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豪雨之后,郑州车如行舟、人如蹈海。次日,在大河论坛里,郑州市委、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ZZIC”以郑州市委、市政府名义,向市民表示真诚歉意。据说,这是郑州历史上首次因雨水积堵而向市民道歉,有专家称“可能会在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再遇见类似的公共危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出来道歉”。(《河南商报》7月20日)
进入雨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缺乏应对突降暴雨的经验和准备,一度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即便大雨过去几天后,依旧可在街头巷尾看到大雨肆虐后的后遗症。郑州市委、市政府能积极回应民意,尽量将民众可能郁结的怨气消弭在萌芽状态,显示了一个责任政府的坦荡和担当,令人欣慰。
然而,肯定政府致歉的积极意义,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取代科学管理城市的实践——仅仅止于技巧性的危机公关,并不能真正消弭公众怨气,也不能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座城市管理得到底怎么样,依然还是要看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城市的正常运转。不然,大雨过后,依然故我,则“车如行舟,人如蹈海“的情形来年仍可能重复。
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致歉信中,公众固然可以感受到政府诚意,但在涉及具体的解决之道时,也只是“每位市级领导干部分包一个雨水积堵点”、立即采取措施而已。并不是说“领导重视”不重要,也不是说这样的措施没有效果,事实上,一旦“领导重视”了,那些困扰市民出行的堵点,想必会很快得到纾解。一直以来,我们不都是如此解决问题的吗?
公众不仅希望政府坦诚道歉、敢于担责,更希望政府以切实行动和努力彻底解决城市排水不畅的痼疾。不要总是一下雨就被淹,一下雪就堵车。每次雨雪极端天气,城市的正常运行总要受到影响;而每次也总是表态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如此循环表态,表完了,也就等于做过了,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会极大地伤害政府公信力。
前些时候,近百毫米的特大降水,赣州市区却没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奇迹的原因居然是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而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赣州宋代排水系统验证了“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也成为中国当下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绝佳参照。
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宣称要打造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国际化大都市”。盲目贪大、求洋,以为地标式的高楼大厦和开阔的草坪绿地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殊不知,城市的美好一半都在地面以下。与千年沧桑却功能不减的宋代排水系统相比,眼下我们的很多“国际化大城市”遇水即淹,而“拉链马路”平时几乎无休止地开开合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可见,郑州市委、市政府敢于为雨水积堵担责,并勇于向市民道歉,只是良性城市管理的破题。接下来,应该是立足长远的城市规划,以及更科学的管理实践。公众不仅要听其言,“为广大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更要观其行,如网友所言,“我更关心的是下次是不是涛声依旧,重要的是拿出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