会(由董事局负责)和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由CEO负责)共同负责。据说马云表示,“我们希望各事业部不局限于自己本身的利益和KPI,而以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群的健康发展为重,能够对产业或其所在行业产生变革影响;真正使我们的生态系统更加市场化,平台化,数据化和物种多样化,最终实现‘同一个生态,千万家公司’的良好社会商业生态系统。”
----------
姜鹏:原淘宝网总裁姜鹏,调整后分管共享业务、商家业务、阿里妈妈(展示广告、P4P、淘客联盟)、一淘及搜索四大事业部。
张勇:原天猫总裁,调整后分管天猫、物流(天网)、良无限、航旅四大事业部。
张宇:原聚划算总裁,调整后分管类目运营、数字业务、综合业务、消费者门户、互动业务五大事业部。
吴泳铭:原一淘网总裁,调整后分管无线、旺旺与客户端、音乐三大事业部。
张建锋:原VP级别,负责技术;调整后分管聚划算事业部、本地生活事业部。
陆兆禧: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数据官、原阿里云OS业务总裁,调整后分管数据平台、信息平台、云OS三大事业部。
王坚:阿里巴巴集团CTO、原阿里云OS董事长兼CTO,调整后分管阿里云事业部。
叶朋:原阿里小企业业务总裁,调整后分管B2B中国事业部(CBU)。
吴敏芝:阿里国际业务总裁,调整后分管B2B国际事业部、B2C国际事业部。
----------
我昨天(1月10日 18:11)通过微博(新浪@乔治庄严),反映了自己对于这次业务管理分拆的几个观点:1:好像淘宝分拆了,说明2C的商品或服务比较容易把握;2:2B的还是差不多,说明对行业化的运营把握不大;3:整体调控有突出对大数据业务和云业务的重视,但缺乏业务的层次感;4:个人感觉,好像是一次阿里内部轮岗。
说明如下:
1/ 淘宝的栏目运营权下放了,但基本还是集中由张宇管理,只不过是更多人分担了整体的KPI。这也是由于消费品的运营比较容易掌握的原因。淘宝名字不见了,但业务基本上还是完整的。一个网站、一个体系,真的要拆散来管理,也非常困难。从这点上来说,叫“事业部”还是比较妥当的;
2/ 其实,个人这段时间比较关注B2B,自阿里巴巴退市以来,这次调整,只不过是换帅,基本业务还是很完整的保留和延续。对于工业品或原材料B2B业务,本人是看好阿里巴巴分行业分拆独立的,这次没有任何动静,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行业B2B需要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互联网运营人才,阿里巴巴在这方面人才储备不足,所以无从下手。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阿里诚信通的收费会员非常多,收入稳定,不敢冒然调整策略,此为船大掉头难啊;
3/ 这次调整,从其他业务板块来看,除了集团重点的数据业务和云业务独立出来以外,一淘、天猫、阿里巴巴、外贸等业务还是一样 (其实淘宝也差不多没变)。感觉上各块业务以后协同、合作的壁垒更高,非常不利各板块业务的整合。例如之前强调的B2B和B2C的对接,等等。前线业务和支持业务的层次感比较弱,业务板块各自为政,要在集团层面去协调各项业务的协同,似乎更困难了!与马云构想的那个“生态系统”似乎有点背道而驰;
4/ 第四点就不做解释了。
总之,个人宁愿相信这次阿里巴巴的业务管理架构调整是暂时的,因为个人并不认为这样的管制架构 能够给阿里巴巴集团层面带来积极向上的、明确的战略意义。
另外,个人再给马云一个提示:阿里巴巴集团的优势,是阿里巴巴集团长期的、在整体业务上每个细微环节的刻意布局,这一点可以说是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甚至全世界)最具优势的地方。个人宁愿把这个优势理解为“产业链”优势,而非“生态系统”优势。希望阿里巴巴能够在未来的时间继续调整,发挥自身长期积累的这种优势,整合好各项上下游业务,打败昨天的阿里巴巴,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