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传播之二
北京奥运会最突出的是两类人:穿天蓝色服装的志愿者,和赛场、领奖台上">体育明星。志愿者是一个不知姓名的群体,他们类似于全球商场里面带笑容的服务员,他们是毫无个性的,是里茨尔在虚无的全球化中所说的那些“虚无人”。这一点从电视台试图讲述志愿者的故事,却无法描绘这个群体,最终讲述的还是志愿者中的平民明星即可看出。体育明星则是大众传播的真正载体,他们有着天然的张力,明星的张力本质上是源于,作为受众的我们无法相互认同,只能借助明星这个符号来连成一体。
志愿者的职业笑容和体育明星的光环,实际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着的,这是生活情境在奥运时刻的展现。志愿者和体育明星的对比,也正可以延续个体和他人的关系的议题,我们会接着问:是否有办法突破这两个相关又相斥的情境?上文提到中国城市人群对仪式性参与的需求,同样地,这群人对个人化参与的需求也很大(网络上的一些服务如SNS满足了这类需求)。
寻找虚无人和明星之外的第三种方式是困难的,难在在这个商业社会,个人化参与的方式难于获得商业价值上自己自足的存在。虚无人背后,是实在的商品和服务,正因为千面一目才实现了经济价值上规模化。明星则是大众传播载体,也通常是仪式性参与的核心,这两者联合使得明星的经济逻辑是行得通的。另外,正如我们看到的,明星和虚无常常通过广告完美结合,从而共同统治大众传播模式下的商业。
在玛莎-斯图尔特的故事中,我们曾经看到,她不满足于大规模产品的低质量(比如面包),她烤制没有添加剂的新鲜面包来卖给周围的朋友。但是,当她面包店的规模扩大,她不得不添加防腐剂,她的面包不可能在当天到达顾客手中。就这样,她又走进了过去的循环,她自己不会吃自己做的面包,她每天吃的面包是家里的专用厨师烤制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她成为明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代言人。也只有她自己成为明星(富人),她才能请得起自己的面点师傅。
广而言之,消费品领域试图定制化,服务业试图与顾客建立个人连接,消费者寻找自己的商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可能性,这都是在试图突破。但目前,应该还没人知道看到实现大规模价值的路线图。在互联网这个个性化技术手段最明确的领域,占据主流的依然是虚无和明星,Web2.0和SNS的发展困境是这一点的注脚。
奥运传播之一:赛场现场vs电视转播
(C)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了解固然重要,了解却不理解则毫无意义。方军商业日记(BDAILY),每周一至周五出版,与你一起理解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
附注:
日本真人秀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参赛者通常都是名人。日本著名电视制作人表示,对日本观众而言,普通人都是陌生人,名人更像朋友和家人。(名人:日本电视卖点)