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文人”这个词,绝对是一个让人听起来不太舒服的称谓。时下,如果有人说你像个文人,那你肯定觉得他鄙视你,绝不会对他产生好感。中国的文人,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软弱无能,思想迂腐,“手无缚鸡之力”,浑身散发着穷酸气,总之,书本知识不少,实干才能是不行的,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的文人,受保守的儒家和消极隐世的道家思想影响太深。浩浩的二十五史中的文人,只有为数极少的文人能大展鸿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更多的是所谓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饱
受打击和摧残。
这绝不是偶然的。诚然,文人有他们的优点,大多都是有知识,有节操,有修养的。但是,道德上的优秀只能称作“贤”,而非“能”,治理国家,操办时务,仅仅靠那些“贤人”是万万不行的。文人有着他们致命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才造成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剧。 中国的文人,往往是清高的,刻薄的,固执己见而又恃才傲物的,他们常常看不到旁人的优点,对旁人的观点嗤之以鼻,正是所谓“文人相轻”。建安年间的杨修便是个“恃才傲物锋芒太露”的例子。他脑瓜绝顶聪明,常常是在别人还不明白曹操的意思时,他就给大家说出来,惹得曹操很不高兴。曹操平定了汉中,想要讨伐刘备,向前不能进,想守又不可能成功,心中想要撤退又犹豫未决,手下问他怎么办,他就说了两个字: “鸡肋”。别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就跟大家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在主帅未宣布撤退命令前,便自作聪明,把他的心事说出来,这能让哪一个主帅心里高兴?杨修正是这样一类文人,不谙世事,不通人情,聪明绝顶,最终
为聪明所害,杨修的小聪明,我们不要学,要引以为戒。
中国的文人,多是不识时务,不能“与时俱进”的。他们总是像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一样,一看到看不惯的东西,便好发议论,好发牢骚,叫个不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文人士子们的灾难。诚然,秦始皇的文化高压政策的确为后代史官所不容,但这同时也反映出了淳于越之流的不识时务,穷究教条的迂腐学究的一面。而汉初“演礼仪”的叔孙通,则是一个聪明的儒生。他每次为刘邦效力时,总是能看清大势,看清具体时期具体条件下统治者的具体需要。打天下时他向刘邦只推荐武将,天下一统之后,他又举荐文人,而当发现刘邦需要礼仪的时候,他又和一帮儒生推演礼仪,表现了儒生与封建皇权的
积极合作,更表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的现实智慧。
文人的又一弱点,便是感情很丰富,精神意志很脆弱,政治思想很不成熟。毛主席早年写就的《送纵宇一郎》一诗中有句“年少峥嵘屈贾才”,提到了两个楚地的名人:屈原和贾谊。两人都极有才华,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但两人的下场都是悲剧性的:屈原投了汨罗江,贾谊郁郁而终,只活了33岁。屈原出身楚国的皇室,在楚国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深得楚怀王的信赖。他对政治也很热忱,对国家也很热爱,但他从根本上还是一个文人,没有叔孙通的权变智慧,掌握不了楚怀王的心思,受了打击,便对未来绝望,悲观厌世,纵身跳进汨罗江。贾谊文章写得很好,大气磅礴,雄辩有力。但他还是一个文人,没有强大的根基,站不稳脚跟,对政治理解又太天真,这在那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绝不会有好下场。当他受了现实打击后,尤其是经历太子之死之后,便郁郁寡欢,最终英年早逝。我们要做经世致用的人才,就
绝不能学脆弱的屈原和贾谊,政治上要成熟,精神上要坚强,就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好汉打掉牙,和血吞”,要有这点坚强的意志才行。
文人给人的又一不好印象,就是学究气十足,爱钻牛角尖,“明亮的眼睛里进不得半点沙子”。关于这一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满嘴的“之乎者也”,浑身有着旧文人的穷酸气,吃个茴香豆,也要考考别人茴香豆的“茴”字有哪四种写法,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进入了新时代,那些旧的老孔乙己已经灰飞烟灭,但众多新孔乙己又粉墨登场。 最后的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文人人格上的不独立,也就是“奴性”。中国文人的境遇,正如西方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音乐家的遭遇,常常是清贫的。文人大多缺乏谋生手段,经济上的不独立,根本上导致了政治上、人格上的不独立。魏晋南北朝,文人士子们或隐遁山林河川,或寄生于王侯将相身旁,得过且过,偶有不服管束的如谢灵运也很快被惩处掉,文化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附庸地位,使遭遇挫折后的软骨病如此纠缠了文人们数千年,以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变成了受到挫折后消极遁世,梅妻鹤子,徘徊在儒与道,出世与入世之间,。其实,中国文人的悲哀也就在这手中只有笔秆子,没有枪杆子的尴尬境地,文人永远都无法摆脱掉自身的奴性,最终只是帝王打理
天下的“御用工具”而已。
文人的境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或者是因为死读书,读死书,或者是因为思想幼稚,历练太少,或者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在我看来,一个栋梁之材,应该是文武全才,学文以长才气,学武以长英气。在人生态度上,有儒家积极入世的心态和决心,在具体策略上,要有道家灵活变通的方法,在治世才能上,更要具有法家面对现实、研究现实和应对现实的实际才能和坚强意志。
小家子气是对钱财比较看重,小心眼是气量小。
政治就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妥协退让。 想做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要搅黄一件事只需一根搅屎棍就行。(赤裸裸的威胁)
说一个人没劲,想要你表态你没有,认为你该做某些事而你却没做,是要你主动些。
不是所有的钻石,都非卖掉不可:钻石代表坚贞、永恒,用来比喻的话意思大概就是值得珍藏的东西,所以不卖。再者极品钻石都是有收藏价值的,一般很多店都有一到两颗是不卖的,用来吸引顾客。
缺点是可以慢慢改正的,而弱点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文人缺乏血性。血性表现为一种干脆,是骨子里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没有血性,骨子里的血流着一种软弱可欺,文人将软弱忍受传染给他教化的人民,于是,人民被他们教化成一个缺乏血性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血性,只是一个大的羊群而已,软弱可欺,任人宰割。唐代的兴盛,至清代没落,是一部将人民教化成没有血性历史的证明。毛主席领导人民打下江山,成立新中国,让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血性被焕发起来,但是文化并没有发展起来,让这种可贵的民族血性性延续下去。如果说没有血性是民族的病症,那么这种民族病症的恢复,则需要文化来慢慢调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腿走路,精神文化和物质基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得了小儿麻痹症,精神文化这条腿在退化,越显畸形。不过,只要另一条腿够强大,我们还可以参加残疾人运动会。
中国文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把社会看得最清楚的是知识分子,是文化人,他们该推动文化的导向,发展。但是看到社会的重重困难,妥协退让,明哲保身。转而追求个人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住茅草棚写出《陋室铭》的佳句,享受“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老师信誓旦旦的教育好了人民,最后老师发现他讲那一套的行不同,于是领了退休金赶紧跑人,去菜菊花,自我陶醉去了。人民没有退休金可以领,不能跟他学采花,关键是继续学下去要挨饿。看来,退休金才是文人之所以做文人的原动力啊。
中国历史文人缺乏对人性和民主的关注。一个以古老文化而自豪的民族文化,是缺乏对人的个体研究的。可想象,在以前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人的个人命运是不是受到过尊重,人民有没有过尊严,有没有过权利,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段历史是黑暗的。关注个人的尊严,需求,性格····才会产生人性的话题。这是我们文化千百年来忽略的东西,而现在社会矛盾冲突,以国家、以爱国、以和谐来掩饰对公民个体生命和财产的不尊重,经常可见一些无人性的做法。这些东西,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在我们文化里面,本来就是缺乏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劣根性。温总理这次在大会上,提出让人民过得有尊严,实际就是抓住了社会的需求点,以人性化治国。中国社会与世界大同。人性化,民主化是社会必然进程。但是这个民主意识产生的过程,需要文人在文化里让人性和民主在国民脑海里生根发芽,是国家和文化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cite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4ff230100x4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